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饮食人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0 18:10 1

摘要:父亲梁宝瑛,身为乡间塾师,每日与书本、学子相伴,沉醉于知识的传播;母亲赵氏,虽居于内宅,却也饱读诗书,深谙礼仪之道。幼年的梁家,生活虽清苦,却丝毫无法掩盖梁启超与生俱来的惊人才华。

1873 年 2 月 23 日,在广东新会那宁静而充满书香的茶坑村,一户普通人家迎来了一个注定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掀起思想狂澜的新生命——梁启超。

父亲梁宝瑛,身为乡间塾师,每日与书本、学子相伴,沉醉于知识的传播;母亲赵氏,虽居于内宅,却也饱读诗书,深谙礼仪之道。幼年的梁家,生活虽清苦,却丝毫无法掩盖梁启超与生俱来的惊人才华。

自 4 岁起,梁启超便跟随父亲诵读《四书》,那稚嫩的童声中,满是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时光流转,12 岁的他凭借着出众的才华考中秀才,“神童”之名瞬间在乡里传扬开来。

新会,这片被水网温柔环抱的岭南之地,赋予了梁启超最初且深刻的味觉记忆。每餐必不可少的,是那清香软糯的稻米饭,搭配着从河中捕捞的鲫鱼、鲮鱼,经母亲精心烹饪,一道简单的陈皮蒸鱼便成为家中餐桌上的珍馐。新会陈皮,闻名遐迩,其独特的清香融入鲜嫩的鱼肉之中,那滋味,即便在多年之后,仍能让梁启超回味时,顿感齿颊留香。

稻米饭

而在酷热难耐的夏日,家中熬制的绿豆沙、番薯糖水,则是最佳的消暑良品。一勺入口,甜蜜与清凉瞬间驱散暑气,这甜蜜的味道,深深烙印在他童年的记忆深处。

绿豆沙

15 岁那年,梁启超背上行囊,踏入广州学海堂,自此开启了艰苦的求学生涯。在学海堂中,他日夜钻研经史,一心扑在学问之上。由于囊中羞涩,他常常以艇仔粥、叉烧包果腹。艇仔粥中,鱼片的鲜嫩、花生的香脆、油条的酥软等丰富食材汇聚一堂,每一口都弥漫着浓郁的生活烟火气;

艇仔粥源自岭南水乡,以鱼片、花生等丰富食材熬制,口感多样,满溢浓郁的岭南烟火气。

叉烧包外皮松软,馅料香甜,咬上一口,幸福感便油然而生。他时常笑言,这些简单的食物,是支撑他求学问道的“学问饱腹”之选。偶然间,他读到《瀛寰志略》,书中描绘的广阔世界,令他大为震撼,从此,他的思想开始悄然发生蜕变,望向世界的目光中,满是好奇与探索的光芒。

叉烧包

1890 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梁启超结识康有为,并拜入其门下,在万木草堂潜心求学问道。二人常坐于草堂之中,共饮凉茶,热烈探讨变法强国之策。凉茶入口虽苦,却能让人头脑清醒,梁启超不禁感慨:“凉茶苦口,救国更需猛药。”他们一心想要改变国家命运,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凉茶

1895 年,梁启超赴京会试,期间积极参与公车上书,试图以书生之力扭转时局。那些日子里,他与同仁们常常相聚,借二锅头抒发心中的愤懑,对旧制度的不满与对新变革的期待,在心中翻涌。宴席之上,涮羊肉是必不可少的佳肴。滚烫的铜锅中,羊肉在沸汤中翻滚,恰似他们渴望将旧制度彻底革新的坚定决心,欲将一切腐朽都煮化在这滚烫的汤中。

涮羊肉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梁启超被迫逃亡日本,开始了长达14年的政治避难生涯。在日本,他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以笔为剑,试图唤醒更多国人。初尝寿司、味噌汤等新奇的和食,虽让他感到新鲜,但在异国他乡,他最思念的,始终是家乡的味道。他常常托人从广东捎来腊肠,亲自制作腊味饭。当那熟悉的香味弥漫在屋内,他轻轻舀起一勺饭放入口中,心中感慨万千:“一口腊味,半寸乡心。”这简单的腊味饭,承载着他浓浓的思乡之情。

