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周,美国《大西洋月刊》主编被莫名拉入美国空袭胡塞武装决策群的闹剧,不仅泄露了美国即将军事打击胡赛行动出炉的机密,也从第一视角展现了当下美国核心肉食者们的精神状态。而与此同时,美军围绕中东的新一轮兵力集结已经开始,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也将展现一些新的思维与变化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美国《大西洋月刊》主编被莫名拉入美国空袭胡塞武装决策群的闹剧,不仅泄露了美国即将军事打击胡赛行动出炉的机密,也从第一视角展现了当下美国核心肉食者们的精神状态。而与此同时,美军围绕中东的新一轮兵力集结已经开始,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也将展现一些新的思维与变化。
同样在本周,朝鲜展示了本国研制的预警机样机,让人在感慨朝鲜自主国防无限可能的同时,也在某些层面透露出朝鲜国防思想潜移默化的调整。
对胡塞武装“极限施压"
3月24日,《大西洋月刊》主编杰弗里·戈德堡撰文披露了自己在3月13日被拉进一个美国政府高层的Signal讨论小组,并提前“被泄密”了有关美军对胡塞武装进行空袭的作战计划。白宫随后承认了这一事实。自此,围绕特朗普政府一众高官是否泄密的争论和对特朗普执政团队草台性的进一步嘲讽,成了这一事件后续的主要内容,至于此事的背景,即3月15日特朗普下令对胡塞武装采取升级军事行动,则并没有人有太大的兴趣。
尽管看起来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泄密事件被处理,但外界对这一八卦的津津乐道确实说明了国际议题传播的某种逻辑
自3月15日美军对也门数十个胡塞武装目标,包括雷达、防空系统、导弹和无人机设施发动攻击以来,半个月间,根据胡塞电视台Al-Masirah报道,美国已经至少对也门发动了11轮空袭行动。
与此同时,胡塞武装也宣称,至少10次对美国海军在红海区域的“杜鲁门”号航母及其打击大队的护航舰只发动了攻击,并对以色列多处军事基地发动了攻击。尽管这些攻击行动并未对美军和以色列造成什么值得一提的伤亡损失,但考虑到就是这样的军事行动,已经能被美国海军描述为“二战以来面临最激烈的战斗”,这些行动对美国造成的军事压力似乎也不宜低估。
从2023年10月也门胡塞武装为了声援哈马斯在加沙地区的行动,开始在红海上袭击各种与以色列有关商船,并进一步将攻击目标拓展到途径红海的英美军舰以来,红海危机就对全球航运造成了严重影响。尽管以美国主导的多国联军在2023年12月就开始发动“繁荣守护者”的行动,出动海上力量为红海商船提供护航,并间断性地对胡塞武装控制地区进行军事打击,但正如2024年8月 ,美国中东海军行动负责人、海军中将乔治·威科夫所说,美国和英国在红海危机中打击胡塞武装的方法,未能阻止胡塞武装并阻止对该地区航运的袭击。
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商船通航量自2024年初受此影响腰斩至今,并未因为联军的护航行动而明显恢复,以色列的埃拉特港更是处于某种实质性关闭的状态——抵达该港口的货船已经减少到“每两三个月”一艘。对美国而言,给予以色列从军事援助到国际舆论支持的全方位支持,既然是少数从特朗普到拜登再到特朗普政府都不会发生动摇的坚定立场,那么在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大局已定”的环境下,在以色列缺乏投送能力的也门附近摆平胡塞武装,就成为美国在“巩固美以同盟”和“维护航行自由”这两个位面做出表率的重要方向。
世界银行统计的苏伊士运河交通量在2023年底遭遇腰斩,且一蹶不振
美国自然是不可能通过对话让胡塞武装放弃攻击行为。对特朗普而言,胡塞武装也无法通过增加关税来获得对话的机会。如此一来,进一步增强军事打击力度就成了极限施压的显然方法。美国自3月15日开始升级的空中打击行动,基本可以认为是这一逻辑的具体化反映。
当然,仅凭美军目前在红海常态化部署的“杜鲁门”号航母打击大队的兵力,所谓的打击力量升级充其量就是提升舰载机的出动频率以增加打击烈度,从胡塞武装非但不服软反而继续攻击美国航母编队的动作来看,这一施压的效果并不理想。基于这样的逻辑,美军近期的一系列行动兵力调动,应该就是为进一步升级对胡塞武装的打击进行的准备。
