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例如湖南常宁公职人员偷摘豆角事件中,网民激烈批评“拿纳税人的钱还偷菜”,这种指责本质上源于对权力廉洁性的期待。相比之下,普通群众如果发生类似纠纷,舆论关注度会显著降低。
在公职人员与普通群众的纠纷中,舆论往往倾向于“同情弱者”,导致公职人员容易处于不利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身份决定了公职人员必然背负更高的期待
公职人员作为政府形象代言人,其言行不仅代表个人,更与公共权力挂钩。当纠纷发生时,公众会默认用公仆标准衡量其行为。
例如湖南常宁公职人员偷摘豆角事件中,网民激烈批评“拿纳税人的钱还偷菜”,这种指责本质上源于对权力廉洁性的期待。相比之下,普通群众如果发生类似纠纷,舆论关注度会显著降低。
更深层矛盾在于,公职人员的职业身份常被等同于特权阶层。如安阳狗咬人事件中,当事人亲属的公职身份直接引发以权压人的联想,即便事实尚未查清,舆论已经预设了不公的立场。这种认知差异放大了公职人员的道德义务,却弱化了群众的行为责任。
二、前面的车影响了后面的辙
长期积累的负面案例深刻塑造了公众认知。法制网统计显示,2019年以来至少33起“雷言雷语”事件涉及公职人员,包括威胁群众“有一百种方法去刑事他儿子”、辱骂群众为“刁民”等。
这些极端案例经网络传播后,形成部分代表整体的僵化印象。当新纠纷出现时,公众会自动调用以往的记忆,产生“果然又是这样”的心理暗示。
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任危机。例如内蒙古开鲁县村干部阻拦春耕时宣称“我不懂法”,这类言论直接触发公众对“权力任性”的集体反感。数据显示,涉及公职人员的舆情中,“脱离群众”“特权思维”成为高频词语。
三、现在的网络传播放大了负面情绪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存在显著偏差。例如南昌公职人员驾车顶人事件,现场视频经剪辑后,“驾车撞击”等关键词迅速引发热议,而官方后续澄清轻伤系自伤的细节却鲜少传播。这种先入为主的传播规律,使公职人员往往在事实澄清前已承受舆论审判。
同时,自媒体为博流量常采用“标签化叙事”。湖南常宁偷豆角事件中,“公职人员”“深夜饮酒”“肢体冲突”等关键词被刻意组合,衍生出“特权阶层欺压农民”的想象。
这类的描述符合了公众反抗权威的心理需求,极易形成传播裂变。数据显示,该事件相关话题在抖音、微博等平台阅读量突破3亿,远超普通民事纠纷的关注度。
四、公职部门对舆情的应对不力
部分单位不会有效应对舆情加剧了被动局面。例如云南个旧“碰瓷式执法”事件中,官方通报仅强调“依法处理”,却没有对公众关切的执法规不规范作出解释,这种避重就轻的回应反而激发二次质疑。数据显示,超60%的涉公职人员舆情因回应不及时或内容空泛导致发酵。
更深层问题在于“内部调查”的公信力危机。如安阳狗咬人事件中,当地部门起初拒绝立案,直到省级媒体介入才启动调查,这种被动式处理强化了公众对“官官相护”的猜疑。而最终“停职检查”的处罚结果,也被质疑为“高举轻放”。
五、阶层的分化
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公职人员的相对稳定性成为矛盾焦点。新浪财经调查显示,超70%网民认为公务员收入高、压力小,这种认知虽与事实存在偏差(如基层公务员加班普遍),却深刻反映了社会对“分配公平”的焦虑。当纠纷发生时,公职身份极易被符号化为“既得利益者”,激化对立情绪。
#女子追骂男子称是司法局的 官方回应#
来源:丛林的蝴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