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栗占国教授办公室,满满的都是书籍。他从书架中拿出一本辞海般厚重的博士论文翻阅着。上世纪90年代,在那个信息尚不发达的年代,他靠着近乎执拗的细致,完成博士论文。至今,论文上仍贴着一张张工整的手写索引标签。
在第41个中国教师节到来之际
喜讯传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临床免疫中心主任、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
栗占国教授荣获
北京大学医学部最高教学荣誉
“桃李奖”
这不仅是个人成就的加冕
更是对三十载如一日的无声奉献
为中国风湿免疫学领域培育栋梁之才
的高度赞扬
栗占国教授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在栗占国教授办公室,满满的都是书籍。他从书架中拿出一本辞海般厚重的博士论文翻阅着。上世纪90年代,在那个信息尚不发达的年代,他靠着近乎执拗的细致,完成博士论文。至今,论文上仍贴着一张张工整的手写索引标签。
“那时候电脑才刚刚普及,”栗占国回忆道,“每一个图表都要一点一点挪动鼠标去绘制,有时候一天只能完成一张图。但如果换做现在的我,依然会这样去做。”
身体力行的严谨与刻苦,正是栗占国教授30余年临床、教学与科研中最深刻的底色。
“医学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命。”这句朴素的话语,是栗占国教授行医执教生涯的基石。
精微与深远
30载育人始终如一
他从本科生抓起,三十年来,坚持亲授《风湿病总论》《自身免疫与内科疑难病》等核心课程。
作为北大医学“新时代”器官系统教学改革风湿病学的首任PI,他整合各附属医院专家团队,亲自设计课程、指导教案准备及集体备课,建立了跨越基础与临床的教学体系。
开课以来,风湿免疫系统教学质量在医学部名列前茅,是最受学生好评和欢迎的专业之一。其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作为北大医学器官系统整合教学改革的风湿病学首任PI,他亲手编织“基础-临床-前沿”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主编的北大医学部首部器官系统整合教材《风湿免疫病学》,已成为医学生入门风湿免疫病学,这门以疑难复杂著称学科的重要指南。
在临床这片更广阔的讲台,栗占国的身影是学生们最生动的教案。查房时,他总带着那个标志性的小本子,边问诊边记录疑难病例的蛛丝马迹——书架上摞起的数十本笔记,无声诉说着他三十年临床思维的升华。
而这种细致,远不止于纸面。“对待病人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不是一句空话。每次查房他都会亲自到床旁仔细问诊、查体,不放过任何线索。
他的课堂,早已超越了知识传授的范畴。学生们评价:“栗老师的课,是一场关于医学与生命的思辨。”
他独创的“三段式病历书写法”,已成为学生们的思维利器:第一段凝练诊断,第二段点破关键病变,第三段直指当前核心问题。
“门诊是医生的名片,病历是思维的体现。写好它,是为了更精准地理解生命。”他这样要求,也这样践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刘燕鹰教授至今难忘,导师连“的、地、得”的细微差别都会用红笔圈改,那份近乎严苛的认真,锻造了学生们行医的筋骨。
他主编/主译的30余部著作中,《凯利风湿病学》成为行业经典,获“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奖;《北大医学器官系统整合教材—风湿免疫病学》则成为医学生的案头必备。
北大深圳医院蔡月明主任医师回忆到,在疫情最紧张时,一边担任发热门诊支援队长,一边冲刺博士论文,恩师栗占国教授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深夜的视频会议、密密麻麻的批注照片、逐字逐句的远程修改……“那份用心,是我咬牙坚持的最大力量”蔡月明说。
这份倾注无声无形,却支撑起一代代学子学术生命的全局。三十余年间,他培养的120余名博士、博士后中,20余人成长为学科带头人,10余人执掌全国及省级学会,成为支撑中国风湿免疫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不做医匠,做医师。”栗占国常以此告诫学生。一字之差,道尽天壤之别。
“医匠”或许技艺娴熟,但止于重复;“医师”则需要不断在临床和科研实践中有总结、有思考、有责任、有担当,在领域内实现引领,最终回馈于病人。
这句话,被许多学生郑重写进毕业论文的致谢,也成为他们行医路上的精神坐标。
筑基与领航
从一穷二白到全球“重镇”
时针拨回上世纪90年代,栗占国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面对学校和前辈的邀请,他毅然选择回国。面对的是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仅有的几张病床和“一穷二白”的学科窘境。
风湿免疫病,被称为“疑难杂症”,患者辗转多科却难获整体诊治。在众人避之不及的“硬骨头”前,栗占国选择了“啃”。
“学科建设,人才是命脉。” 他也曾尝试过吸引海外人才,却应者寥寥。现实的困境让他清醒意识到学科的根基,必须靠自己培养,而且要全员培养。于是他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学科筑基”之路。他提出“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为团队每位成员建立成长档案,明确晋升路径,每年“对标”督促。