腊味饭

1912年,梁启超结束流亡生涯,回到国内,踏入北洋政府,担任司法总长。官场应酬频繁,山珍海味、鱼翅盛宴屡见不鲜,但他内心对此深感厌恶。私下里,他更钟情于一碗简单的白粥搭配几碟咸菜,这清淡的饮食,既能调养在应酬中受损的肠胃,又能让他在喧嚣的官场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他自嘲道:“胃纳天下,粥清心浊。”

白粥和咸菜,普通的早餐

1915年,袁世凯妄图称帝,倒行逆施,梁启超坚决反对,毅然南下云南,投身护国战争。在云南,他第一次品尝到过桥米线,滚烫的汤、爽滑的米线,还有丰富的配菜,令他赞不绝口,他感慨道:“汤热米滑,恰似护国军的滚烫决心。”这碗米线,也成为他对那段热血护国岁月的独特记忆。

云南过桥米线

随着时光的推移,梁启超逐渐远离官场,回归学术。1925年,他担任清华国学院导师,在清华讲坛上,将自己的学识与人生感悟倾囊相授。与学生们共餐时,他推崇“一荤一素一汤”的简单饮食,常说:“学问如饮食,忌油腻浮华。”简单的饮食,正如他所倡导的学术理念,追求纯粹,拒绝浮夸。

在他的书斋“饮冰室”里,凤凰单枞的茶香四溢,茶案上常备着杏仁饼。他常与王国维、陈寅恪等学界泰斗围坐品茶,谈古论今,在茶香与饼香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茶温佐史,饼脆论经”,那是一段令人神往的学术时光。

杏仁饼

说起梁启超的饮食趣事,可谓别具一格。他嗜辣如命,流亡日本时,没有辣椒的日子让他觉得饭菜味同嚼蜡,于是常常以辣椒酱拌饭,还笑着说:“辣可提神,助我日写千言。”正是靠着辣椒带来的热辣劲儿,他在异国他乡奋笔疾书,一篇篇唤醒国人的文章从他笔下诞生。在他的广东故居,后人创制了一种陈皮豆沙饼,外皮酥脆,内馅香甜,还巧妙地借他的名号命名为“梁启超饼”,如今已成为新会的特色美食,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品尝。1910年代,他在天津寓所第一次尝试煮咖啡,咖啡那浓郁的苦味让他有些惊讶,他笑着调侃:“西洋苦水,不如茶中禅意。”可没想到,这一尝,竟让他养成了熬夜著书时必饮咖啡的习惯,每当深夜,咖啡的香气便从他的书房中飘散开来。

梁启超饼—陈皮豆沙饼

1929年,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关于他因误诊割错肾的争议,为他的离去增添了一丝遗憾。葬礼上,数千人自发前来送行,人们怀着悲痛与敬意,送别这位一生都在为国家、为民族奔走呼喊的学者、思想家。墓碑上“诲人不倦”四字,正是他一生作为教育家的真实写照。

梁启超墓地

梁启超的一生,从岭南的寻常餐桌,走向世界的广阔舞台,他的饮食经历,宛如一部生动的人生传记。从最初对家乡美食的眷恋,到流亡中尝试异国风味,再到回归学术后的清淡饮食,每一次饮食的变迁,都见证着他人生的转折与思想的升华。他以笔为刃,以文字为食,滋养着民族的精神。

在思想启蒙上,梁启超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他的文章如《少年中国说》,以磅礴的气势与深刻的思想,激励无数青年为国家振兴而奋斗,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浪潮注入了澎湃动力。胡适曾评价:“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

梁启超故居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启超涉猎广泛,在史学、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卓越建树。他的《新史学》,对传统史学发起挑战,倡导“史界革命”,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陈寅恪虽与梁启超学术观点偶有分歧,但也认可其在学术开拓上的功绩,称其“学问博洽,思想新颖”。

在教育领域,梁启超同样影响深远。他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期间,言传身教,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其教育理念与方法,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梁启超用他的一生,为国家与民族的进步不懈努力,恰似“饮冰室”里那温煨的文火,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滋养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成为后世永远敬仰的精神灯塔。

#梁启超##大家了解到的梁启超是个什么人呢?#​​​​

来源:逍遥讲故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