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古籍守护者:郑振铎的“文化暗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18:28 1

摘要:1938年西南联大开学,朱自清等教授选编的国文教材里,特意纳入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借赵李夫妇乱世护文物的故事,传递“文脉存则家国存”的信念。彼时他们未曾想到,清华校友郑振铎正做着与八百年前相似的事——在抗战烽火中,以书生之力守护中华典籍。

1938年西南联大开学,朱自清等教授选编的国文教材里,特意纳入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借赵李夫妇乱世护文物的故事,传递“文脉存则家国存”的信念。彼时他们未曾想到,清华校友郑振铎正做着与八百年前相似的事——在抗战烽火中,以书生之力守护中华典籍。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郑振铎寄存的万余册藏书化为灰烬,这已是他藏书第二次遭战祸。目睹日军劫掠图书、文献流失,他痛彻心扉:“若我辈不救,江南文化自我而尽”。1940年,他与张元济等人秘密成立“文献保存同志会”,依托中央图书馆经费,在上海抢购古籍。

他慧眼识珠,1938年购得“空前秘籍”《古今杂剧》。这部元明杂剧集藏有诸多孤本,三百余年流转于名家之手,苏州沦陷后险遭流落。郑振铎视其价值堪比甲骨、敦煌抄本的发现,却因此遭叶圣陶、巴金等挚友质疑——烽火纷飞时,为何执着于“故纸堆”?

面对非议,郑振铎坚定回应:“史不亡则民族不亡”。他隐于上海“孤岛”,独自负责古籍搜访、挑选与登记,两年间抢救珍本3800余种。1941年图书运港前,他带病完成编目,这份详细记录成为战后追讨依据:1946至1947年,被日军劫至东京的117箱古籍,凭此悉数归国。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又投身文物护持。1948年国民政府欲将古籍运台,他以“拖”“瞒”之法阻拦,让《古今杂剧》等珍品留在大陆。因对国民党失望,他未再续写《求书日录》,这段往事渐被尘封,直至学者吴真通过日本文献、书信日记等史料,才让其“文化抗战”历程在《暗斗》一书中重见天日。

从战火中抢救1.5万余种古籍,到阻拦文物迁台,郑振铎以“一鲸落,万物生”的坚守,让江南藏书楼珍籍归于国家,重塑了公共图书馆藏古籍的格局。这位烽火中的古籍守护者,用一生践行了“书生报国,守文献如守战场”的誓言。

你还知道哪些抗战时期守护文化遗产的故事?郑振铎的“暗斗”让你对“文化报国”有了怎样的新理解?来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茫茫说故事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