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下午,国防科技大学组织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座谈交流会,特邀知名军旅作家陈怀国、陶纯、丁戎耕分享经验、互动答疑。陈国强政委出席,并为三位作家颁授“高地”文化大使荣誉证。
3月29日下午,国防科技大学组织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座谈交流会,特邀知名军旅作家陈怀国、陶纯、丁戎耕分享经验、互动答疑。陈国强政委出席,并为三位作家颁授“高地”文化大使荣誉证。
学校“鸣镝”文学创作俱乐部、“前哨”新闻写作俱乐部和“科大之声”播音主持俱乐部骨干成员介绍情况、参加交流。
陈怀国,军旅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电影《横空出世》《钱学森》,电视剧《国家命运》,小说《遍地葵花》《毛雪》《黄军装黄土地》等。
陶纯,军旅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小说《一座营盘》《浪漫沧桑》《仪仗兵》、电影《钱学森》、电视剧《国家命运》《聂荣臻》《刑警队长》等。
丁戎耕,历任解放军报社记者、部门主任、《解放军画报》社社长、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首任主任等。军旅诗人,著有诗集《山河边关记》等。
座谈中,陈国强指出,基层俱乐部是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就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而言,要跳出写作看人生、看变局,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深挖科大这座精神富矿,在学习、教学、科研之余拿起笔来,去记录,去创作,去挖掘创作更多、更动人的科大故事。要走在前列、点燃科大,“鸣镝”、“前哨”两个俱乐部,名字都很有兵味战味,要通过你们去点燃大家,推动基层俱乐部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蒸蒸日上。要从业余平凡到专业非凡,尊重专业、学习专业、追赶专业,尔后比肩专业、超越专业,“有梦想,一定会实现”。要整体联动、互联互通,本地异地校区要一体联动,网上网下要一体设计,文化活动特别是授课、沙龙等都尽量让大家广泛参与,让大家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陈怀国老师谈到,国防科技大学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光辉的历史,70多年的文化积淀是一座可以深入挖掘的富矿,从“哈军工”精神到参与“两弹一星”的历史,从实验室里的科研攻关到演训场上的青春身影……都是值得被书写的篇章。作为学员记者,有着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加持,期待大家出更多大作品、好作品。
陶纯老师分享了自己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的心路,从五年只字未发表,到形成自己的文风。他认为,提高视野从阅读开始,初期写作从模仿开始,坚持就是胜利,找准切入点,不要怕失败,不断地学习、观察、思考,才能品尝到收获的喜悦。
丁戎耕老师谈到,新闻虽新,却与历史最近,闻所未闻,以真实为生命;播易传难,会播不一定会传,播罢罔传,无异于自欺欺人;既要向时代致敬,又要向时代致歉。希望学员们以时代担当、青年责任记录中国的历史、观察中国的当下、承载中国的未来。
互动答疑环节,学员们与三位老师展开了热烈讨论,老师们强调“内容为王,形式辅助”,向学员们解释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是新闻的生命力,形式则是帮助内容流向读者的工具,不能喧宾夺主。在谈到新闻写作的文风笔风时,老师们指出细节是彰显新闻亮点的关键,用浅显易懂的例子回答了学员们的难题。通过交流和讨论,学员们既加深了对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本质的认识,又积累了创作经验。
临别时,三位老师向学员们寄语:青年学员要学习更多知识,观察更多现象,承担更多责任;既要以敏锐的笔触记录时代的高光时刻,也要以自省的姿态反思传播中的不足;要有风一般的浩荡,花一般的灿烂,雪一般的纯净,月一般的高远,体会独有的“风花雪月”。
聆听授课后,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大家积极记录笔记,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许多学员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作为一名新闻写作爱好者,我收获了三位名家大师面对面的指导点拨。从陈老师对我们“写好自己故事”的殷殷期许,到陶老师的“阅读、模仿、坚持”写作成才三步论,再到丁老师对新、闻、传、播的深刻解读,我对新闻的认知有了根本性的长进,作为一个对未来还有些许迷茫的后生,我更是收获了来自老前辈的人生指引。我要发奋图强,努力成名一位阳光、坚定、自信又带有一点调皮的科大人,从业余平凡,蜕变为专业非凡!
——“前哨”新闻写作俱乐部
宋可旸
此次座谈令我深受鼓舞,我第一次直观、深刻意识到原来我们身处这样一座精神富矿中,原来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还肩负着这样的使命责任!正如老师们所言,“哈军工精神”、“银河精神”、“北斗精神”一系列精神谱系,需要科大人来讲述,来书写。今后,我将从身边开始,以小故事展现科大精神,以个人笔触记录科大故事,为高地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鸣镝”文学创作俱乐部
此次座谈会最深的感受是重新认识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整场座谈会都贯穿着两个字“真实”。写作不能悬浮于空中,必须扎根于具体的生活场景,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人工智能逐渐介入创作的今天,写作者需警惕技术对文学本真的消解,认为真正的创作应当像土地孕育种子,需要沉淀与生长的时间。我意识到好的文学从不需要虚张声势,它应该像暗夜里的微光,静静照亮被忽视的生活褶皱。
——“科大之声”播音主持俱乐部
徐伟鹭
文字 | 张育豪
素材 | 宋可旸 刘飞虎 徐伟鹭
图片 | 何书远 孔祥库 徐灵
编辑|王珺艺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