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诋毁九三阅兵被拘:爱国不是赶潮流,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21:27 1

摘要:2025年9月初,湖北襄阳一名47岁孟姓男子,因在朋友圈发表诋毁"九三阅兵"的不当言论,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鲁迅说:“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2025年9月初,湖北襄阳一名47岁孟姓男子,因在朋友圈发表诋毁"九三阅兵"的不当言论,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实际上是行政拘留,而非刑事拘留。

具体行为是,在他人转发的央视“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直播”下,发表诬蔑、诋毁性评论;并对其他表达爱国情感的网民,进行侮辱嘲讽和散布谣言。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民族的精神脊梁,任何企图歪曲、亵渎抗战历史、诋毁参战军人、伤害爱国感情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打击。

警方认定,孟某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这是一种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言论自由固然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任何权利,都伴随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当言论逾越法律红线,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时,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为什么那些整齐的步伐、那些先进的装备、那些庄严的誓言,总能让我们心潮澎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爱国主义是一种美德,但它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非盲从。”

爱国不是一时兴起的潮流,而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责任。盛大的“九三阅兵”,是一场展示国威、军威的盛典,更是对历史的深刻缅怀和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阅兵中,45个方(梯)队亮相,众多新型国产装备首次展示,彰显了中国从“万国牌”武器时代到大国重器,自主研发的辉煌跨越。

社会倡导理性爱国,但绝不容忍无视历史、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没有国,哪有家?为什么爱国不能是“赶潮流”?

爱国之所以不能是“赶潮流”,首先因为它源于惨痛的历史教训,和民族的生存挣扎。回望80年前,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以3500万伤亡的代价,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这场战争不仅铭刻着民族的苦难,更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些精神,不是口号,而是用鲜血写就的遗产。

例如,在宜昌大撤退中,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带领民生公司船员,冒着日军轰炸,昼夜航行40余天,抢运物资和难民。

期间,16艘船被炸沉,117人牺牲,但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

卢作孚甚至撕下自己的床单,写上“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忘国家大难”的誓言,提醒自己和船员勿忘国难。这种爱国,是生死抉择下的担当,不是今日社交媒体上的轻浮点赞。

另一方面,苏联空军志愿队队员库里申科,为帮助中国抗战,献出了生命。他在战机被日军围攻时,为避免伤及平民,选择迫降江面,最终壮烈殉国。

人们在万州为他修建墓碑,至今香樟树根深叶茂,见证着跨越国界的正义与牺牲。这些历史故事说明,爱国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奉献,甚至需要用生命来践行。诋毁阅兵的行为,不仅是对历史的无知,更是对牺牲者的亵渎。

历史用血与火告诉我们:爱国不是潮流的装饰,而是生存的必需。没有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可能早已湮没在战火中。

我们不仅不能忘记历史,而且必须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不仅汲取力量,更要将其转化为守护未来的行动。

哲学家柏拉图说:“人不仅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

在今天和平繁荣的年代,爱国表达更容易流于表面:一时热血地转发国旗头像,却在关键时刻退缩;高声呐喊“中国万岁”,却对国家的不足冷嘲热讽。

这种“潮流爱国”看似热闹,实则脆弱。诋毁阅兵事件,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极端体现,一些人为了博取关注或宣泄情绪,不惜挑战底线。

真正的爱国,应该是理性的、持续的责任感。它体现在日常行动中:遵守法律、尽职工作、关爱同胞、维护国家尊严。

例如,在阅兵中,那些受阅将士挺拔的身姿、先进的装备,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军人的默默付出。

他们不需要喧嚣的赞美,只用行动诠释责任。这种爱国,是每一个君子的最高修养,讷于言而敏于行,沉默却有力。

更重要的是,爱国需要独立思考。盲目跟风或盲目批判,都是极端。抗战时期,重庆梁平数万百姓用双手筑起梁山机场,没有机械工具,全靠锄头和扁担,甚至扩建跑道和营房以支持抗战。

今天,这座机场仍用于空军训练,服务国家。这种爱国,是默默奉献、不问西东的坚持。它告诉我们:爱国不是情绪的爆发,而是日积月累的担当。

虽然情绪化的爱国容易引发共鸣,但只有理性的爱国才能持久;尽管法律惩罚诋毁行为,但更根本的是培养内心的责任感。

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爱国意味着关注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而不是冷眼旁观或恶意攻击。

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开始了对犹太人的疯狂迫害。犹太人想要活命,就必须立刻离开欧洲,但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国家愿意接收他们。这就需要“签证”。

无数犹太人奔走于各国使馆之间,但绝大多数都吃了闭门羹。当时,就连国际社会讨论犹太难民问题的埃维昂会议,也几乎是一无所获,各国都以各种理由拒绝发放签证。

何凤山亲眼目睹了犹太人的惨状,他的良知和作为外交官的责任感让他无法坐视不管。他决定:向所有前来求助的犹太人发放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

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从1938年到1940年调离,何凤山顶住各方压力,发出了数千张“生命签证”。具体数字已不可考,估计在2000到4000张之间。

每一个签证背后,都是一个得以逃脱地狱的鲜活生命。这些被救的犹太人后来遍布全球,包括后来成为美国财政部部长的布卢门撒尔等人。

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爱国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默默坚持。只有每个人承担起责任,国家才能强大;除非我们从历史中学习,否则可能重蹈覆辙。

未来,中国面临诸多挑战:国际竞争、科技突破、民生改善……这些都需要全民的爱国力量。正如“九三阅兵”所展示的,从抗战烽火到伟大复兴,精神火炬永不熄灭。

总之,爱国不是赶潮流,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它源于历史的苦难,成型于理性的担当,践行于日常的行动。

爱国绝非情绪高涨的口号,它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明基因,是沉淀于骨骼中的历史重量。正如抗战时期,川军出征人数高达340万,伤亡约64万,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寸血寸山河”的含义。

今日,我们虽不再普遍经历烽火硝烟,但这份责任并未褪色——它体现在对历史的敬畏、对法律的遵守、对价值观的践行,乃至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公共场合中维护国家尊严的细微之处。

唯有将爱国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真正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魂

诋毁阅兵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些人的浮躁与无知,也提醒我们:真正的爱国者,会用生命守护民族尊严,用行动书写国家未来。

来源:处世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