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临死前:拖行40多米,一遍抹眼泪一遍求饶,士兵用手机拍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9:24 1

摘要:一说到2008年非洲政坛,有的人第一个想起足球,但真要说“王炸”,还得是卡扎菲。你敢信?那会儿,非洲二百多号各路“土皇帝”、部落头领,齐刷刷地把卡扎菲捧成“万王之王”,吹得天花乱坠。场面不要太壮观,简直像春晚现场。而彼时,卡扎菲春风得意,谁能想到,命运这只看不

一说到2008年非洲政坛,有的人第一个想起足球,但真要说“王炸”,还得是卡扎菲。你敢信?那会儿,非洲二百多号各路“土皇帝”、部落头领,齐刷刷地把卡扎菲捧成“万王之王”,吹得天花乱坠。场面不要太壮观,简直像春晚现场。而彼时,卡扎菲春风得意,谁能想到,命运这只看不见的手,正悄悄在背后合上了剪刀。他一脸骄傲,殊不知风暴已经靠近。

就在那一年,世界金融海啸席卷,股市一夜崩盘的景象还历历在目,利比亚老百姓的腰包也“速干”。其实,别把全部锅甩全球经济。这些年利比亚“走下坡路”,和卡扎菲本人的铁腕不无关系。他什么都捏在手里,想发钱就发,想断谁的粮就断。有人说他是救世主,更多的人在市场上抱怨柴米贵得离谱,兜里没东西。他表面上还是大英雄,可底下老百姓的民怨,早像压得太紧的压力锅,咕嘟咕嘟作响。只是没人敢说破口而已。

转年,2009年,联合国大会开场,卡扎菲高调现身,他的气势,活像长江涨大水的洪峰。他发飙了,说起话来都不用拐弯抹角,开口闭口质问“你们这些大国到底算什么”,甚至把安理会喷得狗血淋头。现场被他搅得乌烟瘴气,台下的代表都快晕了。这番操作,西方世界没一个顺眼的。可他一点不当回事,反觉得“老子无敌”。

其实,开会归开会,回到利比亚,卡扎菲手里的牌倒是越发不好打。那会儿的局面,不比1977年车臣大暴乱时期的俄国。2011年一开年,各地一下子炸锅,民众像是被憋坏了,涌上街头呐喊。外国人也不是省油的灯,联合国、欧盟东拉西扯,最终轮到北约,航空母舰轰轰隆地开了进来。利比亚天空到处都是导弹呼啸的声音。说来也巧,那次卡扎菲的儿子,还差点在轰炸中丢了命。

国内外里外不是人,卡扎菲选择偷偷逃亡。有人说,他最后那阵子,老爱翻某本苏联解密手记,想拍着脑袋找路子。可惜,兔子急了还咬人,更别说早看他不顺眼的反对派。卡扎菲四处流窜时,最差的那天——人称万王之王,遭人围堵,被拉出来当众羞辱。据说那会儿,他脸上泪痕未干,试着向几个士兵点头哈腰,那些年轻人倒成了新任“国王”,谁都拿着手机录像,没一个人想听他讲老资格。

那一场收尾,也够让人心头添堵:尸体被丢冷库,好些人特意来一睹“传奇领袖”的真容,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过了几天,风头过去,实在臭得不行,才低调埋进沙漠。连个名字都没留,孤零零地呆在风吹石打的荒野里。不得不说,这样的下场,和他青年时代的辉煌反差太大了。

别人说卡扎菲出身好,其实一点不沾。一九四二年盛夏,他在西沙拉拉一个羊多水少的小村子出生,那地方,一年到头沙尘暴是标配。小时候天天赶着羊群,吃着咸得掉牙的干奶酪,大多时候只盼着能下雨。可“命里带风”,1951年利比亚终于从意大利手里独立,老百姓才有机会翻身。他跟着小伙伴们上学,那时候教室简陋,有根标尺都算高级货。卡扎菲靠着一股子狠劲,跟着表哥学阿拉伯文,后来考进了的黎波里的军事学校,又一步步熬成王室近卫队里的小军官。

