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节令】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明月几时有』(241)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06:32 3

摘要:不论多么漫长,炎热的盛夏总会过去。石榴挂果,莲蓬结子,虽然还没有感受到秋天的凉爽,但身边的一切景物,都在告诉我们,漫长的夏天已经到了尽头。趁着白昼还没有短下去,西风还没有吹起来,再品味一次最后的夏天吧,在诗词中和今年的夏天说再见。

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693

不论多么漫长,炎热的盛夏总会过去。石榴挂果,莲蓬结子,虽然还没有感受到秋天的凉爽,但身边的一切景物,都在告诉我们,漫长的夏天已经到了尽头。趁着白昼还没有短下去,西风还没有吹起来,再品味一次最后的夏天吧,在诗词中和今年的夏天说再见。

一、《夏末留别洞庭知己》

唐·朱庆馀

清秋时节近,分袂独凄然。

此地折高柳,何门听暮蝉。

浪摇湖外日,山背楚南天。

空感迢迢事,荣归在几年。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清秋时节与洞庭知己分别的场景,营造出萧瑟的离别氛围;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凄楚心境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深切期盼。渐凉的天气和暮夏的蝉鸣,无疑更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夏末的天气,已经开始让人不由自主地开始伤春悲秋了。

二、《晚夏》

唐·刘得仁

日夕是西风,流光半已空。

山光渐凝碧,树叶即翻红。

学浅惭多士,秋成羡老农。

谁怜信公道,不泣路岐中。

首联“日夕”点明时间,“西风”勾勒晚夏时节特点,“流光半已空”感慨时光流逝,为全诗奠定稍显怅惘的基调。颔联细腻描写晚夏山水与树叶颜色变化,展现自然景色之美,“渐”“即”二字,精准呈现变化过程。颈联由景及情,诗人对比自身与他人、老农,流露自谦与对质朴生活的向往。尾联直陈对公道的秉持,在人生歧路不落泪,体现坚守与豁达,收束全诗,深化情感。

三、《夏末野兴》

南宋·陆游

半世天涯倦远游,还乡不减旅人愁。

数声相应鸠呼雨,一片初飞叶报秋。

山坞风烟僧院路,河梁灯火酒家楼。

绝知雪鬓宜蓑笠,分付貂蝉与黑头。

南方的夏末炎热不减,诗人在家里坐卧不宁,更无心看书,于是他索性独自外出野兴。虽然时近立秋,但是天气反而更热,不仅酷暑难耐,而且滴水不落。好在郊外非常空旷,山林中树荫遮挡,还有阵阵凉风,诗人总算可以稍稍喘一口粗气。

放翁坐在树荫下纳凉,脑海中却又浮现了自己跃马横枪的那些画面。他不得不强迫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但依然管不住思绪飞扬。开篇就情感深沉,诗人漂泊异乡半世之久,如今年老体弱,既经不起折腾、也厌倦了远游;但还乡之后,依然不减愁怨之情。

四、《晚夏》

明·薛雍

榴结累累实,藕花坠粉红。

燕飞江面雨,鸷匿树稍风。

片片云将白,滔滔水未穷。

芙蓉向日色,倾耳听南鸿。

从夏初的榴花,到夏末的榴果,从才露尖尖角到莲瓣随风落,时序的变化总是在悄然之间发生。唯有天边的云,来了又去,聚了又散,东流的水,日日夜夜,永不停歇。

五、《夏晚野行》

清·秦涌

牛背歌儿度远烟,东风拍拍雨余天。

溪前忽露晴光晚,唱起垂杨无数蝉。

牧童骑在牛背上,歌声越过远处的烟雾传来,东风轻轻吹拂,那是雨后初晴的天气。溪边傍晚忽然露出晴朗的阳光,垂杨树上响起了无数蝉的鸣叫。

六、《清平乐·池上纳凉》

清·项鸿祚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在这样一个时节,有人看到的是清凉,有人看到的是冷清,有人看到的是宁静,有人看到的是肃杀。今天的你,心境又是怎样的呢?

来源:我们的太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