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马上到,医生叮嘱糖尿病患者:温差大天气,4事能不做就不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6 06:01 1

摘要:白露节气前后,人体血管如同庄稼的秧苗,最容易被冷风“刺激”,一冷一热间就会出现收缩和舒张的异常。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管本就因为血糖问题而比较脆弱,一旦遇到温差骤变,发生心梗、脑梗等风险就会比常人高。

村子里的清晨总是有股潮气。白雾在地面蜿蜒,庄稼叶子上挂着晶亮的露水。刚起床的老王摸了摸胳膊,发现比前几天凉多了。

眼瞅着白露就要到,昼夜温差拉大,糖尿病人最怕的麻烦也会随之而来。医生常提醒,这些天气里有些习惯最好收一收,能不做就不做,才能平稳过秋。

白露节气前后,人体血管如同庄稼的秧苗,最容易被冷风“刺激”,一冷一热间就会出现收缩和舒张的异常。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管本就因为血糖问题而比较脆弱,一旦遇到温差骤变发生心梗、脑梗等风险就会比常人高。

所以第一件不能随意做的,就是清晨空腹就出门干重活。有些乡亲习惯天不亮就下地摘菜、收露水,可这时气温低,血糖水平还没稳定,突然的体力消耗会让低血糖来得悄无声息。轻则手抖出汗,重则跌倒昏迷。

第二件要避免的,是室内外忽冷忽热的穿脱衣。农村老人常说“秋后一伏冻”,觉得忍忍就能增强体质,可糖尿病人的身体不像年轻人,血液循环较慢,加上神经末梢对冷和热的感知迟钝,冷刺激极易造成血压反复波动。

若是时冷时热,血管如同橡皮筋一样“抽搐”,很容易产生血栓。医生建议穿衣要分层,不要嫌麻烦,出汗了脱一点,出门添一件,比任性挨冻来得稳妥。

白露到来,吃喝习惯也该跟着调一调。许多村里老人爱在秋天吃大碗羊肉、喝点白酒御寒。然而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第三件“大口喝酒、大鱼大肉”能不做就不做。

酒精不仅会刺激胰岛功能紊乱,还可能与降糖药物发生作用,引发危险的低血糖或肝脏负担。过多的高脂肪饮食,更会让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并发症风险。白露后最适合的是粗粮粥、山药、南瓜、绿叶菜,既暖胃又平稳,对血糖管理更友好。

人到秋天,容易生出一种“困”的感觉。庄稼收割后,很多老人也想补个觉、躺在火炉旁多歇歇。但第四件不能任由的,是长时间窝在床上或坐着不动。糖尿病人若久坐,会让血液循环更缓慢,下肢容易出现浮肿甚至血栓。

再加上秋天血液黏稠度本身就高,长时间静止就像水沟里不流动的水,沉积风险更大。规律的轻度活动,比如在院子里伸展,走几圈,都比一动不动更安全。

许多患者疑惑:为什么这四件事偏偏在白露时节格外要注意?其实和自然节律息息相关。白露意味着昼夜差别明显,白天还可能闷热,晚上却凉得需要加衣。

人体需要不断调节体温和能量平衡。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比普通人差,血糖对环境的反应更加敏感。一旦忽视这些细节,血糖就像田间的水闸口,一开一关之间容易“失控”。

还有人会提到遗传因素。父辈有糖尿病的,秋天气候变化时更容易血糖波动大。环境与遗传交织,让部分老年人即使饮食很注意,也容易在白露前后出现血糖曲线起伏。懂得避开那些诱发因素,比单靠加药更重要。

心理状态在这个季节同样有讲究。白露后天色渐短,晚间寂静下来,部分老人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心理压力会刺激应激激素分泌,使血糖升高。如果这时再熬夜聊天或打牌,不仅睡眠不足,血糖也更不稳。

情绪管理实际上和饮食管理同等重要。乡亲们可以通过和家人拉家常、做点手工活、听听收音机来舒缓心情,而不是整夜不睡。

在门诊中,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况:患者入秋后血糖检测比夏天异常,却找不到明显原因。医生追问才发现,他清晨常去井边洗衣,双手泡在冷水里半小时以上

冷刺激会导致血压升高、血糖波动,久而久之,糖尿病并发症更容易出现。这个例子说明,农村生活里看似普通的小习惯,也可能是健康隐患。

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要求患者什么都不做,而是把握“”。

劳动完全可以继续,但要错开清晨气温骤降的时间,在早餐之后再去田里,会更安全;穿衣不是越厚越好,而是要根据气温及时增减,避免“大起大落”;吃肉当然可以,但遵循以蔬菜谷物为主的原则;休息是必要的,但别长久“赖床”,适度活动才是养生。

从科学角度看,人体内的血糖调节就像一台复杂的农机,靠着胰岛素和其它激素维持平衡。白露时节的寒凉,相当于给这台机器增加了额外负载。

自我保护意识就是避免机器超负荷。糖尿病患者如果懂得四件“能不做就不做”的事,其实就是给自己的身体留下一道缓冲。

值得提醒的是,农村地区检测设备不如城市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检测。即使不能天天测血糖,也要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比如突然的乏力、出冷汗、头晕等,不要轻视。

这些都是血糖异常的“铃声”,需要警觉。不仅是个人要留心,家人也应学会观察,互相提醒,才能更好地避免风险。

随着白露的到来,气候逐渐步入金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转变。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把握住这段时间的生活细节,就像农人秋收时小心收割,不遗漏一穗粮。细节照顾周全,才能保证血糖稳健过冬。

秋天的魅力在于收获,但也考验耐心。健康的守护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复一日的把握。不急不躁,把四件事记在心里:早晨不猛干重活,穿脱不图一时凉爽,大鱼大肉不贪嘴,久坐久卧不任性。如此一来,才能在温差大的秋天活得安稳自在。

结尾来点特别的建议:可以给自己做一本“秋日账本”,像记收成一样,记录每天的作息、饮食、心情与活动。几周之后,回头看看自己的变化,既是一份收获,也是一份提醒。这种方式,比单调喊口号更能让健康习惯落地。

[1]孙建国.糖尿病患者秋冬季节健康管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9):1452-1455.
[2]张晓明.节气与慢性病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12):67-70.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中医养生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