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0日,“时代新‘器’象——岭南传统工艺设计展”在广州许钦松艺术空间开幕。展览由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指导,南岸至尚美术馆主办,入选“2024—2025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展期将持续至10月12日。
8月30日,“时代新‘器’象——岭南传统工艺设计展”在广州许钦松艺术空间开幕。展览由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指导,南岸至尚美术馆主办,入选“2024—2025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展期将持续至10月12日。
部分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汇聚了8位扎根岭南的青年艺术家创作的20余件作品,涵盖陶瓷、大漆、金属、纤维、数字媒体等多个领域。展览以“器以载道”“光韵天成”“文脉相承”“生生不息”四个章节展开,通过轻快有序的展陈方式,呈现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的融合探索,展现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策展人方昕表示,中国传统造物讲究“材美工巧”,这一理念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展览强调“守正创新”,既尊重传统技艺的根基,也鼓励在材料、形式与观念上的突破。“守正需要底气,创新更需要勇气。”展览现场,视觉设计以象征“勇往直前”的“悟空结”编织绳贯穿全场,呼应青年艺术家传承文化、探索未来的决心。
开幕式现场
参展艺术家均与广州美术学院有深厚渊源,多数接受过系统专业教育,部分拥有海外学习背景。他们的作品既扎根岭南传统工艺,又融入国际视野与实验精神,展现出学院派在工艺传承中的引领作用。张小川将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应用于可穿戴首饰设计,实现从空间营造到微型器物的智慧转化;吴青峰从传统造纸的“抄纸”过程获得灵感,结合竹编技艺,表达对自然与无常的思考;卓莹以细腻笔触创作定格动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金松辉运用金属材料,融合机械加工与电子技术,拓展传统材质的表现力;李瀛龙突破“有胎珐琅”的固有模式,不断挑战技法边界;吴永强专注于材料语言的极致表达,追求物我交融的境界;田林涛以广彩为媒介,记录当下社会图景;梁杏媚则用大漆工艺包裹植物种子,赋予衰败生命新的艺术形态,传递自然循环的哲思。
展览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作为展览学术指导,一直以来都注重学院教育在传统工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尽管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规模有限,但承担着探索未来方向的使命。此次参展艺术家兼具传统功底与当代意识,其创作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意义。同时,他们跨文化的成长背景,使作品既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又能与国际对话,有助于推动岭南工艺“走出去”,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表示,广州美术学院长期致力于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与研究平台,正是这样的“沃土”培养出一批兼具匠心与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催生了本次展览中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作品。
展览同样注重艺术与公众的连接。开幕当天,20多位儿童在非遗传承人周承杰的指导下体验广彩绘制,在互动中感受文化魅力。
展览现场
许钦松表示,艺术不应局限于象牙塔,而应走进大众生活。他创办艺术空间的初衷,正是为了普及艺术、服务社会。他认为,工艺美术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只有回归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传承。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金松辉 《Coexistence I》 紫铜
李瀛龙 《深秋》 银、透明珐琅
梁杏媚 《随风》 大漆、植物、丸粉
田林涛 《浮游》 广彩
吴青峰 《风的轨迹》 和纸纤维、竹子
吴永强 《密林》 天然漆、螺钿、蛋壳、干漆粉
张小川 《“榫卯”-项链之一》 树脂、橡胶、涤纶线
卓莹 《平行之境之一》 定格动画
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