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的涓涓细流 撰稿/柯兆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7:06 1

摘要:2018年12月18日,北京举行隆重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全国共有100人荣获“改革先锋”称号,上海90岁老教师于漪榜上有名,她是全国基础教育界唯一获奖者。

2018年12月18日,北京举行隆重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全国共有100人荣获“改革先锋”称号,上海90岁老教师于漪榜上有名,她是全国基础教育界唯一获奖者。

于漪是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上世纪50年代,她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一位教师,60年教学生涯授课,写下400多万字的教育论文专著。

笔者采访了于漪带过的两位教师和一位受过她指点的教师,为解读于漪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让我们听听三位受访者心目中的于漪老师是怎么样的一位“改革先锋”。

费秀壮(上海开放大学黄浦分校校长):

我在于老师领导下的教学工作

说来我和于老师有缘,1992年,为了解决夫妻分居两地问题,我从山东师范学院调到上海,我申请调到于漪老师任教的学校工作。当时,进入这所学校必须经过校长于老师的面试通过才行。

面试那天,我从住所桂林西街乘公交车到位于四平路的学校,一路上交通十分拥堵,等我赶到学校已经过了约定时间,于老师有事走了,留下副校长李琪面试我。我很失落,看来没戏了,没想到过了几天接到通知,说我被录用了。后来,于老师对我说,小费,面试时间过了,我要赶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所以就让李校长代我面试,你是我唯一没有面试就来学校任教的老师。真的,我很幸运!

为了避免拥堵造成上班迟到,我每天清晨5点钟出门,单程近2小时,换4辆公交车,晚上到家也很晚,真的是伴着星星出门,陪着月亮回家。我常常在回家的路上累到要哭,原来在山东师范学院不坐班,学校在家门口,比较悠闲,到了上海感觉又累又苦。但我想到能在于老师领导下工作,还是每天坚持不松懈。

1993年冬天,有一天学校开教工大会,于老师发言时突然表扬了我,“我住在打虎山路,每天走到学校,都能看见费老师提前走进校园,然后出现在教室里出现在操场上。”

我很意外,这么一位知名校长居然眼里还有我这样刚调来的年轻教师,我感到心里暖洋洋的,心里产生很大的动力。开完会回到语文教研组,同事们都说:“于老师还从来没有表扬过我们哦!你是第一个被表扬的。”以后,于老师多次表扬过我。

我上《项链》《橘子》《再别康桥》等课,于老师都来听课。每次上课后,她先让我说说教这堂课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然后请其他同事评论,最后由她总结。我从一开始看到她来听课就紧张拘谨,到后来呢,期盼着她来听课。有一次,她把我上课的亮点提出来分析,对我说:“这个亮点很不容易。”有时候,她说你今天上课最大的遗憾在哪里,然后温和地分析,就像专家看病一样,一下子击中我教学的软肋。记得有一次我说:“于老师,最初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有个疑问,但是后面备课写教案忽略了,被您这样一提我想起来了。”

“脑子里一闪而过的问号是最有价值的,要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个问号的出现,”她说,“你发现了一个问号,或者你发现了一个亮点,就是发现了一颗钉子,你应该好好地推敲,最后把推敲的结果传授给学生。”

她还总是对我说:“备课要少看参考书,要用自己的语言传授知识,要用心去体会,反复琢磨教材,顺着作者的思想挖掘文章内涵。”

我开始备课希望参考书越多越好,慢慢地觉得自己对课文理解,有时候比参考书上写的更加贴切,我这方面能力的提升,是于老师教诲的结果。

于老师经常来我们班级听课,下课的时候问学生叫什么名字,再次见面的时候她就能叫出学生的名字。有个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今天遇到了于校长,于校长叫出了我的名字,我很高兴。那些学生毕业的时候对我说,费老师您放心,我们不会给您和于老师丢脸的。

于老师是我的标杆,不知不觉我受了她的很大影响。有个学生总是迟到,我就每天到他家叫他,他感动了,跟他妈妈说,你帮我把闹钟调好,不好意思让费老师天天来家叫我。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我觉得我对待学生,确实受了于老师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也愿意像于老师一样去温暖身边的人。

我调离了还是受到于老师的教诲

我在于老师直接领导下工作了5年,后来工作调动,先是到上海商业职业学校,从办公室主任做到副校长,后来到格致中学担任副校长,2008年调到现在的学校。

工作调动后,于老师还是把我看作徒弟,仍然教我带我。于老师主编一套丛书,让我写《教师的思维品质》,当时我已经离开第二师范学校了。这本书让我评上高级教师,也为我调进格致中学提供了学术支撑。

看到我从事行政工作,于老师再三对我说,你的语文专业不能放下,你不能离开课堂,你一定要一个人上一门课。当时,校级领导可以不用上课,或者两个校级领导上一门课。语文课的课时比较多,我在格致中学坚持上课文和写作课。通过上课,我和语文组老师一起备课、听课、交流,这样我的根一直扎在教学中,这对我开展行政工作也很有利。

