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势能看深圳,央视《新闻调查》走访了这些机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0 21:36 1

摘要:报道提到,2024年2月27日,两架飞行器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飞起。这种飞行器被称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它们靠纯电力驱动、无需跑道、垂直攀升至100多米的低空、以130公里/小时的速度跨过海湾、20分钟后降落在珠海九洲港码头。

本周末,央视《新闻调查》《新闻直播间》等多档节目关注报道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情况。

其中,3月29日晚,《新闻调查》推出主题报道《低空势能》,节目以40多分钟的篇幅,聚焦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成效与创新之处。

eVTOL为城市空中交通带来新机遇

报道提到,2024年2月27日,两架飞行器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飞起。这种飞行器被称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它们靠纯电力驱动、无需跑道、垂直攀升至100多米的低空、以130公里/小时的速度跨过海湾、20分钟后降落在珠海九洲港码头。

报道称,这次飞行是一次技术迭代与市场战略探索,但它更是近年来深圳这座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政策、技术、应用、基建等多方面取得突破、叠加聚变的结果。

2017年东部通航公司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民航局和深圳市政府认定的低空改革试点单位,也是这条eVTOL航线的运营公司。报道画面中,东部通航候机厅里展示着多种飞行器的模型。

深圳市东部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综合办主任陈婷向央视记者介绍:“公司从成立到现在有8年的时间,我们已经开通了粤港澳跨境飞行、城市群内的城际飞行、商务定制等航线,还有机场、高铁站、港口等交通枢纽的联程接驳航线,另外还有低空游览、应急救援等,这些是我们的主要业务。”

“直升机最适合的距离是30公里到300公里,中山、惠州等旁边城市的接驳很方便,从深圳福田飞往珠海只要17分钟,而开车可能要3个小时,公司每年起降大概3000多架次直升机。”陈婷说。

报道指出,2024年,已经拥有几十架进口直升机的东通航公司开始初尝eVTOL跨海试飞。

陈婷在报道中提到,现在一架正在运营的商务机型,成本在6000万到1.5亿元左右,未来eVTOL可能只需要几百万,直升机需要用油,用机长,eVTOL可能只需要充电,它的运营成本将大幅降低

深圳无人机赋能智慧农业

报道指出,需求是市场形成的原始动力,农业部门调查显示:与农民自防相比,无人机植保作业能显著降低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和使用成本,大大提升效率和精准度,并有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

2017年农业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选择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重庆等6个省(市)开展以农机购置补贴引导植保无人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

随着各地配套激励政策陆续出台,国内植保无人机市场迅速增长,作业也逐步走向规模化。2024年全国植保无人机的保有量达到25.1万架,作业面积高达26.7亿亩次,同比增长近25%,而占据植保无人机市场销量榜首的企业,就在深圳。

《新闻调查》称,有人把深圳誉为无人机之城,因为它有着从研发设计、核心部件及整机制造到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无人机企业有1730多家,产值960亿元,这座城市生产的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50%。

2023年,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成立,旨在促进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建立行业标准、助力产业规范化发展。

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赵文娟在报道中表示,或许没有谁会比一座几乎已经拥有完整低空产业链的城市更渴望腾空飞翔,不仅仅在田野和海湾之上,更要在蕴藏无限可能的都市天穹……

送外卖运快递

低空经济“飞入寻常百姓家”

低空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交通拥堵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还在快递、外卖等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可以说低空经济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闻调查》提到,在深圳这座城市里,无人机送外卖已经跨越了技术测试和应用场景的初步阶段,迈向商业化、规模化、常态化运营。

王震是一家外卖平台企业无人机团队的工作人员。他告诉央视记者,目前他们使用的飞行器已经更新到了第4代,是一款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最大载重2.5kg,满载最大往返配送半径为5km,平均飞行速度36公里/小时。

