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里藏匠心 让传统与实践在课堂生根发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6 00:05 1

摘要:“注意粽叶要折成漏斗状,底部不能漏米。”阳光透过烘焙教室的玻璃窗,洒在一张张专注的脸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德育主任、劳动学科教师李春燕正指导学生包粽子。她耐心示范着,学生们围在操作台旁,眼神专注,空气中弥漫着粽叶的清香。这堂充满烟火气的劳动课,是李春燕老

转自:劳动午报

“注意粽叶要折成漏斗状,底部不能漏米。”阳光透过烘焙教室的玻璃窗,洒在一张张专注的脸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德育主任、劳动学科教师李春燕正指导学生包粽子。她耐心示范着,学生们围在操作台旁,眼神专注,空气中弥漫着粽叶的清香。这堂充满烟火气的劳动课,是李春燕老师众多特色课程中的一节,也是她深耕劳动教育的生动缩影。

在贸大附中,李春燕老师的劳动课从不是枯燥的技能训练。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推动者,她始终坚持“以劳润心、立德树人”,将劳动教育与生活实际、传统文化、跨学科知识紧密结合。

端午节前夕,她带领学生开展“浓浓粽子香 悠悠端午情”活动,从主题班会讲解端午习俗,到分组实践包粽子,学生们在卷叶、填米、捆线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传统技艺,更通过南北习俗分享感受文化多样性。有学生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包粽子时才发现,奶奶说的‘粽叶要煮软’‘糯米要泡透’都是代代相传的智慧。”

为了让劳动教育更系统、更规范,李春燕老师牵头开展《初中阶段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并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劳动教育实践任务设计案例》烹饪与营养任务群案例的编写。手册里,从煎鸡蛋的火候控制到红烧鸡翅的调味技巧,从食材营养分析到卫生安全提示,每一项都细致入微。她还创新设计了“任务单”评价模式,学生在完成包饺子、蒸馒头等实践后,需记录过程、反思得失,家长也参与评价,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闭环。

李春燕的课堂总能打破学科界限。在“稻花飘香”项目中,她带领生物、数学老师共同设计了市级课题《香甜大米糖》,将生物课的营养知识、数学课的比例计算融入制作过程。学生们在熬糖时观察温度变化,在切割时计算均匀分块,在品尝时分析营养成分,让劳动课成为跨学科学习的纽带。

她的课堂永远充满生活气息。每年谷雨前后,她和班主任老师们带着学生在班级种植箱里培育蔬菜,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收获,学生们记录植物生长日志,用生物知识解释光合作用,用美术技能绘制生长图谱。收获的蔬菜一部分送到食堂,一部分由学生带回家与家人分享。“看着自己种的青菜端上餐桌,特别有成就感。”一名学生的话道出了劳动课的魅力。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动手干活,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责任、懂得感恩,理解劳动精神,这才是劳动育人的真谛。”李春燕说。在她的课堂上,劳动不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是成长的养分。这位“宝藏”教师用专业与热爱,让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深刻内涵。

□本报记者 刘欣欣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