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南京云锦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成为南京历史文化中一张生动的名片。9月4日下午,“建邺思享会 书香润新城”名家讲堂活动在南京市建邺区文化馆启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范金民以《锦绣文章,机杼夺天工——南京云锦织造漫谈》
“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南京云锦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成为南京历史文化中一张生动的名片。9月4日下午,“建邺思享会 书香润新城”名家讲堂活动在南京市建邺区文化馆启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范金民以《锦绣文章,机杼夺天工——南京云锦织造漫谈》为题,带大家穿越历史,领略云锦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本次活动由南京市建邺区委宣传部主办,现代快报承办,建邺区文化馆、建邺区作家协会、建邺区诗词楹联家协会、南京江东诗社、建邺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
《云锦诀》唱响,观众感受南京白局悠长韵味
“巧手织成了芙蓉妆,妙手织成了金宝地”,一曲南京白局《云锦诀》拉开了活动序幕。
80岁的南京白局国家级传承人黄玲玲携弟子端坐台上。板鼓一响,碟盘轻敲,地道的南京方言唱词婉转流出,一个个生动故事随之荡漾开来。她们以声传情、以词达意,将南京云锦背后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娓娓道来。
黄玲玲14岁加入南京市工人白局实验曲剧团,多年来致力于白局的传承与推广,不仅培养出多位市、区级传承人,更在民间与校园中教授数万学生,使这一传统艺术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传唱。
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南京白局的产生和南京云锦的发展密不可分。当时,织锦工人用哼唱民间小曲的形式来驱赶织造劳动的繁重与单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南京方言说唱艺术。当时,织锦工人们觉得在机房里面唱不是太过瘾,就在秦淮河畔摆桌,摆上十桌八桌,甚至于上百桌,摆一局不收费,叫白唱一局,故而称之为“白局”。
南朝宋时南京已设立“锦署”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南京,“云锦”是答案之一。位于建邺区的南京云锦博物馆是游客爱打卡的网红景点之一,馆内云锦展品色彩绚丽、织工精美,让人赞不绝口。
活动现场,范金民教授从云锦的命名由来、兴盛时期、主要用途、官方机构等方面介绍了云锦的历史,让大家对云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何谓“云锦”?范金民表示,多部文献著作都有释义。《康熙字典》里是这样介绍锦的:织文也,从帛,金声。《左传》中记载“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五代史·吴越世家》中写道:临安有大树,钱幼时嬉于此,及贵,衣以锦,号其树曰“衣锦将军”。
南朝文献《殷芸小说》记载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范金民解释道,这里将云锦与神话中织女所织的天衣相联系,强化其超凡脱俗的意象。这些记载表明,南朝人已用“云锦”形容色彩斑斓、纹样流动的丝织品,既指其外观如云霞般变幻,又暗含对织造技艺精妙如神的赞美。
很多人以为只有南京织造云锦,其实历史上,浙江、苏州、福州等地都能织造云锦。那么为何南京云锦最有名呢?范金民在讲述中揭晓了答案。
“徐仲杰先生认为南京云锦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发展于清代。”范金民说,其实南朝宋已经设立官营织造机构“锦署”。东晋大将刘裕于义熙十三年(417)灭后秦,迁其百工于建康,利用这批技术工匠设立了锦署。锦署是继孙吴后又一个官营织造及管理机构,它的设立,结束了江南历代不产锦的历史。
南京云锦用料极为考究,以蚕丝为基底,大量运用金线、银线及孔雀羽线等珍稀材料,如明代万历皇帝龙袍即采用孔雀羽线织就,赋予织物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这种对材质的极致追求,进一步巩固了南京云锦在行业中的标杆地位。明代外国使者多次绕道来到南京,违反禁令委托织造缎匹,说明南京云锦在当时最有名气。
清朝时织造还有很多兼职
说起南京云锦,就不得不说云锦和曹家的故事。
范金民说,从康熙二年到康熙末年前后60年,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历任江宁织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明代有6个中央织造机构,地方也有织造机构,但是到清朝时就收缩到只在江南三个城市设了织造,也就是江南三织造,几乎垄断了全国的官方丝绸生产。规模上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范金民说,而且织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清朝,改为“买丝招匠,领机给帖”。“南京的丝是从湖州买来的,雇佣工匠,每个工匠名下有一台织机,发一个机帖,相当于现在的生产许可证。”
虽然是三织造,但是大红蟒缎、大红缎匹、金拆缨等项主要由江宁局承造。江宁局还专门制织各种制帛,各色驾衣、丝绸和线罗等。上用缎比例最高的是江宁局,内用缎是杭州局,户缎则是苏州局。“可见南京云锦当时的技艺和地位都是最高的。”
最有意思的是织造主职负责督造缎匹,还有很多兼职,比如轮流兼任两淮盐政,“比如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就是轮流兼任,那是因为康熙皇帝为了补偿他们在江南庞大的开支费用,给了一个可以赚外快的肥差。”范金民说,除此以外,织造还要密报江南地方情形:气候、收成、物价、风俗民情、官场动态;给康熙皇帝搜罗书画宝物,进贡土特产品等。
此外,织造还要联络江南的士大夫,交好地方文人绅士。他举例说,比如康熙年间,大学士熊赐履在镇江病故,皇帝想要打听此人用的何药,有什么临终遗言等,曹寅就遣人前往探听。再如,康熙五十年南京发生科举考试舞弊案——辛卯科场案,当时曹寅等人就已向康熙密报,康熙皇帝朱批:“纷纷议论,京中早已闻知,可羞之极矣”。可见康熙帝早已知晓。
“对云锦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认识”
此次活动,让在场的观众也受益匪浅。
南京云锦博物馆品牌主管何冠奕来自台湾,他很喜欢读四大名著,尤其对《红楼梦》的内容兴趣浓厚。《红楼梦》对人物形象、生活、服饰等细节的刻画极为鲜活,在他心里种下了对云锦文化的向往,他选择来到南京云锦博物馆工作,也是为了寻得《红楼梦》的文化根源。
“通过范教授的讲解,我对云锦的文化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何冠奕表示,云锦这项工艺,正如范教授所介绍的那样,十分精美、技艺精湛。“通过这次学习,未来我不管在云锦博物馆里或是国际活动上从事云锦文化推广工作时,可以更精准地进行科普与表达,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及云锦博物馆守正创新的现代表达。”
市民王晓燕表示,范老师讲得非常好,他从历史视角讲述了云锦的命名由来、云锦的发展史、明代中央织染机构、清代的江南三织局等方面的内容。“听起来很新颖,拓宽了我们对云锦的认识,是一堂生动的云锦历史教育课。”
市民关女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范教授的讲解让她对南京云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华民族拥有如此精湛的技艺,让她的民族自豪感愈发强烈。此外,现场的南京白局表演也让她十分喜欢。“这是我第一次听南京白局,没想到南京白局和南京云锦之间还有这么深的关联。”她说,黄玲玲老师能将这项非遗不断传承下去,真的非常了不起。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伟娟 杨晓冬 刘赟 白雁 赵丹丹/文 顾炜 刘畅/拍摄制作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