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书声重启。为守护新学期校园安全,双辽市人民法院郊区人民法庭的法治副校长们带着“法治大礼包”,先后走进双辽市那木斯蒙古族乡中心小学校、双辽市卧虎镇中学,用老师能落地的“纠纷解法”、学生爱听的“身边案例”、随时能找的“守护渠道”,给师生们送上一堂开学法治
金秋九月,书声重启。为守护新学期校园安全,双辽市人民法院郊区人民法庭的法治副校长们带着“法治大礼包”,先后走进双辽市那木斯蒙古族乡中心小学校、双辽市卧虎镇中学,用老师能落地的“纠纷解法”、学生爱听的“身边案例”、随时能找的“守护渠道”,给师生们送上一堂开学法治第一课。
“学生课间磕碰后,证据咋留才规范?遇到棘手纠纷,第一步该找谁?”,面对校领导和班主任们“日常头疼的难题”,在各学校的座谈会上,法治副校长们不绕虚话,向其释明正确处理方式。
1.小矛盾“快处理”:同学间磕碰、物品损坏,先稳住双方情绪,第一时间拍现场照片、记目击者证言——“证据留足,后续沟通不慌神”。
2.中纠纷“巧调解”:优先让学生自主道歉、老师牵线搭桥,避免“小事闹大”,核心是“既让犯错孩子认账,也给改正的台阶”。
3.大问题“找靠山”:若涉及身体受伤、校外滋扰等情况,直接联系法治副校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划清责任,既护好受害学生,也不搞“一刀切”批评,真正做到“教育与保护并重”。
老师们纷纷表示,“以前处理这类问题总怕不规范,现在有了清晰的流程指南,心里像装了一颗定心丸,更有底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打打闹闹’超过什么限度就算校园欺凌吗?”在面向学生的宣讲课上,法治副校长以提问开篇,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贴近生活的“安全知识点”,重点围绕三大主题展开:
1.校园欺凌:不沉默、不参与
明确“故意推搡、辱骂、孤立同学”等行为已触碰法律边界,教大家遇到欺凌时“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2.网络安全:三不原则要记牢
提醒大家不泄露住址、家长手机号等隐私,不点开不明链接,不传播谣言,遇到网络诈骗或骚扰及时保存证据并求助,做懂法守法的小网民。
3.交通安全:规则是平安的铠甲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强调“未满12岁不骑自行车、过马路走斑马线”,用真实案例告诉大家“每一次遵守规则,都是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为了让法治保护“随时在线”,法治副校长当场公布专属邮箱,告诉同学们:“遇到不好当面说的困惑,比如被欺负、有网络安全担忧,都可以发邮件给我,我会及时回复大家!”
同时,干警们还向师生发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手册,让法律知识“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陪伴成长的“安全铠甲”。此次秋季开学第一课,既解答了师生的实际困惑,也在大家心里种下“知法、懂法、守法”的种子。未来,双辽市人民法院将继续以“法治副校长”为纽带,把更多实用的法治服务送进校园,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撑起“法治保护伞”!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路畅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韩玉红
来源:吉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