当年国王伊德里斯年纪大,国家里大小事都指派给亲信,朝堂乌烟瘴气。部队里没几个服气的,谁都想着,是不是该有人跳出来替天行道?卡扎菲行动力强,不像有的人只会抱怨。他瞅准时机,拉上几位聊得来的军官,干脆成立了所谓“自由青年军官团”,天天琢磨怎么搞事。终于等到1969年国王出国治病的空档,他们行动得像打鼓:嘟的一声,几个分队包下广播电台,官兵见风使舵,全城头天还挂满王室旗号,第二天就没人再提“陛下”了。

真正令人惊讶的,是他那年才27岁,说老实话,比现在的研究生都小。许多人第一次听广播,全城吵作一团,谁也不信这个年轻人就这样当了大总统。上任后,卡扎菲头一阵子倒还有点顾忌东西方的脸色。可权力抓久了,有些人就喜欢膨胀。他去过不少国家,比如有一年直接带一群卫兵硬闯法国总统府,结果人家法国人一脸懵,典礼被打乱,最后连个正经欢迎也没有。说是谈合作,其实就是让大家知道,这人不按套路出牌。

可能你不信,卡扎菲有次去南美访问,人家巴西大总统准备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他硬是嫌葡萄酒不好喝,拉着厨师“单炒一盘辣羊肉”。还要求帮女随从借来拉丁美洲最贵的丝绸长裙,说是“要让全世界都看到我们的风采”。后来搞得人家宴席十分尴尬。这事被记者写成段子,南美人还觉得他有点儿可爱。只是风头一过,没几个人真的放在心上。

他最让外人头大的,是经常利用大会“抢麦”。有一次在东盟会议,还没轮到他发言,他就掏出一封信,说“这是非洲兄弟给我的、你们得好好听!”讲了半个小时,谁都没敢打断,底下有人小声嘀咕:这气场,跟戏台子上的关公似的。

但其实他最会玩的,不是国际舞台那点“骚操作”,而是对外政策说变就变。别人争市场,他抢地头。1973年左右,他跟西班牙合作搞北非渔业,但遇到鱼市起价,卡扎菲立马翻脸,几万渔民无所适从。后来,还拉着邻国搞啥“大撒哈拉联盟”,眼看要统一非洲了,结果联盟开会第二次,就把“友邦”气跑了。说到底,他总想着把自己推出去,可没人真心想跟他并肩干事。

倒是他对国内的掌控,更像一个家长。他曾用极其强硬的手段封杀语言自由。八十年代,几位小说家因为一部讽刺领袖的小册子流落异乡,卡扎菲竟派人远赴君士坦丁堡“请”人回国,做了永远也走不出去的客人。有个作家流亡到开罗,终生怕得不敢签名寄信,说是晚上风一大,都以为特工来抢人。

说到和西方闹僵,这事上他自有一套。你看1986年,美国总统“老布什”上台不久,冷不丁命令轰炸了的黎波里,还炸死了卡扎菲身边的一个亲信——这招“杀鸡儆猴”让一大片中东国家都噤若寒蝉。卡扎菲呢?表面上骂骂咧咧,私底下却心知肚明。他很快加码,背地里允许西非有组织犯罪集团进入利比亚,帮他们洗钱,还给北非恐怖分子搭桥帮手。大国斗法,最后苦的却是底下的老百姓。

翻到九十年代初,世道变了。苏联彻底倒掉,他的“靠山”没了,卡扎菲又蹦哒不起来。以往摇旗呐喊的非洲兄弟,见风头不对纷纷改口。唯一让他死抱希望的——阿拉伯团结梦,终究只是梦。有人说,卡扎菲尝试弥补,派儿子去欧美读书,试图换个方向,搞点“民主改革”。但结果是半吊子,煤火都快熄了,他还死盯着锅底;油水都没了,还想抢救一把江山。

再后来,老一代人早就失望透顶,新生代天天看着国外新闻,哪里还能忍他?事实证明,“家天下”玩不转,政坛再铁也有生锈的一天。最后卡扎菲被当作负面教材,成了那些年利比亚孩子作文里的“警世故事”。

可说到这,让人琢磨的还是那个问题:权力像一锅压住的米饭吧,火一大,谁也受不了。一个传奇,最后落得个了无声息,那句古话果然没错——“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只是轮到你坐,千万别把椅子烧了。

来源:沙漠勇敢跋涉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