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代十国的乱世,终结在北宋赵家兄弟手里。当然,赵家兄弟的局部统一,其实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之前,郭氏周朝(五代后周)的郭威和柴荣两代君王在位期间,积极建设中原,也算给赵家兄弟奠定了很不错的基础。
五代十国的乱世,终结在北宋赵家兄弟手里。当然,赵家兄弟的局部统一,其实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之前,郭氏周朝(五代后周)的郭威和柴荣两代君王在位期间,积极建设中原,也算给赵家兄弟奠定了很不错的基础。
只是,很多历史读者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会发现,似乎赵家兄弟的局部统一战争有点舍近求远:比如南唐的主要地盘是江西,南汉的主要地盘是两广,吴越国主要地盘是浙江,而孟氏蜀国(十国后蜀)的地盘是四川。但是,赵家兄弟在推行统一战争的时候,孟氏蜀国、南汉的灭亡要比南唐早很多。甚至吴越国是在赵光义在位期间才被吞并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赵家兄弟选择舍近求远?
其实这一切算得上事出有因。
1、南唐的强盛其实南唐在五代十国中,算是十国里面的头号种子。
南唐的前身是杨氏吴国(十国南吴)。杨氏吴国的开国大王杨行密是可以和朱温、李克用、王建这些晚唐实力派豪杰相提并论的人物。不过,杨行密是这几位豪杰里面,最早去世的一位:因为唐朝还在的时候,杨行密就去世了。朱温做朱氏梁朝(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那会儿,杨氏吴国的当家人已经是杨渥了。
杨渥在位期间,杨氏吴国的权限被权臣篡夺,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当时掌握杨氏吴国大权的全称徐知诰胁迫杨氏吴国的末代皇帝杨溥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国号为齐。不过,徐知诰登基没多久就宣布自己其实是唐朝皇帝的后人。所以自己做皇帝倒也不能都理解成杨氏吴国的禅位,其实也是一种复辟。所以徐知诰改名字叫李昪,国号也从齐变成了唐,这便是历史上的南唐。
虽然杨氏吴国和南唐出现过权力更迭,但是实力始终在发展。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南唐都是完全能和中原分庭抗礼的存在。
李昪的野心不光是做江西的皇帝,而是想做全华夏的皇帝。所以李昪临终的时候告诉自己的继承人李璟:一定要和周边的割据国家搞好关系,保存实力。等到中原动荡局势虚空的时候,趁机夺取中原,之后大事可图。
不过,李璟没有尊重李昪的意见。李昪死后,李璟就对周边的闽国、马氏楚国发动战争,这些战争消耗了南唐的战争资源的同时,南唐也没有因为这些战争而获得实质性的好处。
就在南唐陷入战争泥潭的时候,郭氏周朝的柴荣发兵南征,从南唐手里夺取了江北之地。从此以后,南唐无力和中原继续对抗。
赵匡胤接盘郭氏周朝的时候,北宋开盘就有了长江以北的领土。此外,在柴荣在位期间,孟氏蜀国已经被郭氏周朝吓破胆。所以赵匡胤经过一番比对,认为应该先易后难来解决割据政权问题。
首先,和大宋朝接壤的各国,南唐依旧是头号种子的存在。而相对来说,南平(荆南)和孟氏蜀国实力相对孱弱。所以赵匡胤首先覆灭了这两个割据势力。在这前后,割据湖南的武平军节度使也被宋朝消灭。北宋活捉了南平的君主和孟氏蜀国的皇帝孟后主。不过,赵匡胤对于此二人倒是很宽容。
随着武平军节度使的地盘被宋朝吞并,宋朝和南汉接壤。南汉和南唐相比,南汉实力较弱。于是赵匡胤出兵进攻南汉,而南汉当时的皇帝认为,赵匡胤只是图谋原先被南汉占领的马氏楚国地盘,认为宋兵到了岭南就会停止前进,不曾想赵匡胤没有和南汉皇帝形成共识。最终宋兵越过五岭进入岭南,南汉灭亡。
此时,南平、孟氏蜀国、南汉都灭亡了,此时宋朝需要解决的,也只剩下南唐、吴越、北汉这些割据势力。北汉背靠契丹,所以需要从容对付;吴越国始终表示服从开封朝廷号令,所以,南唐成为下一个进攻对象。
3、结语所以,北宋先灭蜀国、南汉,后灭南唐,看似舍近求远,其实也是经过一番精细的运筹。
来源:人文之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