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英模》首发特刊 | 撰写《红色英模》的苦与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21:58 1

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扶眉战役胜利76周年之际,承蒙宝鸡市关工委、眉县关工委的鼎力支持,使55万字的扶眉战役第四卷《红色英模》得以顺利出版,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面对规模盛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而又庄重严肃的扶眉战役第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扶眉战役胜利76周年之际,承蒙宝鸡市关工委、眉县关工委的鼎力支持,使55万字的扶眉战役第四卷《红色英模》得以顺利出版,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面对规模盛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而又庄重严肃的扶眉战役第四卷《红色英模》首发座谈会,我乐的合不拢嘴。苦与乐一起涌上心头:

我上小学时,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董存瑞、刘文学、向秀丽、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就深深印在脑海里。英模们的精神真可谓撼天地、震人寰、泣鬼神、昭日月。从那时起,我便敬仰、崇拜英模高尚的情操、凛然慷慨的气节与义无反顾的精神。

后来,我成为一名小学校长,每年“清明节”都会带领学生前往扶眉战役纪念馆参加悼念活动,给学生讲述“扶眉战役”中的革命英模故事。这样坚持十多年后,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战役相关资料和红色读物匮乏。当初,纪念馆内“扶眉战役”相关资料极少,甚至没有一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读物。学生了解“扶眉战役烈士事迹”时,只能趴在橱窗旁阅读、抄录展板上的英模故事。

二、扶眉战役纪念馆内革命烈士资料缺失。当年在纪念馆,我目睹了烈士家人“失望”的一幕:1986年,高增岳烈士的子女前来扶眉战役烈士陵园拜谒父亲,可查遍所有遗存资料,都找不到高增岳烈士的名字,最终只能失望而归。这件事深深刺痛了我:“英雄们为党、为国、为人民、为革命光荣牺牲,怎能没有记载?”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英烈事迹搜集整理出来,让后世永远铭记、学习和传承!随后,我再次专程前往纪念馆,亲自查阅馆藏档案,仔细查找高增岳烈士的信息,却仍一无所获。

三、革命烈士和战役相关资料存在漏记、误记现象。上次查档时,我发现两个问题:①第二十一团副团长刘永成烈士的两份登记表,记载的“牺牲地点”不一致;②五名烈士(张如海、张如过、张如寿、张如温、张如涛)的登记表显示,“均为第十二团三营七连政治指导员,且都在金渠镇战斗中牺牲”。

1973年眉县驻郭何大队宣传队在扶眉战役纪念馆前的合影

带着这些疑问,我找到当年扶眉战役时任第二兵团政委王世泰、第十师师长刘懋功等指挥员采访,他们向我说明了误记、漏记出现的原因。从那时起,我心中萌生了念头:“为扶眉战役革命英烈‘树碑立传’,匡正和修正扶眉战役史料中的失误与不足。”

可这一想法刚提出,就遭到家人、朋友和同事的一致反对。好在时任扶眉战役纪念馆馆长汶义武给予了我鼓励与支持,我也由此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采访征程。

为寻找英模事迹,我利用节假日和退休后的大量时间,循着先辈足迹跋山涉水、走南闯北,不畏严寒酷暑,饿了啃着干馍、喝着凉水赶路;困了奔波露宿街头;面对过冷嘲热讽,遭遇过不解质疑,心灵累了默默流淌几行泪。但每当听到一个个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所有的苦累都化作了坚持的力量——哪怕只有一丝线索,也要追根溯源,为烈士还原真实的英雄形象。

不论耗费多大的心血,我自费行程5万多公里,足迹遍布11省130余县区;遍访200多名战役亲历者,收集珍贵图片1200多幅,撰写扶眉战役红色英模事迹250多个。得知甲等行军模范、第一兵团一军一师一团一营二连机枪手李兴忠尚健在时,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立即骑着自行车行驶百里山路,前往周至县竹峪乡西岭村二组采访;在陕西省西安市饮食服务公司家属院,我采访了金渠镇战斗时任第一兵团二军四师十团侦通连通讯班班长武仕元;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我采访了扶眉战役时任第一兵团七军十九师军需科长、人民功臣刘恩明……

采访中,我还征集到“侦察英雄胡鹏” “人民英雄王学礼” “全国战斗英雄丁兴发、边子正” “特等人民功臣丁秋秋”等革命先辈的英模事迹,以及“特等战斗英雄陈官印”活捉敌第一六五师少将师长孙铁英的事迹。

在采访征集英模事迹的岁月里,我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孩子都在上学,月工资仅60多元,妻子只能靠打零工补贴家用。为节约开支,采访时我常背着干粮、喝着开水,选择便宜的旅馆住宿;从一位老战士家前往另一位老战士家,只要距离在五个公交站点之内,我都徒步前往。总之,为了采访、征集英模事迹,我心甘情愿吃苦受罪……

尤其在母亲患中风病后,两个孩子上学、家庭生活、给母亲看病等,使家庭经济愈发紧张拮据。我曾有过动摇,甚至想过放弃!但从扶眉战役史料中得知:扶眉战役牺牲了3000多名烈士,其中有名有姓的2160名,无名烈士1000多名;70%的烈士没有成家,80%的烈士无后代。我反复斟酌:个人的事是小事,征集撰写扶眉战役英模事迹才是大事。我一咬牙,卖掉自家的粮食和未出栏的猪,自筹经费于1997年3月出版了扶眉战役纪念馆有史以来第一本关于扶眉战役的书籍——《难忘的扶眉战役》。

