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讲古 |《古田县村名溯源(大甲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19:42 1

摘要:古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FM92.9重磅推出《讲古》栏目,每周日上午9:00首播、晚上8:00重播。节目除在古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FM92.9固定黄金时段播出外,还将以“音频+文稿+图片”方式,同步在【古田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把精美文字变成有声读物,方便广大受

《讲古》《金翼之家(节选)》

讲古田古代的人文历史、俚语传说、古民居古建筑,讲新时代古田故事,用声音记录时代,古田县融媒体中心邀您欣赏广播节目《讲古》。

古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FM92.9重磅推出《讲古》栏目,每周日上午9:00首播、晚上8:00重播。节目除在古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FM92.9固定黄金时段播出外,还将以“音频+文稿+图片”方式,同步在【古田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把精美文字变成有声读物,方便广大受众收听、传播和互动。

大家好!这里是FM92.9兆赫古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频道,我是主持人朱执新。

地名,是代表地方地理实体的语言符号,是被地方居民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名是十分重要的地名类别,是区分不同村庄地理位置、风貌特征的标识,是村庄所含地理、历史、语言、风俗、文化等要素的体现,是村民对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习俗的传承。追溯村名来源,不仅能增强乡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挖掘乡村特色文旅资源、提升地方知名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古田县村名溯源》一书由县政协征编,2024年1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收录溯源文章 290 篇,计30多万字,配插图 390 余幅。内容涵盖古田县所有行政村(社区)的名称来源掌故,旧史志记述的名称、归属及沿革,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归属、村(社区)名的变化及其原因等,对挖掘保护古田县村名资源、传承乡村文化、弘扬地方优良传统都具有深远意义。

古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FM92.9《讲古》栏目系列之《古田县村名溯源》今天开播。今天播出的是古田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阮以敏撰写的《大甲村》。

据《古田县志》和大甲村各姓氏的族谱记载,大甲村古名有“版筑”“坂竹”“葛竹”“ 盖竹”等多种称呼。“盖”字作姓氏和地名时读 gě, “葛”“盖”方言与 “甲”皆为同音,因而方言俗称“甲竹”。民国二十二年(1933),设盖竹保。民国三十年(1941), 为便于书写和辨认,又有别于小甲保,改称大甲保,自此一直沿用大甲地名。

据明万历版《古田县志》记载, 今大甲镇辖区宋代属青田乡顺委里。清乾隆版《古田县志》记载:“三十七都茶洋村起,距县一百四十里,共七村。茶洋村、林洋村、焦洋村、漈下村、张地村、国本村、肥源村。”此三十七都为元朝至明朝的建制,属青田乡,清代属大东乡三十七都,范围即今大甲镇辖区,其时大甲村村落零散,尚未形成建制,称之为“盖竹村”,属邹洋村管辖。其早期村名与“版筑林(一称坂竹林)”这一地名有关,因其小山包一半是竹子,一半是松树,又叫半竹林,地址在今大甲小学与大甲卫生院之间。民国二十年(1931),推行保甲制,成立区公所,以数字命名, 大甲村为第三区五十五保、五十六保;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为地名命名,设盖竹保;民国三十年(1941),更名大甲保,仍属邹洋乡管辖。1950 年5月,废除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杉洋、大甲同属于第八区,区委会设在杉洋,下辖12个乡,大甲村成为大甲乡公所所在地。现有的大甲区域当时划分为5个乡,即邹洋、大甲、林峰、璋地、毗源,大甲乡辖大甲、小甲、上书 3 个村。1958 年 9 月成立人民公社,大甲仍属杉洋公社;1963 年3月成立大甲人民公社,大甲村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商业、交通中心。

大甲村夜景(大甲镇人民政府 供图)

大甲村现为大甲镇人民政府驻地,户籍人口 4046 人,下辖花桥头、企头街、棒兜厝、 黄土垅、莲花心、溪边里、董洋里、杨家宅、彭厝里、柏洋新村等自然村。

大甲村自然人文景观可概括为:“一山、一寺、一湖、二堂。”

“一山”是院后山,因保福寺得名,它是大甲最高峰,海拔1231.7米,山上杜鹃广布,登高远眺,风光无限,成为美术写生、登山摄影及户外活动爱好者和村民休闲 游玩的好去处。

“一寺”是千年古刹保福寺,始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位于溪边里自然村,是素有“南方丛林第一”之称的雪峰崇圣寺之廨院。

“一湖”是柏洋湖,位于原柏洋自然村,海拔800多米,是20世纪70年代大甲人民为灌溉大甲、邹洋两村农田而建造的水库,现在是大甲全村人的饮用水源。

“二堂”是五境堂和天祝堂。五境堂是大甲村的先人为了加强不同姓氏之间和睦相处与经济文化交流,于清乾隆三年(1738)聚合北境、漳源境、溪源境、潮源境和邹陵境五境共建的祠堂,供奉临水顺天圣母陈夫人、林九娘、李三娘,左右依次并立三十六姐妹神像。每年农历正月十一都有进行“奶娘出巡”和办“十一昼(午餐)”,并请戏班演戏三天的民俗活动。各境每年按顺序轮流摆“十一昼”酒席接待合境“迎神队”,来者待为上客,氛围团结、祥和、友爱,一直延续至今。天祝堂是基督教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杉洋天一堂路教士到大甲借用民房传教。该教堂 2018 年重建, 2023 年落成,占地面积 320 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千年古邑,魅力古田。感谢您的收听,下期节目我们再会!

播音:朱执新

撰稿:阮以敏

编辑:詹 圣

审核: 姚剑平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