目前,根据卫星图像和其他信息,能够确定美国至少已经派遣4架B-2A隐身战略轰炸机,前往位于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加上基地内已有的4架B-52H战略轰炸机以及作为保障的KC-135加油机、C-17运输机等,美军已经为进一步加码空中打击准备了充足的战略力量。
与此同时,3月21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命令美国海军“杜鲁门”号航空母舰在红海地区再延长部署一个月,并且下令将“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大队也调往中东地区。3月24日,正在亚太部署的“卡尔·文森”号航母停靠关岛,随后于28日离港前往中东,毫无疑问,该舰在停靠期间必定为接下去的中东部署任务进行了人员调整以及物资准备。得益于今年进行服役期内最后一次部署的“尼米兹”号和已经转隶部署到日本的“华盛顿”号,“卡尔·文森”离开亚太水域也不会影响美军在这一地区的兵力失衡。
3月24日正在靠近关岛的“卡尔·文森”号航母
“杜鲁门”加上“卡尔·文森”两艘航母,以及“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大队内的2-3艘护航舰携带的“战斧”导弹,还有部分美国媒体将正在返回法国本土,可能经过红海区域的法国海军“戴高乐”号航母和舰上的22架“阵风”也算到账上,美国海军有可能在未来一周左右时间里,在曼德海峡两侧集结起2个航母打击大队,上百架战机的作战力量,并与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群配合,实现对胡塞武装的打击升级。
从空中打击力量的“显著升级”来看,美军的调动可算完成任务,但对于胡塞而言,仅仅空中规模上的提升能否让其发生政策上的全面变革,至少目前依旧是一个未知数。毕竟这样规模的兵力在中东地区只能持续一个月左右,一旦胡塞武装挺过了这轮打击窗口,当美军的作战兵力随着“杜鲁门”号航母的离开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时,如何进一步给胡塞加压的难题,会让已经为”泄密门“焦头烂额的赫格塞斯更加头疼。
“加棚”还是“拆盖”
根据朝中社的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3月25日和26日分别前往朝鲜无人航空技术联合体和探测电子战研究团队视察指导。在公布的照片中,除了以前已经露面的朝鲜“晨星-4”战略无人侦察机和每次出现都打上马赛克的朝鲜巡飞弹和无人机外,朝鲜在俄制伊尔-76运输机基础上自行改进的预警机进行了首次公开试飞,其内部至关重要的指挥控制台的布局也对外公开。
作为朝鲜仅有的3架伊尔-76之一,这架飞机被改装为预警机的过程实际上长期处于西方对朝研究机构的关注之下。该机在2023年10月从朝鲜高丽航空的货运机队中单独“圈禁”之时,西方就开始怀疑朝鲜要对其进行某种改造;2024年,当该机机背上出现改造痕迹时,外界就推测该机将成为朝鲜的某种预警机试验平台;当2025年2月,该机正式背上“圆盘”之后,外界的关注点就已经转移到了该机的试验进程上。如今该机已经确认投入飞行,那么相关的测试和调整工作自然是不可少的。
以如此迅速的状态完成改装及随后的试飞,说明朝鲜这一套设计方案里有相当多的“成熟元素”
在朝鲜之前,伊尔-76运输机已经至少在苏联/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拉克/伊朗等多国被改装为预警机,无论是从方案选择上还是工程应用上,朝鲜理论上都能获得不少经验教训的参考。
也正因此,在这架朝鲜预警机上的改装措施逃不脱伊尔-76预警机的成熟方案:选择了与中国KJ-2000布局相同的三面相控阵固定式圆盘雷达罩,增加了绝大多数伊尔-76预警机都有的两片增强方向稳定性的巨大腹鳍。与此同时,作为一款预警机,无论是A-50/100、KJ-2000还是A-50I,都会封闭机头领航舱,并在机身上安装各类电子设备,在让飞机上遍布各类电子设备天线的同时,尽可能的发挥其作为空中电子设备平台的价值。为了支持这些设备,机上也会相应地额外增加机载发电设备和散热系统。
