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节水”出圈?赤峰这个农业大县为啥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0 19:31 1

摘要:近期,松山区破解农业“水困局”的节水“密码”火出了“圈”。在2025年“节水中国行·北京朝阳”主题宣传活动《县(区)委书记谈节水》访谈中,北京电视台邀请松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钟青松分享了松山区农业节水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和创新举措。在自治区节水行动暨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期,松山区破解农业“水困局”的节水“密码”火出了“圈”。在2025年“节水中国行·北京朝阳”主题宣传活动《县(区)委书记谈节水》访谈中,北京电视台邀请松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钟青松分享了松山区农业节水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和创新举措。在自治区节水行动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进会上,观摩团到松山区现场观摩了节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成效和典型做法,这些经验做法获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可。今天我们一起解锁松山区的节水“密码”。

上图为松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钟青松在北京广播电视台“节水中国行”特别节目中接受采访

点击此处可查看相关信息

作为农业大县,近年来,松山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自治区节水行动有关要求,始终把节水增效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积极探索节水农业新路径,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通过蓄住“天上水”、盘活“地表水”、管好“地下水”、用上“智慧水”等举措,实现了水尽其用,“惜”水长流,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水动能”。

在安庆镇皇姑屯村,2024年实施的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完工,记者看到,这里田块整齐划一、连绵成片,而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田间的一座大型蓄水池,远远望去像是一座小型水库,汩汩清水流经水渠,注入蓄水池。

“该系统通过地表水、污水处理厂净化中水、河道冰雪消融水替代地下水,预计年减少地下水开采196万立方米。经过初步估算,蓄水池每次蓄满水成本费用为40万元,灌溉用水每立方米水费为一块二毛钱,与以前灌溉相比较,亩均节省电费一半。预计亩均增产150公斤,群众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安庆镇副镇长范蔚萱给记者算了一笔节水增收账。

近年来,松山区共建设软体水窖59个,容量为6万立方米,建设蓄水池20个,容量为150万立方米,形成了“集天上水、蓄地表水、用再生水”的立体水网,有效解决了5万亩季节性缺水地区耕地灌溉用水问题。

“2025年计划建设集雨水窖和蓄水池共140个、容量250万立方米,可保障17万亩旱地一次应急补灌用水和6万亩季节性缺水地区耕地灌溉用水问题。”松山区农牧局农田建设股股长孙秀军告诉记者。

多元化水源利用是松山区创新节水农业路径之一。为了拧紧“节水阀”,让水尽其用,近年来,松山区在节水灌溉上下足了功夫,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用水上精打细算,做到“管住水出口、算清水价账、兜住增收底”。

在哈拉道口镇规模化节水灌溉示范区,哈拉道口镇横牌子村村民任树红夫妇正在自家田地里搂地膜,为今年春耕做准备。

“以前浇水贵,自从刷卡浇水以后,用的水少了,花的水费也少了,一亩地能省下不少钱,而且庄稼产量也高了,就拿我家种的玉米来说,原来亩产能达到1200斤,现在亩产能达到1800斤,每亩地能多卖个六七百块钱,这块田地也升值了,承包出去价格能翻倍。”任树红滔滔不绝地说着水价改革带来的甜头。

哈拉道口镇规模化节水灌溉示范区占地3万亩,由原来的分散式管理转变为委托赤峰市奉禹拓水水利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管理,并由哈拉道口镇农民用水协会监管,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水费预缴、用水计量、费用核算的良性运行。

“通过应用该技术模式,由原来的每亩地用260方水,降低到现在的每亩地用120方水左右,同时我们建立了‘基础电费+管理费’的差异化水价体系,如今村民形成了‘省水就是增收’的共识。”赤峰市奉禹拓水水利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麻宏勋介绍道。

从“浇地”到“浇作物”,从“人控”到“智控”,节水不是做减法,而是用科技给农业做加法。松山区耕地面积29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7.5万亩。近年来,松山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行“定额供水、梯级水价”收费模式,委托专业化公司运营管理,实现农户“预交水费、刷卡取水”,由系统根据用水量和水价自动扣费。同时,松山区还采用“奖补结合”的方式,制定了《松山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办法》,对节水示范效果良好的农户、节水管理工作成效明显的农民用水者协会等予以奖补,让农民从“要我节水”变成“我要节水”。

此外,自2019年以来,松山区引导农户调减蔬菜、甜菜等高耗水作物,种植节水作物,现已发展节水玉米种植90万亩,亩均节水50立方米,仅此一项,每年节水超过4500万立方米。同时,鼓励农户发展抗旱作物种植,目前已发展谷子50万亩、藜麦近10万亩,既调优了种植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蓄水扩容”到“水权赋能”,从“用水大户”到“节水标杆”,从“黄土旱地”到“希望田野”,如今,松山广袤的田野上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一幅“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来源:赤峰综合广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