他坚持二十余年的“科研例会”,成为跨越基础与临床的思想熔炉。
对于年轻医生,从论文到科室里课题申请、评奖和晋升材料,栗占国的每一次修改都不厌其烦,每一份批注都精益求精。
筚路蓝缕,终成华章。在栗占国的带领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从十几张病床发展为130余人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创新团队,获评“北京市风湿病重点实验室”,更建成国内首个“亚太风湿病卓越中心”,跻身全球五大风湿病研究中心之列。
“‘学科建设’听起来是四个字,但真的很难。正因为难,才更要去做。”三十年来,从一穷二白到枝繁叶茂,栗占国始终坚守着“迎难而上”的信念,引领着学科不断前行。
大爱无声
星火燎原的师道传承
对栗占国而言,育人才、建学科,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病人所需、国家所需。他始终提醒自己,一个学科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自身强大,更在于能否引领整个领域前行。于是,他把“教书育人”的理念延伸到全国基层。
“百千万人才计划”是他播撒星火的壮举。53期风湿免疫科主任班、20期全国研修班、105期疑难热点讲堂……二十余年扎扎实实,逾万人次学员从这里走出,将火种撒向全国。厦门市第五医院冯亮华主任难忘建科艰难时,栗教授深夜的电话讨论和亲赴厦门指导的身影,“他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也能享受顶尖诊疗。”
在担任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主席和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主席期间,他不仅推动亚太地区首次建立风湿免疫疾病的基础数据库,更资助青年医生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交流。在国际学界,他提出“深度缓解”和“免疫稳态”,主张类风湿关节炎应追求“完全缓解”,努力实现“零致残”目标。“希望终有一天,患者不再因类风湿而残疾”,他说,“这不应是梦想,而是可实现的临床现实。”这一理念,正影响着全球学术共识的更新。
“学科的发展,需要‘盯’好,在什么位置,就要做好那个位置该做的事。医生,要把病人诊治好;主任,就要带好科室的发展;而当肩负全国乃至国际的职责时,就要去思考整个学科的发展,如何让更多国家和患者获益。”所有成就归因为责任使然,栗占国教授淡然却坚定。
人格魅力跨越山海。新加坡陈笃生医院的徐传辉医生始终难忘,国际会议上多位主席提及栗教授时由衷的赞叹:“Professor Li is my best friend.” 这份尊重,源自其数十年如一日的严谨治学与人格魅力。
同时,师者情怀,早已超越医学的围墙,化为深沉的社会担当。2010年,他将个人奖金捐赠家乡河北柏乡县中学,设立“国华英才奖学金”。十余年来,130余名寒门学子受助圆梦。“高中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这朴素心声,是他对教育源头的深情回望。
2024年,他更将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成就奖20万元奖金注入医院“教学创新基金”,点燃医院青年教师投身教改的热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何菁教授回忆到,多年前,和栗占国教授正在为a-Fodrin蛋白确定中文译名而苦恼。何菁的目光落在栗教授的西服袖口上,突然灵光一闪,“Fodrin在细胞里,就像您的西服衬里,虽然看不见,却是细胞骨架的重要成分,默默支撑着全局。”栗占国教授会心一笑:“那就叫它胞衬蛋白吧。”目前,“胞衬蛋白”已在全国风湿免学界普遍应用,那源于细胞深处无形却支撑全局的力量,正是栗占国教授三十年师者人生的写照。
从柏乡少年到国际领军者,从十数张病床到桃李遍天下,栗占国以敬畏之心点亮患者生命,以精微之力构筑学科骨架,以无疆大爱播撒医学星火。在他润物无声的持续耕耘中,中国医学的未来,正因这坚韧的支撑而枝繁叶茂。
这世上从不缺聪明人,也不缺努力的人,真正稀缺的,是那些能够持续努力、始终前行的人。
这句话,不仅是栗占国送给学生的寄语,也是他三十载从医路的真实写照。
桃李奖设立于1987年,代表着北大医学教学最高荣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有13位德高望重的临床教师,荣获该奖项。
作为拥有80余年临床教育教学积淀的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人民医院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优秀临床医学人才,成为护卫人民健康的中坚力量。一代代以“桃李奖”获得者为代表的医学大家不仅以精湛医术济世救人,更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职业精神的塑造者和学术方向的引路人。
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