但在朝鲜的这架伊尔-76上,除了“大盘子”外,从外观看几乎没有其他额外电子设备,也看不到类似中、俄、印类似机型上的大型机载供电和冷却系统。这当然不能说明朝鲜的预警机是参考同样没有这些设备的伊朗预警机(原伊拉克“阿德南2”预警机)研制而来,但确能证实朝鲜对于该机的改装和使用仍在探索之中。
尽管在金正恩视察的机内照片来看,这架飞机的雷达操作显控台布局很明显在试图模仿类似KJ-2000这样的现代化先进预警机,但在朝中社的报道中,这架飞机被称为“侦察及情报搜集手段”,无疑表明该机的首要功能依然是突出侦察和搜集,或者说满足预警机的基本需求:空中雷达站。
不仅雷达等设施的“简配”,朝鲜预警机甚至连涂装都和“阿德南2”如出一辙
这么做,一方面能够简化改装预警机所面临的技术难关,另一方面也能减小该机在作战中的使用风险。从朝鲜的国土地幅和空中力量规模看,通过预警机将探测目标的信息传递回地面指挥站,再通过地面指挥站指挥各类作战兵力作战在技术上可行,同时也能避免将高价值的战役指挥节点置于容易遇袭的空中,在战时被占优势的敌空中力量攻击后损失导致指挥机关的重大损失。
对朝鲜而言,即便是一架只有“空中雷达站”作用的预警机,依然有相当的价值。它能够作为朝鲜主要的低空监测手段之一,对地面雷达站难以覆盖的低空态势进行观测,提升朝鲜对类似“战斧”巡航导弹等低空突防目标的探测和预警,从而提升朝鲜反导作战的效率。这一能力甚至能够提升朝鲜对本国自制巡航导弹试射后飞行路径的遥测能力,通过扮演类似苏联时期“976”的角色,作为某种空中测控站,改变朝鲜只能在本国近海上空飞闭合航线检验巡航导弹性能的现状。
从朝鲜的国家战略而言,尽管谁都知道核武器与常规武器不可偏废,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朝鲜对于发展相关项目的轻重缓急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发展战略核武器,尤其是攀登弹道导弹“科技树”无疑是朝鲜军工投入的重中之重。但随着火星-18和火星19两款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相继进入试射和量产,朝鲜在对美核威慑的导弹科技树上就算不是“攀无可攀”,也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主要任务。
在此之后,各类常规武器装备的研制同样需要跟上,而在空军的装备领域,以预警机为代表的先进指挥系统,以防空导弹为代表的先进防空系统和以歼击机为代表的战术航空兵体系,自然是朝鲜在这一领域需要全面更新的三大系列。考虑到3月29日金正恩刚刚观摩了朝鲜最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进行综合战斗性能检验试射,预警机的定位和技术来源虽然有些土法上马的成分,但确实既是朝鲜防空装备所需,又是朝鲜搭建本国新一代“天棚”的关键支柱。
尽管外界对这些过于认真的模仿颇有调侃,但对朝鲜而言,“有”和“无”在这些领域天差地别
不过相比这些与大国装备外观上明显对应甚至“严格对应”的大件装备,反倒是一系列看着就普普通通的投弹无人机、自杀式无人机和巡飞弹受到了更高级别的“浑身打码”待遇,一些马赛克甚至“僭越”到了金正恩身上。
在这些无人机进行的攻击演示中,不仅出现了外观模仿AN/MPQ-53雷达车的靶标,一辆改装成“艾布拉姆斯”外观的天马216坦克靶车和一辆朝鲜自制的8轮122毫米自行榴弹炮靶车,也接受了无人机的直接杀伤攻击。一般来说,朝鲜的靶车要么是老旧坦克,要么是纯粹模仿外观的模型,使用这些前几年还在阅兵的新车用来实弹测试,对朝鲜而言无疑是下血本的展示。
而这种展示的意义,在朝鲜人民军参加了俄罗斯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军事行动之后已经再清晰不过:对于当下的朝鲜人民军和下一场可能的地面战争,价格低廉、数量庞大、难于发现也不好拦截的自杀式无人机,才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角色。在朝鲜所能获得的技术和资源都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这些能够大量生产和装备的低价“高技术武器”,才是朝鲜能够以弱敌强的关键手段。这一结论虽然有些无趣而了无新意,但确是朝鲜从俄乌战场上体验到的最颠扑不破的真理。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