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学博士,副教授。专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执行主任。2017年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出版专著《给青年教师的40封信》《未来教师》《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教师成长力》。在国内作讲座100多场。
2025年09月06日 05:30新网师
以下文章来源于郝晓东 ,作者郝晓东
郝晓东.
教育学博士,副教授。专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执行主任。2017年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出版专著《给青年教师的40封信》《未来教师》《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教师成长力》。在国内作讲座100多场。
新网师
,
将在09月28日 19:30 直播
预约
新网师2025年开学典礼
本文整理自8月16日郝晓东在武乡调研座谈会的总结发言。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和几次工作调动经历,分享了环境对教师发展的深层影响。感谢艾丽青的整理。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潜移默化的,它既可能成就我们,也可能在无形中限制我们的发展——而我们,却未必察觉。
近期,在甘肃定西和山西太原与老师们交流,以及最近在武乡和沁县的调研中,我常听到老师们说:“我能力不够,出不了书”“评高级职称,我根本没想过”“周围条件不好,校长也不支持,算了吧”,甚至有的老师会说:“都快退休了,还奋斗什么?”这些看似是自我选择,其实更大程度上是被环境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是自己的,还是周围环境影响的?
你可能会说,“是我的想法啊!”
但很多时候,个体的认识、想法是周围大众的想法。用一句网络上的话说:你以为的“你以为”,是“你以为”吗?
之所以有以上不自信的念头,很多时候是自我所处的环境里缺乏更多成功的“榜样”,或者是在环境中没有感受到压力。身边的老师没有一个成为名师、没有一个发表论文、没有一个变成专家——甚至那些教得很好的老师,也感觉依旧平凡。于是潜意识里,你会觉得:“他那么优秀都没成,我怎么可能成?”这就是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自我设限。
对此,我深有体会。
2000年,我在某民办高中入职,那时目标很简单:早点上职称,多挣点钱。工作之余,打打篮球,喝点小酒,觉得挺“幸福完整”的。从没想过读书学习,因为周围接触到的同事,也没有真正学习的。
直到我调任到某公办高中。
一次走在校园,偶然听到两位年轻老师讨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我愣住了——生活语言中竟然有学术语言,而我完全听不懂。在之后的教研活动中,同事们聊理论、谈学术,我却只能讲讲经验做法。更让我暗自吃惊的是,一位和我同龄的老师,竟然已经出版了配套教材的课外读物!我真切地感受到:过去缺乏专业学习,有点落伍了。环境的上限,不该是自己的上限。
后来,我偶然加入新网师,开始跟着高人和一批热爱教育的老师学习。渐渐地,我意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你和什么在一起,就会逐渐成为什么人。当初和我同批的老师中,有许多天赋、能力非常优秀的老师,如果环境能更好一些,一定会在专业上有更大的发展。很多优秀者,慢慢地泯然如众人,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环境没有给他们持续向上的拉力和压力。
再后来,我调动到高校。听到身边的同事经常聊:“你博士读得怎么样了?”“课题进行到哪一步了?”每每这时,我就成了一个旁观者,连话都接不住。心里想,我这辈子也和“博士”“教授”无缘。后来,看着我带的团队里几位老师都陆续读博,我渐渐想:“他们行,为什么我不行?”最终,我也努力考上了博士。这件事让我清醒:如果没有进入高校这个环境,我根本不会产生这个念头。好的环境决定了我的视野,也扩展了我的可能。
什么是环境?它不仅仅是身边的同事、学校、地区,而且是能够给你带来变化的人、事和物。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得通透:环境,是那些能引起我们变化的事物。就像天文学家从未登月,但月亮是他的环境;北极研究者未必亲临北极,但北极是他的环境。也就是说,真正的环境,不是指你身边的人和物质环境,而是能引起你变化的一切事物。物理空间可能受限,但认知空间可以无限拓展。
今天,大家很幸运,武乡教育局为大家引进了新教育、新网师平台——这就是一个为我们精心准备的“成长环境”。但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不是一个保证。如果我们不认同、不投入,甚至排斥,那再好的环境,也与我们无关。
成长中,应警惕“舒适”的环境。我常提醒年轻老师:舒适的环境,是成长的最大障碍。我有位朋友以前在某高校工作的时候,面对的领导管理宽松,从不加压,朋友和同事们都感到轻松。我当时就说:“这未必是好事,能力没锻炼出来,将来一旦领导有变,就跟不上了。”果然,学校后来要申请硕士点,要求老师发论文、做研究,很多人措手不及,根本无从下手。
你可以成为别人的环境。新网师平台是一个宝贵的成长环境。当你珍惜这个环境,不给自己的学习设限,开始突破自我时,一个奇妙的变化在发生——你也在变成别人的环境:作为老师,你是学生的环境;作为中层,你是教师的环境;作为校长,你就是全校师生的环境,甚至是孩子家庭的环境。
我们的选择,不仅关乎自己,也在悄悄影响他人。
环境的力量,不在于它怎样包围我们,而在于我们如何应对它、突破它、最终超越它。当突破自我设限,主动成长时,我们也是在成为他人更好的环境。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