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8月,一排崭新的原木色小屋竖立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实验学校中学部的操场边,四周种有紫藤幼苗,可以想见将来这里紫藤花开、师生们坐在连廊中休憩读书的美好画面。设计这个跨学段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的人,就是丰台区劳动教育学科带头人、该校劳动课教师孙轶平。
转自:劳动午报
今年8月,一排崭新的原木色小屋竖立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实验学校中学部的操场边,四周种有紫藤幼苗,可以想见将来这里紫藤花开、师生们坐在连廊中休憩读书的美好画面。设计这个跨学段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的人,就是丰台区劳动教育学科带头人、该校劳动课教师孙轶平。
孙轶平2011年进入该校工作,担任劳动课程教师,并开设劳动特色社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她按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要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涉及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传统手工艺、工业生产、人工智能、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对青少年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贯彻好育人目标。她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学生多动手体验,允许学生提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创设了灵活、包容、开放的课堂氛围,还给学生提供多种展示平台,让学生从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孙轶平还与语文、美术、生物、科技等多门学科的同事合作,开展跨学科、跨学段劳动教育实践,并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掌握多学科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比如教种植章节时,她带着初一学生从认识植物、播种开始学习,初二时实践内容扩展到翻土、晾晒、维护,并且把收割的果子制成生物切片,研究其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体系。她根据每年确定的不同主题带着学生种植不同植物,还会结合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讲解其中内涵,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她带着学生先后获得第43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创客作品竞赛二等奖、北京市第六届中小学技术创意设计纸艺服装展示活动(初中组)设计师一等奖、2024北京市中小学生植物栽培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去年9月,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孙轶平根据学校环境优化改造项目发起创意木屋计划,组织初一年级参与校园环境改造。学生们三五一组去校园里测量、勘察、设计,制作木屋模型,然后在学校科技节中进行展示、招投标。经过几轮投票,全校师生选出两件学生作品优化并实施。
今年暑假,在孙轶平和后勤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使用传统的木工工具,结合现代电动工具,完成挖地基、水泥浇筑、搭木架、钉木屋、刷漆等工序,把图纸变成现实。7月,一座崭新的三角木屋和休闲长廊搭建完成。8月,她又指导六年级的5名学生围着木屋种下一圈紫藤树苗,构建紫藤、月季、苔藓组成的微型生态系统,把这里装扮成校园文化新地标。
“木屋搭建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更是团队协作的能力配合。在孙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下,我们掌握劳作步骤和技巧,成就感油然而生。”初一(3)班学生江林懋说,这次活动让她明白“用双手创造价值”的意义,劳动后的成果真实而美好。
新的学期开启,孙轶平已构思出新的工作计划,这位劳动教育的“多面手”将继续延展课程内涵,为学生创设更多拔节生长的可能。
□本报记者 任洁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