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其自研AI推理芯片实现全面量产。该芯片由旗下平头哥半导体公司主导设计,并完全由国内供应链代工生产。这标志着,中国在高端AI算力领域首次实现从设计到制造的100%自主可控。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英伟达H20芯片受限所留下的市场空白
2025年9月,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其自研AI推理芯片实现全面量产。该芯片由旗下平头哥半导体公司主导设计,并完全由国内供应链代工生产。这标志着,中国在高端AI算力领域首次实现从设计到制造的100%自主可控。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英伟达H20芯片受限所留下的市场空白,更意味着,中国科技企业对外部芯片依赖的终结。
一、技术突围:兼容性架构打破生态壁垒
阿里新芯片采用,与英伟达CUDA生态相兼容的设计,开发者无需重新编写代码,就能够毫无阻碍地迁移现有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替代所需的成本。
在性能上,其ResNet-50测试推理性能达78,563IPS,能效比500IPSW,较英伟达A100提升3.3倍并支持多模态混合推理(文本语音图像)。
通过Chiplet技术,以及3DDRAM堆叠方案,芯片算力能够轻松地进行灵活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可以覆盖从边缘计算,到云端大模型的诸多多样化场景。
二、供应链重构:中芯国际代工,良率超92%
芯片制造环节,彻底地告别了台积电,转而由中芯国际,采用7nmDUV多重曝光工艺进行代工,良率已达92%以上。2025年底,月产能将扩至15万片,定价为1.9万美元片,比英伟达H20低32%。这一转变,带动了国产半导体产业链的全线升级:
封测:通富微电、利扬芯片提供专用AI芯片测试方案
-材料与设备:中微公司刻蚀机、北方华创薄膜设备逐步替代美国工具
温控:英维克液冷方案占比阿里数据中心采购40%,PUE值降至108。
三、商业策略:云芯协同打造闭环生态
阿里采用“芯片即服务”模式不直接销售硬件,而是经由阿里云来提供算力租赁。其云业务的AI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以三位数的态势增长,自研芯片促使云服务成本降低了35%,毛利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这一模式与英伟达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后者倚赖于硬件销售,不过阿里凭借“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的全栈协同,构建起了从底层硬件至上层服务的价值闭环。
四、市场冲击:国产替代加速,英伟达份额骤降
新芯片已交付给宏景智驾、小红书等12家企业进行测试,涵盖了自动驾驶、内容推荐等多个高并发推理场景。2025年,中国AI推理芯片市场规模达到54亿美元,阿里的短期目标是占据45%的份额。寒武纪、华为昇腾等国产芯片的市占率同时在上升,挤压了英伟达在华的空间——其份额从2024年的54%急剧下降到2025年的35%以下。
五、战略意义:破局美国封锁,重构全球算力格局
美国对高端芯片实施出口管制,却反倒促使中国自主供应链迅速成熟。阿里以3800亿元投入AI,带动国产半导体产业链迅猛爆发;中芯国际,具备7nm产能,到2026年产能将翻倍。旋极信息,其玄铁芯片,三年内规划出货达5000万颗。高盛报告指出:“中国芯片的性价比以及生态兼容性,正于全球AI基础设施的供需平衡方面进行重构。”
阿里自主研发的芯片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意味着,中国在算力自主方面,从口号阶段真正地进入了实际行动。当英伟达CEO黄仁勋还在强调“中国需要我们的芯片”之时阿里通过国产替代的方式向外界证明:封锁不仅不能遏制发展,反而能够激发更强大的创新潜能。这次突破并非终点,而是中国AI产业黄金时代的开始——接下来在芯片自主的道路上,真正的较量是在全球范围内去争夺生态主导权。
来源:小可F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