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教授为胡山林《文学人生课》书系作序:让文学走向大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0 10:25 1

摘要:说明:河南大学文学院胡山林教授《文学人生课》书系(《世界文学名著里的人生智慧》《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人物 谱》《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人物谱》《外国文学名著人物 怕谱》),于2025年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立群教授为该书系作序,全面介绍了书系的缘起、内容及特点等。

说明:河南大学文学院胡山林教授《文学人生课》书系(《世界文学名著里的人生智慧》《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人物 谱》《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人物谱》《外国文学名著人物 怕谱》),于2025年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立群教授为该书系作序,全面介绍了书系的缘起、内容及特点等。

让文学走向大众 走进人生 滋养每个人的心灵

(代序)

胡山林教授退休前是我们河南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的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根据社会和学生需求以及个人学术兴趣,专业基础理论课之外,开设过几门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宗旨的选修课和通识课。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最早开设的是“文艺欣赏心理研究”(后来成书《文艺欣赏心理学》),讨论欣赏兴趣、欣赏能力等接受心理。讲课过程中,学生们提出希望他讲讲“怎样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问题。山林老师意识到,对于文学院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因为分析解读文学作品是文学院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为了满足学生需求,他沉下心来备课。经过几年努力,1992年开出了”文学欣赏导引“课,主要讲授文学欣赏的角度、原则和方法。这是一门基础性、入门性的专业理论课,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这门课一直开到现在并成为全校公选课。

这之后,山林老师又开设了”文学与人生“课,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这门课由文学院开到全校,又讲到社会上各类培训班。由于”文学欣赏“和”文学与人生“都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适用于文理工等各个专业,所以这两门课的教材先是在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经过改编修订,被清华大学出版社列为”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和”21世纪通识教育规划教材“相继出版。

长期的文学教学实践使山林老师意识到,文学是人学,是关乎灵魂的事业,所以文学既是文学院学生学习的专业课,同时也应该是惠及大众、惠及全社会的课,文学应该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山林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或者说职业理想、职业愿景,那就是:让文学从大学文学院的课堂上解放出来,走向大众,融入人生,滋养每个人的心灵。

为了这个理念或愿景,山林老师付出了尽其所能的不懈努力。首先,在学校和社会上讲授文学的同时,他著书、写教材从理论上倡导文学大众化,向社会大众普及文学欣赏知识(如《文学欣赏导引》《文学修养读本》等),传播文学的思想精华;撰写论文呼吁“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人生“应该成为解读文学作品的独立视角之一。其次,他把自己的理论主张落实到研究和写作实践中。这就是在教学之余、退休前后持续不断地撰写分析解读文学名著的文字。目前《文学人生课》书系,就是这方面成果的集中体现。由于山林老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普及文学的实绩,经全国社会科学普及理论研讨与经验交流会认定,他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阅读文学作品对于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已经成为大众共识。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也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汗牛充栋,洋洋大观,这么多,人们该读什么呢?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篇幅浩大,如今人都很忙,耗不起时间怎么办。还有,读进去出不来,读完一片茫然,不知所云,不读白不读,读了也白读怎么办 。

以上这些阅读中常见的普遍性问题,在《文学人生课》书系中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首先,书系遴选古今中外文学殿堂中被公认为“名著“的作品进行解读。名著都是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和知名度,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人物形象,经过时间过滤经久不衰,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这就初步解决了读什么的选择问题。其次,丛书的写作体例一般是先概括叙述作品故事梗概,介绍人物的命运故事,之后从中提炼具有超越性和普遍性的人生意蕴,即对当下仍然有启发借鉴意义的“人生启悟”。这样基本上解决了”耗不起时间”和”不知所云”的问题。

山林老师在写作时设定的读者对象是大中小学学生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所以《文学人生课》重点分析文学名著的思想意蕴,有意避开了过分专业化的知识介绍和写作技巧的详尽分析。这对于非专业的大众读者来说,节省了时间,满足了想从阅读中受到思想启悟的精神需求。

《文学人生课》书系的出版,从大的方面说,有益于助推全民阅读,构建文学与大众的桥梁。在党中央的倡导下,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的对象广泛,而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是重点选项。不过,文学名著是作家精心打造的精神产品,其思想精华不是快餐式浅层阅读所能发现并转化为精神滋养的。这时候就需要文学从业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作品作一些必要的分析解读,在感同身受中把作品的思想精华提炼出来与读者交流。换句话说,文学名著与大众之间需要一座桥梁,《文学人生课》书系就具有这样的桥梁作用。

在文学接受群体中,大中小学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心智成长的重要阶段,此时大量阅读文学名著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开阔精神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心智成长。文学名著读与不读、读得多与读得少,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绝对不一样的。相信《文学人生课》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所帮助,符合当前新文科建设、应用文科建设的方向,试行学术大众化、大众化学术之路,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改革实践。

作为大学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也就算尽职尽责了。但是,如果能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自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发展战略、为社会文明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那就更好了。自古以来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就是读书人的优秀传统。《文学人生课》着眼于为社会服务,就是上述传统的继承。

《文学人生课》从人生视角分析解读了大量文学名著,但是,文学殿堂里的好作品何其丰富,书系里涉猎的无非是无边大海中的几个小岛。从这个角度看,解读文学作品是一项永远做不完的工作,是需要众多文学从业者共同完成的课题。为此我呼吁更多同仁积极热情地投入这项工作,薪火相传地永远做下去。这项工作,首先是自己获得审美享受,丰富精神世界;其次是对大众、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益。于公于私功莫大焉,何乐而不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这类非快餐式的图书,未必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河南人民出版社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前几年出了《文学修养读本》等,现在又出版这套丛书,这种社会责任感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文学人生课》书系让人略感不足的是,“人物谱”系列有外国,有中国古代、现代,但缺少了中国当代。当代名著和当下读者距离更近,读起来更亲切。如果有机会,希望能补齐这个圆环。

来源:文学与人生k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