我2008年调到这儿,这个学校是黄浦区唯一一所区办成人教育高等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和重点高中,属于基础教育门类,互相之间有相通的东西,这里就是全新的天地,教育模式完全不同,我向于教师求助。

“你从山东到上海,从第二师范学校到商职校再到格致中学,都做得很优秀,你要相信自己。”她对我说。

她还来我们学校作报告,引起轰动,师生反映都很棒。

哦,我想起来一件事。2006年6月,我患病到医院动手术。我出院后,接到于老师的电话,她听说我病了要来看我。我说我已经在家休养了,天这么热,你不要过来了。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我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于老师站在门口,满头大汗。

“我打了好多电话你没接,我不太清楚你家的地址,一路摸过来的。”于老师说。

我一看,果然手机上有8个未接电话。我家在浦东花木路,于老师住在杨浦区黄兴路,她大热天跑这么远的路来看我,我十分感动。

我跟于老师相处时间比跟我妈妈相处的时间还要长。我深刻体会到,她成为改革开放40年的先锋人物,是名至实归。我衷心祝愿于老师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陈小英:左起第一位)

陈小英(杨浦高级中学特级教师):

于老师给我最深印象

1987年1月,我从“插队落户”的安徽回到上海,有幸在于漪老师身边工作了20多年,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研组长,从区学科骨干到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直至成为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于老师影响了我的整个教师生涯。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那是一种深入到血液、融合在整个生命和灵魂中的一种信仰。于老师培养了那么多学生,担任校长后把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办成全国名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于老师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一言以蔽之,核心就是四个字:教书育人。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担任二师语文教研组长,与青年教师一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搞了一个“语文课堂教学六步法”。学生反映不错,我有几分得意。一次听完某位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于老师给我们评课,她好像不经意地说:“教无定法,教学怎么能搞固定的几步法,小英,你说对不对?”她的批评虽然委婉,我的脸却红了。

20世纪90年代初,于老师让我参加由她领衔的市级课题研究。何谓“课题研究”?我不清楚。那天我兴冲冲拿着个人承担的课题草稿给她看,她对我说“描述性语言太多,缺乏理论色彩”,推荐我读一些理论书籍。我从此知道课题研究必须有理论支撑,有逻辑框架,这对我后来能够独立带领教研组老师圆满完成市级科研课题,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力量,具有启蒙的意义。

2004年上半年,语文组新来4个青年教师要开课。尽管都知道于老师很忙,但还是希望她能来听课评课,于老师欣然应允。那天早上7时30分,当我走进教室,于老师已经端坐在那里。听完两节课给大家评课,看着她面带笑容娓娓而谈,脑海中不由跳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古训。

我曾经有下海、从政和出国等诱惑,最后我甘于三尺讲台的寂寞,像一个天天蹲在三分自留地里的农人,就是关注哪株苗肥哪株苗瘦,那株苗需要施肥。2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全身心投入到学生身上,完全是受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的感召。

举个例子,家长特别喜欢找我,有的学生怕学数学,家长找我,叫我做工作;有的学生在家上网几个小时,家长叫不动,当时电话就打到我家里,要我电话里跟他讲,赶快下网;有学生双休日爱睡懒觉,家长没辙,希望我到8点钟打电话去叫床。就是在这样一些平凡而琐碎的事情中,我感到乐趣。

我的言行深受于老师的影响。于老师是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她的种子播洒出来,形成了一片树林,我有幸成为这片树林中的一棵树,当然承担着再播种的职责,只有不断播种,扩大树林的面积,才能形成森林,影响气候。

我再说说我亲历的几件事。

1988年岁末,上海流行甲肝,我不幸“中彩”。那时各家医院的隔离病房都已满员,只得在家自行隔离。那是一个“谈肝色变”的日子,人们唯恐避之不及,我感到郁闷。一天午后,于老师带着几位校领导到我家里来探望,她爽朗的谈笑声拂去了我心灵的阴霾,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2003年9月底,我领衔的语文组用3年时间做了一个市级课题,结题的时候要请于老师作“专家鉴定”。我电话打到她家里,得知她生病住院了。当时时间紧迫,我还是硬着头皮把结题报告送到了医院。于老师带病看完了几万字的报告。那天我去取报告时,她右手插着针管,正在挂盐水。护工把床摇起来,在她身前垫了一块板,她就用插着针管的手,十分艰难地写下鉴定意见。那情那景,令人永生难忘!

