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改革中,高考英语的去留问题,始终引发各方激烈争辩,至今难有定论。“高考不应该考英语”这一观点,可能会引发诸多的争议。
在教育改革中,高考英语的去留问题,始终引发各方激烈争辩,至今难有定论。“高考不应该考英语”这一观点,可能会引发诸多的争议。
但透过这些争论背后,是关乎无数农村学子命运的严肃议题,在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显著的当下,英语考试正悄然影响着农村孩子的未来,亟待我们正视与反思。
随着教育的发展,高考英语的难度呈逐年递增之势。听力与口语部分,更是让农村学生望莫及。
在城市,孩子们从小便能接触到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诸如各类英语培训机构、外教课程,甚至日常的英语交流环境。
而农村呢?多数孩子直至初中,才迎来系统学习英语的起点。这里没有地道纯正的发音示范,孩子们难以模仿标准读音,口语练习更是极度匮乏,没有日常交流场景,难以开口表达。
教室中,老旧的设备难以播放清晰流畅的听力素材;教材外,也难寻拓展英语学习的多元资源。在如此简陋的教学条件下,农村孩子对于英语的学习举步维艰 。
曾经听到过一位出租车司机痛心疾首,抱怨英语考试对农村学生太不公平,成绩能被拉开十几分甚至更多。这看似不起眼的几分差距,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却足以让数万名农村学子的命运发生转折。
在目睹了不同教育环境下的巨大差异,我能够深刻地理解到农村学生的艰难处境。“何不食肉糜”,这句古语恰能形容那些不理解农村教育困境之人。
农村孩子并非没有学习英语的权利,而是在当前高考英语的重压下,这种权利变成了沉重的枷锁。
喜欢英语的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寻找老师深入学习,但将英语作为高考的必考项,对大多数农村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
放眼全球,鲜少有国家将外语作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真正能用到英语的人又有多少呢?
据相关调查显示,工作中能频繁使用英语的人群占比仅约3%。以北京大学为例,真正用英语授课的老师亦是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其他普通的院校和工作岗位了。
若不是从事与国际交流紧密相关的工作,日常工作生活中,能读写英语基本便能满足需求。如此看来,将英语作为高考必考的“硬指标”,其实际意义究竟何在?
英语学习耗费了学生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许多孩子为了学好英语,放弃了其他兴趣爱好,牺牲了休息时间。
然而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大多数普通学生即便投入巨大,学习效果仍然是不尽如人意。这不仅让学生们疲惫不堪,也让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被浪费。
反观高考制度本身,其目的是在于选拔人才,为高校输送具备多元能力的学生。
若将高考模式从“3+X”转变为“2+X”,即保留数学和语文这两门基础学科作为必考,其他科目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或许能构建一个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数学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则承载着对母语的理解与运用,这两门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且在城乡教育中的差异相对较小。
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他科目,既能减轻学习负担,又能让学生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挖掘自身潜力。
取消高考英语,并非是对英语学习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大背景下,为农村学生争取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
这是对教育公平的一次有力呼吁,是让高考制度回归选拔人才本质的大胆尝试。
当然,这一改革必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比如如何重新构建外语学习的评价体系,怎样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外语学习等。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为了实现更公平、更科学的教育,这些挑战值得我们去攻克。
在教育改革的征程中,我们不应忽视任何一个群体的声音。农村学生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困境亟待解决。
高考英语改革,势在必行,它关乎着无数农村孩子的未来,关乎着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也关乎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高考制度,为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孩子铺就一条光明之路。
来源:文盲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