此后,在仁人志士栗战书、马中平、郑小明、苏永兴、张万奎、赵周荣、袁宏斌、何长发、杨世宗、钟双勤、严水堂、李静斌、李亚明、李西平、孙恩情等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下,在大德之人麻承志、李宏斌、张华、冯伟、李小博、左金、任晓峰、田斌社、丁平安、何玲娟、王希敏、王军伟、冯红星、罗力博、杨宝林、张文刚、强少杰、李纪刚、张建军、樊文龙、黄建科、张少博、王润生、李峰、赵恩强、党宏章等的大力支持下,在咸阳籍作家李荣、岐山籍作家马庆伟、眉县籍作家张康德、吴乃良、宝鸡作家武双喜、李茂怀等的热情关怀下,还有版面专业设计人员单于津、赵仁杰、晏小平、秦彩丽、张丹等一批优秀人才的无私帮助下,三百余万字的《扶眉战役》1-6卷,得以出版问世。

每当我陷入艰难、苦闷与彷徨时,各级政府领导给予鼓励,各界仁人志士给予支持,尤其是扶眉战役纪念馆和适时出现的有识之士给予关怀与帮助,让我走出人生布满荆棘的崎岖道路,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个人的命运终究掌握在自己手里,关键是你有没有勇气、敢不敢去拼搏,只要鼓足勇气顽强拼搏,你的命运就会改变!”

扶眉战役1-6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温瑞茂,阅读扶眉战役系列丛书后感慨道:“侯省彦作为一名教师,能几十年一以贯之、苦苦追求,为扶眉战役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堪称全国第一人,殊堪不易。”

军事专家李玉泰对扶眉战役系列丛书评价道:“扶眉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上的红色印记,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第一野战军战史中的珍贵瑰宝,我从内心感激省彦同志。他为第一野战军战史编纂工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系统完整的史料。解放战争时期记录各大战役的书籍、史料不少,但像扶眉战役丛书这样全面、具体、系统纪实战役全过程的书籍并不多见。我为省彦同志40余年不懈努力取得的成果,一是鼓掌,二是喝彩,三是点赞!”

陕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郑小明阅读扶眉战役《红色故事》后说:“我省眉县乡村教师侯省彦,成长、工作在这块热土上,从1986年起,在工作之余,奋斗了近四十年,走访了全国二百多名扶眉战役亲历者、烈士后代、革命后代,征集到十分珍贵的军史、战史资料、图片、题词、回忆录,完成了五十万字的扶眉战役《红色故事》。从不同角度折射出革命前辈对信仰矢志不渝的追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有关军史专家认为:是目前全国各个战役中挖掘整理出最全的史书。他的这种奉献传播红色故事的精神值得人们敬佩和宣传。”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政协原主席、陕西省关工委名誉主任)马中平说:“《扶眉战役》第四卷——《红色英模》,作者侯省彦以洗练清晰的笔触,真实摹写了扶眉战役烽火硝烟中涌现的集体英姿与个体光辉。书页间流淌的,是中华民族在血与火考验中迸发的铮铮骨气与凛凛风神,是人民军队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的生动再现。这些文字凝结的精神,早已超越纸面,化为红色文化精髓,成为滋养青少年心灵的宝贵食粮。它必将如深植沃土的种子,将红色文化的根系深扎人民心田,尤其在广大青少年中勃发强大生命力,为祖国建设注入不竭精神源泉,有力引导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下,塑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中国西部电影集团公司总经理赵文涛,对扶眉战役系列丛书给予极高评价:“扶眉战役系列丛书为扶眉战役电影开拍提供了详实史料依据,填补了那段党史、军史、战史的空白,即便国家给编著者奖励200万元、300万元,甚至一幢别墅,也不算多。作者侯省彦40余年坚守红色文化阵地,实在不容易。”

陕西航天导航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师郑翔,阅读扶眉战役系列丛书后发布帖子:“解放战争西北战场上具有战略性的扶眉战役,全国读者并不熟悉,相关史籍、资料、文学、影视作品也不多见。乡村教师侯省彦老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40年,撰写出三百余万字的扶眉战役系列丛书,为抢救扶眉战役历史做出巨大贡献,为人们找到了精神‘富矿’和‘钙’之源。”

扶眉战役丛书为拍摄扶眉战役电影《我们的七月》、完善扶眉战役纪念馆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史料依据,受到当地政府和扶眉战役纪念馆的重视与支持,也得到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其中,《难忘的扶眉战役》获眉县“九五”教育科研成果奖;《任家城战斗》被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列为中共西安历史教育基地丛书;《红色印记》由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扶眉战役纪实》被眉县统战部列为眉县历史文化丛书,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侯省彦的事迹被载入《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志》和《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志》,还被《中国火炬》《陕西关心下一代》《陕西日报》《各界导报》《宝鸡日报》《吕梁日报》多次报道,中央及省、市、县电视台也进行了播放。他被誉为“宝鸡市草根文化人” “为扶眉战役树碑立传的人”“红色信念永不灭的人” “宝鸡好人” “陕西好人”等。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有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因此,我坚信:在人生征途中,为实现自己一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最值得奋斗的理想付出越多,生活的馈赠就越多,生命也会留下光辉灿烂的乐章。

40年来,使我真正理解了古代《警世贤文·勤奋篇》“梅花香自苦寒来” 的含义。

作者简介:

作者侯省彦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凤翔师范九一级学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陕西省“最美五老” “陕西好人” “2024年岗位学雷锋标兵”,宝鸡市“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优秀讲师、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好人”,曾荣获宝鸡市关工委“功勋奖”和中共宝鸡市委精神文明办、宝鸡市关工委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奖状以及奖章。其事迹《陕西日报》《陕西关心下一代》杂志,《各界导报》《宝鸡日报》连续报道,中央以及省市县广播电视台连续播放,并载入《宝鸡市关工委志》《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志》《凤师校友名人100》文集。

来源:扶眉战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