2005年,我献血的当天下午,于老师提了一大包营养品敲开了我家的门。那一刻,我真感动!没有想到,我献血后第一时间来探视的竟然是76岁高龄的于漪老师!那天谈了些什么,我已经淡忘,然而那种亲情般的感觉,却永远地驻留在我的记忆里。后来,家母两次大手术,每次手术后,于老师都来探视,连母亲都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哦,还有一件事,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我们语文组一群青年教师到她家拜年。大家吃着糖果聊天,不知不觉到了中午,赶紧起身告辞。于老师不让我们走,硬要留我们共进午餐。我们有好几个人呢,怕添麻烦,大家纷纷往外走。这时,她发急了,用上海话说:“做啥啦,神经病、有毛病啊,我已经准备好了啊!”那是至今为止,我唯一一次听到于老师“骂人”的话,那是最有人情味的“骂人”。大家不再推辞,安安静静地坐下来。于老师亲自下厨,一会儿八个冷盘就上了桌;接着,热菜一道道上来:虾仁、海参、乌贼鱼、烩三鲜、鸡汤、八宝饭、银耳羹等。她烹调动作麻利迅速,是能干的家庭主妇的风采,我们都看得咋舌不已。

1995年,于老师在一次教师大会上说:“师爱要超越亲子之爱。亲子之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师爱则带有鲜明的理性色彩,包含着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

于老师的班里曾经有4个口吃的学生,于老师很为他们的未来担忧。她深入了解四人口吃的成因,发现有的属于病理性质,有的是父母宠爱所致,有的系模仿别人的后果,有的是反应迟钝。于老师一一家访,和家长说明利害,共同制定纠正的办法,并严格实施训练,收到了预期效果,解救了四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家庭。

黄荣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于漪老师就是教学法

1982年初,我在大学上语文教学法的时候看了于老师的教学录像,对于老师有了初浅认识。大学上教学法的老师说:“于老师就是教学法。”

对于“于漪老师就是教学法”这句话,一直没能理解,后来才慢慢地理解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1995年,《语文学习》杂志发表了于老师的文章《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当时,教育界在讨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就是讨论语文学科性质。于老师说语文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具有人文性,人文性是语文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特质。我认为于老师的这个观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语文的总结性结论,这是教学法对语文最好的阐述。今天,于老师的结论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还有一件事,于老师在2011年写了《培育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一文,刊登在《语文教学通讯》。于老师不仅对语文学科目标作了阐释,更是表达了她对当代中国整体教育目标的概括。当代中国教育的总目标在哪里?我觉得就是于老师说的这句话:培育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于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是2009年,她写文章发表的时候是2011年,到现在已经10年了。我觉得这个结论对我们现在教育具有指导性。

于老师在2000年年初主编了一套《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于老师让我编辑其中的一本《超越》,我第一次将于老师的部分文章作了梳理,我对于老师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阅读。我为每篇文章写了单元导读,还写了1万多字的感言。从1982—1983年学习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法,到2011年对她发表文章的理解,我对“于漪是语文教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和于老师原来没有任何交往,我和她既没有任何亲属关系,也没有师生关系,又没有朋友关系。2005年上海搞“两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于老师主持“两纲”教育的开发工作。上海市教委教研院组织上课,我应邀上了一堂课,于老师当时来听课,还评课。

她对我上课是肯定的。2006年下半年,上海建立名师基地,我就进了她的名师基地学习,我和于老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我和她认识14年,经常近距离的向于老师学习,有感性的收获,梳理后会有理性的认知。

我觉得于老师的情怀,兼具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之风,那是真爱、大爱。

于老师有意识地给我一些机会,包括讲课、编书和写文章,在这过程中我看到于老师也不是给了我一个人这样的机会,几乎所有的人于老师都给机会,于老师把她的心得和方法分享给你,我觉得她对每个人都这样就很难得。

有段时间我们常见面,于老师会带些小吃给我。我有低血糖,到一定时间要吃点东西,我有时也想不到备点点心,而她却提前准备好带给我。

有一次去听课,教室里比较暗,我们30多位老师坐着好像都没有发觉。于老师来了,马上走到前面开灯,那时候她80多岁了,我很受触动。

有一次听课,老师写板书字很小,坐在第三排的人看得有点累,后面几排如果视力不好的话是看不清楚的。于老师评课时说,老师的课上得很好很透彻,但是在追求好的时候忽略了板书的字太小。她把批评的语句说得很婉转。

于老师唤醒了我心里善的东西,唤醒了我内心被遮蔽的东西。

我写板书改变了原来潦草的习惯,尽量写得工整点,字更大些。我现在印考卷的时候,会考虑到题目尽可能不要分页,会考虑字不要太小。

于老师为什么能够这么博大,她拥有一个海纳百川的生命特质。于老师学习能力非常强,她已经是90多岁了,还会讲很多时髦的词,这些时髦词是脱口而出,我觉得她是个永远新鲜的人。她海纳百川,把吸收了的东西消化成一种新的东西,然后跟大家分享。

于老师这次北京回来就住院了,她身体非常虚弱,手抖得非常厉害,可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她还在帮年轻的教师出书写序,这位年轻教师于老师不认识,写信来请求于老师帮她写序。

我阅读《于漪文集》,真正感受到了于漪老师“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句话的分量,那就是用“洪荒之力”重塑自己,追求教文育人的担当,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效应。在这样的追求中,于漪老师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时代,书写历史,成为中华现代语文教育的高地,成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先锋”。

来源:上海故事周末茶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