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头发,不只是老年人才有的“专利”了。门诊里,三十出头的姑娘,二十多岁的男生,甚至才十几岁的初中生,低着头、皱着眉,把头发扒开给我看:“医生,我这怎么也开始长白头发了?”有人担心肾虚,有人怀疑熬夜太狠,还有人直接问:“是不是缺啥维生素?”
白头发,不只是老年人才有的“专利”了。门诊里,三十出头的姑娘,二十多岁的男生,甚至才十几岁的初中生,低着头、皱着眉,把头发扒开给我看:“医生,我这怎么也开始长白头发了?”有人担心肾虚,有人怀疑熬夜太狠,还有人直接问:“是不是缺啥维生素?”
先别急着自我诊断,也别一口咬定是“上火”或者“遗传”。白发的生成机制,其实是一场皮肤、免疫、营养、激素、氧化、基因等多方势力的角力,不是单靠一瓶营养素就能扭转的。但它的确能告诉我们,身体某些地方,正在悄悄“报警”。
把这篇文章看完,你会明白:白头发背后,到底缺的是什么?又该怎么补?哪些方法有用,哪些只是心理安慰?
很多人不知道,头发变白,本质上是黑色素细胞的“罢工”。头发的颜色是靠毛囊里的“黑色素细胞”制造出来的,一旦它们缺乏某些营养、遭遇氧化攻击,或者被自身免疫系统“误伤”,产黑能力就会下降,头发就变白了。
维生素B12,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白发“元凶”之一。这不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它的缺乏,确实常常被误诊。它参与红细胞合成、神经保护,也跟黑色素合成息息相关。
研究显示,长期缺乏维生素B12的人群,白发出现的时间会显著提前,且恢复黑发的可能性更低。某年《中华皮肤科杂志》发布的一项临床观察,发现35岁以下早发白发的年轻人中,维生素B12水平低于正常值的比例高达63%。
有些人即使饮食挺正常,也可能吸收不了。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一类),都会影响B12的吸收。而素食者,更是高危人群,因为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
叶酸和维生素B6,也不能忽视。这两个是造血系统的重要辅料,也参与同型半胱氨酸(一种易导致血管损伤的物质)的代谢。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不仅增加心脑血管风险,也可能损伤毛囊中的黑色素细胞,导致白发。
维生素D,虽不是直接参与黑色素合成的角色,但它的缺乏,会让毛囊处于“冬眠状态”。一项2023年的系统综述指出,维生素D水平过低的人,出现毛囊功能退化、生长期缩短、黑色素合成抑制的概率显著升高。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维D的补充与头发色素维持呈正相关。
再说一点大家意想不到的——铜和铁的缺乏。这两个微量元素,是酪氨酸酶的重要辅助因子。酪氨酸酶,就是制造黑色素的“工厂主管”。没有它,黑色素原料再多也白搭。
2019年《临床皮肤病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早发白发青少年中,血清铜水平普遍偏低,铁储备也不足。而这两个“冷门营养素”,在偏食、节食、素食、月经不调人群中,缺乏率并不低。
但白发不只是营养问题。压力,是另一个强力推手。不是说你一烦就白头,而是持续的心理压力,会让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释放出去甲肾上腺素,直接攻击毛囊基底的黑色素储备库。
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动物试验显示,连续应激状态下,实验鼠的毛囊黑色素干细胞被快速耗尽,导致永久性白发。这是一种不可逆的改变——即便后期营养足够、压力解除,头发也难再转黑。
那些“熬夜三天白了一撮”的人,不是夸张。氧化应激,是压垮黑发的最后一根稻草。自由基攻击下,黑色素细胞加速衰老、坏死,头发颜色就像照片褪色一样,慢慢变浅。
抗氧化营养素,比如维生素E、维生素C、谷胱甘肽、辅酶Q10,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灭火器”的角色。缺它们,黑色素细胞就赤手空拳地面对自由基的轰炸。
讲到这里,你可能想问:医生,那我是不是该赶紧去买一堆营养素来吃?别急。补充营养,是一件讲究“对症、对量、对时”的事。乱补,不仅没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你已经出现白发,建议先做个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水平的基础检查,特别是维生素B12、维D、叶酸、血清铜、铁蛋白这些项目。别凭感觉来补,“感觉累就是缺B12”“吃素就要补铁”这种做法太笼统,也不安全。
真实门诊里,我见过一位30岁白发密集的白领,连续吃了3个月维生素B族复合片和铁剂,结果复查时铁过载,反而引发了肝酶升高。而根本原因,其实是长期胃病引起的B12吸收障碍。不是补得多就有用,而是补得“准”才有效。
遗传因素也很关键。如果你的父母、祖父母都在年轻时就长白头发,那你确实是“天生黑色素短命族”。但别灰心,遗传只是基础,生活方式和营养状态,依然决定了你“提前报到”还是“延迟退休”。
说到怎么防,除了纠正营养缺陷,还有几点,是我每次看完白发患者都要“唠叨”的:别熬夜。晚上11点前入睡,才能让褪黑素和生长激素分泌正常,这两种激素对毛囊修复有重要作用。每晚过了这个点,你的毛囊就像工地没了电,停工了。
别长期情绪压抑。不是说你要每天开心,而是要学会“卸压”。运动、哭一场、倾诉、写字、发呆都行,总比一直憋着强。长期情绪压抑,会让皮质醇水平居高不下,它本身就是“脱发、白发”的催化剂。
别迷信外用偏方。什么黑芝麻水、醋洗头、洋葱涂发根这些,真没什么科学依据。头皮是皮肤,不是土壤,浇点东西就能长黑发?别折腾它了,毛囊一旦坏死,真的很难复活。
别忽视基础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等慢性病,都可能引起或加重白发。白发可能是它们的“外在表现”,你看的是头发,问题却藏在身体深处。
写到这儿,我想起一句老话:“人未老,发先白”。它听起来有点悲凉,但其实也是一个提醒。白发,是身体给你的“第一封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你可以选择忽视它,任它蔓延;也可以从这一缕白开始,真正听听身体的声音,去查、去调、去追问为什么。头发不会说话,但它会表达。它的颜色、密度、光泽,是你身体状态最直观的“语音留言”。
别等到全白之后,才想起追悔莫及。从一根白发开始,照顾好你自己。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韩琳.维生素B12缺乏与早发白发相关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6):421-425.
[2]张静怡.血清铜铁水平在青少年早发白发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皮肤病杂志,2019,48(8):512-516.
[3]王浩宇.维生素D与毛囊功能关系的系统综述[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3,31(3):189-194.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