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日22时40分,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道德观察》栏目播出了一部深情聚焦抗日战争中无名烈士的专题片《不忘,你的名字,你的容颜》,该片讲述了82年前发生在余姚市马渚镇全佳桥村夏王宅一段悲壮而感人的历史。
9月2日22时40分,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道德观察》栏目播出了一部深情聚焦抗日战争中无名烈士的专题片《不忘,你的名字,你的容颜》,该片讲述了82年前发生在余姚市马渚镇全佳桥村夏王宅一段悲壮而感人的历史。
壮烈历史:十五勇士血洒夏王宅
1941年4月,日军集结精锐四万余人,海空军配合行动,发起了针对浙东地区的作战行动,纵横400里的宁波、绍兴地区沦陷。百姓死伤无数,浙东一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当年5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900多人从上海出发南渡浙东,开始创立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孤悬敌后,战士们就像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部位。
位于余姚马渚的“抗日英烈十五同志墓”,陈仰洲摄
1943年12月22日,在今余姚市马渚镇夏王宅村发生了一场与日军的激烈交战。当时的余上县委在夏王宅后面山上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进行过程中发现有一股伪军,准备主动出击。枪声一响时,另一个方向也受到了一股日军部队的攻击,当时的马渚区委书记朱敬之、区委宣传委员钱索等人就带着大约两个班的战士承担了阻击敌人,掩护参会人员和主力部队转移的艰巨任务。
尽管处于不利形势,战士们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战斗中。但是由于敌众我寡,朱敬之、钱索等15位勇士不幸牺牲。战斗结束后不久,当地民兵与乡亲们冒着被日伪军发现的危险,收殓了15具烈士的遗体,将他们集体葬在村口,筑起一座“抗日英烈十五同志墓”。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留下任何与烈士相关的标记。
薪火相传:八十二载寻访与守护
82年来,当地党员群众始终默默守护这座无名烈士墓,并持续努力寻找烈士身份线索、联络亲属,而余姚四明红心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张钟就肩负着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为烈士画像。
今年65岁的张钟是土生土长的余姚人,他从17岁开始进行美术创作。早期作品主要聚焦于家乡风物,2018年张钟加入余姚市四明红心志愿服务队。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他一直免费为退役老兵们绘制肖像,逐渐对浙东抗日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张钟作品
“他们有些都是从遥远的地方过来的,就到这里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所以我的内心很受感动,慢慢对他们产生了更深的感情。那我想有些用图像表述的史料没有,就应该把它描摹出来。”带着这份感动和责任,张钟和志愿者们走遍了浙东的抗日战场故地。
2022年,志愿者们首次来到余姚市马渚镇全佳桥村,了解烈士事迹后,深受震动,四明红心志愿服务队队长徐江杰和张钟商量后,决定为烈士画像。然而,要了解烈士的身份信息、家庭情况谈何容易。
于是,志愿者们和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马渚镇人武部、全佳桥村的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了大量的走访。
中共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文献科科长张志伟介绍寻访情况
余姚市马渚镇人民武装部部长钟浩坚介绍寻访情况
余姚市马渚镇全佳桥村党总支书记吕杭滨接受采访
王惜耶是夏王宅战斗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老人已于2016年去世。在当年那场战斗中,他身负重伤,滚下山坡。后被村民所救,然而即便是这位亲历者,也仅能说出其中几位牺牲战友的名字。
1983年,当地政府对烈士墓做了整修,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在期间集中做了一些调研和走访,最终确定了8个烈士的名字。然而这始终是一种遗憾,马渚镇全佳桥村党总支书记吕杭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最好就是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把这个遗憾弥补掉!”
画笔寄情:让英雄容颜重归故里
当时在15位烈士中,只有朱敬之一人留下了照片。其余烈士几乎找不到任何照片和有关于他们生前面容的描述。这一情况让想为烈士创作肖像的张钟感到无从着手。
直到2023年,寻访行动终于有了新突破。有一位叫童志刚的烈士找到了,然而马渚镇人武部部长钟浩坚却发现,宁海有一位烈士叫童遵孝,后来经过核对,发现童遵孝就是参加夏王宅战斗牺牲的童志刚,确认童志刚烈士在家族里是“遵”字辈的,叫童遵孝。
童遵孝烈士照片及题词
后来,他们找到了童遵孝烈士1939年8月20号送给同事的照片,照片背后题词“民族解放,自由平等,为国争光,为国流血”。
经过数月的多方寻访和严谨考证,童遵孝的名字得以确认。2023年,“抗日英烈十五同志墓”的墓志上郑重刻下了他的名字。
张钟也开始为童遵孝烈士绘制肖像,炭笔划过纸面,勾勒的不仅是烈士的轮廓,更是一次用敬意与责任完成的特殊“拼图”。张钟表示:“这个照片像素很低,所以画像难度比较大。只能凭自己对人体的骨骼的理解,年龄的特征去细心描摹。”
或许无法100%复原那曾经鲜活的面容,但哪怕还原几分都很有意义。怀着这种敬意,后来,他们又在余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烈士登记材料里发现了烈士陈纪先身份的重要线索。几经辗转,最终找到了陈纪先烈士的弟弟陈其安。
余姚四明红心志愿服务队探望陈其安(右二)老人,陈仰洲摄
89岁的陈其安目前住在余姚朗霞街道一所小型养老院中,尽管年事已高,他的思维依旧清晰。陈其安比哥哥陈纪先小13岁,由于母亲早逝,作为家中长子的哥哥早早就挑起了家庭重担。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非常伤感,哥哥回家拿了几套换洗衣服说了声就走了,没过多久就在夏王宅战斗中牺牲了。
从登记材料中,志愿者们了解到了当时陈纪先牺牲的原委——原来当时陈纪先在战斗中中枪了,他为了掩护战友撤退,放弃了翻过山就有生还的希望,果断拉响手榴弹,和日寇同归于尽了,把生的机会留给了战友,自己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20岁。
张钟为陈纪先烈士画的画像
随着了解的深入,张钟和大家对陈纪先烈士越来越敬佩。与童遵孝烈士不同,陈纪先没有留下任何照片,这无疑为描绘他的样貌增添了难度。于是,张钟决定先将弟弟陈其安的样貌画下来,再根据陈其安对哥哥样子的描述进行调整和修改。“定好稿后,我开始描摹,所以画的时候情感也跟着这幅画进入这个角色,心情难以平静。”回忆起当时作画的情形,张钟难掩激动。
就在张钟为烈士绘制肖像的同时,通过实地调查与资料比对,又有3位无名烈士的身份得以确认。至此,在15位烈士中,已有12位有了名字,但只有朱敬之、童遵孝和陈纪先三位烈士拥有足够精确的个人信息,其余烈士目前尚缺乏可供绘制肖像的具体体貌特征信息,张钟也随时待命。
时光流逝,寻访的脚步从未停歇,墓志上的名字不断增加,烈士们的事迹逐渐完善。模糊的容颜渐次清晰,每一次寻访,每一次绘制,都是人们对烈士最好的回望与守护。
来源: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