截至2024年底,这家外卖平台已开通53条无人机航线,当年完成订单数超20万,同比增长近100%,新增用户超8万人。

在无人机配送的订单中,有8万杯奶茶、同比增加3倍,超11万份检验样品盒、药品,1179单熏鸡、600套冰杯特调饮品等。目前对于这家外卖平台来说,无人机配送只占全年200多亿订单中的九牛一毛,但它的实际增长速度不容小觑。特别是在特定场景下,无人机显示出了地面骑手无法匹敌的效率优势。

报道随即展示了一家总部在深圳的快递公司新建成的低空物流运营中心,有停机坪、不同种类的无人机:多旋翼机型、垂直起降的固定翼机型、还有电池以及充电设备、地面控制中心,以及通信、数据传输和存储系统等等。

《新闻调查》称,在深圳,无论是外卖平台还是物流企业,一方面表示自己的低空配送业务还处在初期阶段,但另一方面都在积极地进行起降点的布局以及自主研发、升级飞行器。有研究显示,近年来物流类无人机增长率为238%,规模化将极大地降低成本,到2040年无人机配送可能会占到当日包裹递送量的30%。

深圳发布智能融合低空系统

精细化管理低空空域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发布《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深圳方案》,提出“转化低空为经济资源,开拓经济增长新空间”的愿景。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李世鹏,在报道中表示,低空经济在我国明确被提出是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并被视为中国经济新增长引擎,凸显了它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就在这段时期内,深圳市也相继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举措,以及全国首部低空经济地方立法。

他告诉央视记者:“对低空飞行的投入是最少的,也是见效最快的。深圳发展低空经济需要具备四个要素,即政策、飞行器、应用和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无人机的起降点建设、起降管理、通信、导航、监控、空中交通管理等等。”李世鹏说。

报道指出,目前,无论是无人机外卖,还是物流配送,都是企业各自使用自主研发的飞控系统进行运营管理。尽管已经实现飞行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但企业之间的指挥调度系统尚未打通。

随着低空飞行量的持续增加,企业“各自为政”的问题逐渐显现。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这样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这些飞行器“看不见、叫不到、管不住”。低空经济分院自成立伊始就致力于研发智能融合低空系统,简称SILAS,相当于整个城市低空空域的“大脑”。

李世鹏向央视记者介绍,过去受限于技术水平,在低空空域实现数字化几乎不可能,因此也无法进行精细化管理。但是随着我国在感知、通信、定位、算法、导航、雷达、气象技术等方面综合实力的进步,低空将成为可计算和可运营空域,有望实现效率和安全的双赢。

“我们现在的SILAS系统就是去年11月20日发布的1.0版本。1.0版本能把整个空域的所有飞行器都看得见。”李世鹏说。

报道指出,在深圳,人们看到了由市场需求和企业自主探索催生的低空载物应用场景,也看到了它在规模化道路上的巨大潜力,以及面临的诸多挑战。在政府层面,深圳不仅对新生事物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同时在政策、立法、资金、标准等多个维度提供有力的支持。

深圳《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中有这样描述:“低空空域是一个新的无人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有着比地面交通更高维度、更丰富多样的产业和应用场景,有着超万亿级的产业规模,亟待人们去探索、去开拓、去挖掘、去发展、去实现。”

《新闻调查》中提到,刚刚过去的2024年被称为中国低空经济元年,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年里,原本那些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景象,真的会在深圳这座城市的上空变成现实。

在报道中,一个工作日的上午,央视记者来到深圳龙岗低空智能融合测试基地,繁忙的景象让他们感到“出乎意料”。

据统计,这个2024年3月投入使用的测试场,目前已接待74家低空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无人机测试和无人机执照培训超1200场次。基地的二期工程在建设规划当中,测试功能和应用场景也将得到进一步丰富。

赵文娟在报道中表示:“行业内普遍的专家认为城市空中交通才是低空经济真正的一个核心蓝海市场。可能先期我们国家的一个行业发展路线是先郊区后城市、先物流后载人这样的一个路线去发展,这也是符合整个产业的发展逻辑。真正井喷的时候,它一定伴随着低空基础设施的完善、空域的开放和技术的成熟。”

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