摘要:93岁,一个近乎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就此画上句点。2023年4月,香港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慢了一些,细雨绵绵的清晨,一条消息在街坊茶楼的电视新闻里缓缓播报出来:**黎宣女士因病安详离世,享年93岁**。老街坊们停下手中的叉烧包,抬头望向墙角那台老旧的电视机 有人轻
93岁,一个近乎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就此画上句点。2023年4月,香港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慢了一些,细雨绵绵的清晨,一条消息在街坊茶楼的电视新闻里缓缓播报出来:**黎宣女士因病安详离世,享年93岁**。老街坊们停下手中的叉烧包,抬头望向墙角那台老旧的电视机 有人轻声说:“哎哟 是那个‘容婆婆’啊。”在油麻地的街市 在北角的茶餐厅 在屯门的公屋楼下,这个名字像一缕熟悉的茶香 悄然唤醒了许多人的记忆。
她不是那种一出场就抢尽风头的明星,却像家里那位总在厨房默默煮汤的阿婆,你不一定天天注意到她,可一旦她不在了 才发觉心里空了一块。**黎宣** 这个名字对年轻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 但只要提起《真情》里的“容婆婆”,或是《义海豪情》中那个在战火中护着孙儿的老母亲 许多中年观众的眼角就会不自觉地泛起一丝湿意。她从1950年代就在粤语片里跑龙套 后来进了TVB 一演就是几十年。没有大红大紫,却从没缺席过任何一个重要的家庭剧。她的脸,就是港人客厅里的一部分。
我记得小时候住在九龙城寨附近 夏天热得睡不着 全家就搬张竹床到天台,一边扇风一边看TVB的剧。每当《真情》播出 奶奶总会指着电视说:“这个阿婆讲嘢好有礼貌 真系个好妈妈。”那时候我不懂,只觉得她说话慢悠悠的,动作也轻 像怕惊到谁似的。现在回想起来,那不是演 那是她骨子里的修养。她从不争戏份,可只要她一出场 整个场面就安静下来,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温柔了。
而她最让人动容的 不只是演技 还有她背后那个藏在星光里的家族故事。**黎姿** 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晓 可很多人不知道 她是黎宣的亲侄女。黎姿曾在一次访谈里笑着说:“我小时候最怕考试,姑姑就会说 ‘不怕,演戏比考试难多了。’”一句话,轻描淡写 却藏着多少支持与鼓励。她们的关系,不像娱乐圈常见的疏离或竞争,反而像老式家庭里那种细水长流的亲情——不常挂在嘴边 却处处都在。
黎姿的成长并不顺遂。她家早年住在深水埗的唐楼,一家几口挤在不到三百呎的小单位里。父亲生意失败,母亲身体又不好 是黎宣常常悄悄接济 甚至帮她安排试镜机会。但黎宣从不替她走后门 只是说:“你想做 就要做到最好。”这句话,黎姿记了一辈子。后来她拍《金枝欲孽》时发高烧 导演劝她休息,她却坚持拍完一场哭戏 因为“姑姑说过,演员对得起镜头,观众才对得起你”。
黎宣晚年住在西贡的一处安静屋苑,很少出门。据邻居说 她每天早上都会在阳台浇花,听粤曲,偶尔还会哼几句老戏文。黎姿虽然忙于打理公司,但每逢周末 总能看到她提着一盒从尖沙咀买来的杏仁饼,轻轻推开姑姑的家门。两人一聊就是一下午 从旧日片场趣事 说到如今的电视剧是不是“太吵了”。有次黎姿说起想复出拍戏,黎宣只轻轻摇头:“你现在做得很好,不用勉强。”那一刻 不是长辈对晚辈的劝阻,而是一个过来人对另一个奋斗者的理解。
今年四月初,黎宣的身体渐渐虚弱,家人知道她时日无多 却没有让她受苦。她在睡梦中离开 脸上还带着平日那抹淡淡的微笑。黎姿在凌晨两点发了一条短短的帖子:“**她走得安详 我心已碎**。”没有长篇大论 没有哭天抢地,可这十个字 比任何悼文都更让人心疼。后来有朋友问她要不要办追思会,她摇头:“姑姑不喜欢热闹,她一生清净 走也该清清静静。”
她的离世,像是一根轻轻拨动的琴弦,震起了整个香港演艺圈的回响。TVB的幕后人员说 重播《真情》时 好多工作人员在剪片室里偷偷抹眼泪。佘诗曼在社交平台写道:“宣姨从不抢戏 可每次她出现,你就觉得安心。”邓萃雯回忆:“拍《义海豪情》时,她已经八十多岁,一场雨中戏 她坚持不用替身,说‘年轻人都在淋 我怎好意思躲’。”这些细节 拼凑出一个真正的演员模样——不靠流量 不靠炒作,只靠一份对职业的敬畏。
如今 我们看剧越来越快 刷明星新闻像翻快餐菜单,谁还记得一个演了半个多世纪妈妈角色的老演员?可就在某个深夜 当你偶然重播一部老剧,看到她端着一碗汤走进房间 轻声说“食饭啦” 那一刻,你会突然停下手指,心里涌上一股说不清的暖意。那不是演技 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真实。
黎姿没有在公众面前多谈悲伤,但她把姑姑生前最爱的那盆山茶花,搬进了自己办公室的窗台。她说:“看着它开花 就像她还在提醒我,做事要稳 做人要柔。”这或许就是最深的纪念——不是立碑 不是出书 而是把一个人的精神 活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个人人都想当“顶流”的时代 黎宣的一生像一面安静的镜子,照出了另一种可能:你可以不耀眼,但可以持久;你可以不张扬,但可以深刻。她不是热搜常客,却是无数人心中的“理想母亲”。她没有拿过大奖 却赢得了时间的尊重。
现在,TVB的重播表上,依然常常出现她的身影。在某个普通的夜晚 或许正有谁家的老人 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着她演的剧 轻声对孙子说:“这个阿婆,以前天天见的。”而这份记忆 就像老式收音机里传出的粤曲,不会轰动 却永远不会消失。
**黎宣走了但她的声音还在老剧的对白里她的影子还在黎姿的眼神里,她的温柔还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悄悄延续着**。
来源:明德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