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令节气不仅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养生智慧。3月28日,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时令节气与健康”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来4位专家介绍春季防病治病、预防保健的科学知识。
时令节气不仅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养生智慧。3月28日,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时令节气与健康”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来4位专家介绍春季防病治病、预防保健的科学知识。
01 春季乍暖还要捂一捂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玮:北方的春天经常是乍暖还寒,冷热交替,风比较大,干燥和寒冷容易使呼吸道黏膜受损伤,所以,冬春季呼吸道感染高发。建议身体比较弱的人可以佩戴口罩,风比较大的时候建议在颈部做好保暖,比如戴好帽子围巾,穿好保暖的衣服,不要急着换季减衣服,对于平时容易反复感冒的人,建议提前打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
02 东北人要注意“体重管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何冰:至 2018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已达到50.7%,最新数据已超过60%。东北地区特有的饮食结构、气候特征和生活方式使得我们更应关注体重问题。
从饮食结构上来说,东北地区居民米面主食摄入量较大、肉类以畜禽为主,总体呈现高油高脂高盐的特点。从气候特征来说,冬季腌菜食用比例较高,膳食纤维不足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脂肪堆积风险增加。从生活方式因素来看,东北人以热情豪爽著称,外出就餐频率高,同时,饮酒量较多,共同导致能量摄入过多。肥胖人群会面临一系列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痛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男女不孕、骨关节炎、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患。
因此,为管控体重,一日三餐应合理分配饮食,推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3:4:3。鼓励主食以玉米、小米、燕麦等全谷物为主,至少占谷物的一半,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保障足量多样的新鲜蔬果摄入,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动物性食物应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严格控制油、盐、添加糖的摄入量,建议多选用蒸、煮、熘及水滑等烹调方式,少油煎炸。
此外,一日三餐的时间应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规律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进食过量。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不要过晚。力求做到饮食有节制、科学搭配。
03 温暖春日要多走走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王莉:春天饮食应多吃绿叶菜,如菠菜、荠菜、韭菜等;芽类菜如豆芽、香椿芽等,均有助于阳气升发;根茎类如山药、莲藕等,有助于健脾养胃,缓解春燥。注意要少吃羊肉、辣椒等过于辛热之物,防止春季上火;忌食寒凉之品,避免损伤初升之阳气。起居上晚睡早起:这里的“晚睡”并非指熬夜,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而言,可以适当延迟睡眠时间,但是最晚不能晚于23点前进入深睡眠。为了顺应阳气升发,一定要早起,5-6点,散步吸收晨光;午间可小憩20分钟,缓解“春困”。运动要“广步于庭”,《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春天养生,就要多在开阔的地方走动走动,在温暖的春日,阳光柔和时,选择公园或河边,散步踏青,充分吸收大自然的阳气;或者选择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都可以达到柔缓升阳、助气血通达的功效。
04 预防疾病要勤洗手
辽宁省省级公共卫生首席专家、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感染与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孙英伟:根据当前监测结果提示,我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持续呈下降趋势。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目前均处于低水平流行状态,在人群中的传播范围有限。
春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易发季节,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我省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即将进入流行期。
因此,日常预防要做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日常生活中不喝生奶,特别是生羊奶;一定要购买检疫合格的肉、奶及其制品。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科学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也能有效降低传染病感染风险。
针对春季常见的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疫苗可预防性疾病,建议大家及时、全程接种疫苗。
据悉,后续省卫健委还将继续围绕“时令节气与健康”召开相关发布会,全面推进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节气、懂健康、重预防”的良好风尚!
文/图:记者 商越
编辑:徐博彦
检校:水天
责编:景雪峰
来源:今日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