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现实生活中啊,好多老人退休后,就陷入了孤独、焦虑、迷茫的困境里,还常常觉得是子女不孝顺,或者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
人生啊,就像是一场特别长的马拉松。
前半段,咱们铆足了劲儿往前跑,去追逐各种各样的梦想。
可到了后半程呢,就得有点智慧,让生活沉淀下来,好好享受岁月。
不过,现实生活中啊,好多老人退休后,就陷入了孤独、焦虑、迷茫的困境里,还常常觉得是子女不孝顺,或者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
但其实啊,晚年生活过得不好,往往是因为自己种下了这么三颗“苦果”。
一、固守旧时秩序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赫拉克利特,他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可有些老人呢,就像被时间牢牢固定住的琥珀一样,死死抱着过去的经验不放。
我邻居李大爷就是个例子。
智能手机都普及多少年了,他坚决不用,说微信视频是年轻人玩的,结果啊,和远在外地的孙子联系越来越少,感情也慢慢淡了。
做饭还一直用那种老式的煤炉,也不考虑安全问题,最后煤气中毒,被紧急送到医院去了。
还有一回社区搞活动,他穿着一身褪了色的中山装去,孩子们看他的样子,开玩笑说他是“活化石”。
这种对新变化的不接受,让他在这个信息时代简直就成了一个跟不上节奏的人,在社交圈里也像是个多余的存在。
心理学上有个“认知固化理论”,说的是老年人很容易就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
但要是一直守着那些旧观念,不接受新东西,那就把自己局限住了。
可你看那些能积极适应新事物的老人,70岁了还学摄影,用镜头记录社区的变化;80岁了还开直播分享养生经验,找到了新的生活乐趣和价值。
二、过度透支亲情
咱们中国一直都很看重亲情,“血浓于水”嘛。
但有时候,过于亲近了,反而会出问题。
王奶奶的事儿就挺让人感慨的。
为了儿子,她全款买了房,还帮忙带大了孙子。
可在儿媳生二胎的时候,她因为太想帮忙,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管人家,结果闹得家庭关系可僵了。
更让人心疼的是,她每个月偷偷给儿子生活费,自己生病了却怕麻烦女儿,一个人扛着,最后小病拖成了大病。
这种没有限度的付出,孩子们习惯了这种模式,她自己也累得够呛,还弄得身心疲惫。
明代吕坤在《呻吟语》里说过:“父母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这话说得对,真正的亲情不是无原则地付出,而是要在彼此之间建立起健康的边界。
就像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讲的,父母和子女就像两棵挨着的树,根儿各自长,树枝树叶也互不打扰,这样才能相处得舒服。
三、放弃自我成长
古罗马有个哲学家叫塞涅卡,他提醒我们:“生命不是要度过,而是要绽放。”
可有些老人退休后,就觉得日子就这样了,什么都不想做,一天天混日子。
我有个张阿姨就是这样,退休以后,每天除了看电视,就是刷短视频,生活特别单调。
三年下来,认知能力下降得厉害。
还有个陈伯,整天沉迷打麻将,老是坐着,不活动,后来查出来有心血管疾病。
这种自我放弃的态度,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没什么滋味。
哈佛大学有个长达7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能不断学习新技能,经常参加社交活动的老人,认知能力衰退的速度比同龄人要慢43%。
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虽然过了上千年,依然那么漂亮。
我们也可以在晚年的时候,不断让自己成长,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到了人生的后半段,要想过得幸福,靠的可不是子女孝顺不孝顺,而是自己有没有能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别老想着抵抗变化,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把握好亲情的度,建立起自己的边界,还要不断让自己学习、进步,在晚年也要充满活力。
就像庄子说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咱们得珍惜剩下的时光,让自己在晚年的夕阳里,也能光彩夺目。
来源:生活简单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