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成都总感觉是常来常‘新’,这是一座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城市”“作为清华系创业团队,我们扎根低空经济领域,希望能与成都相关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协同把产业做大做强”……3月29日,2025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及应用场景供需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刘佳慧
“来成都总感觉是常来常‘新’,这是一座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城市”“作为清华系创业团队,我们扎根低空经济领域,希望能与成都相关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协同把产业做大做强”……3月29日,2025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及应用场景供需对接活动在成都举行。
本次活动主要聚焦绿色低碳、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设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共有来自清华大学、企业、投资机构、服务机构、相关政府部门等近400人参会。
据了解,此次活动重磅发布137项清华大学前沿科技成果,覆盖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及自动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现场“联姻”促转化;“政产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揭牌,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与天府清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的4个院企项目,以及2个院系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此外,活动还举行了主旨报告、企业家座谈会以及成果路演。
137项“清华系”科技成果发布
多个“创新之花”在蓉结出“产业之果”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破题的首要条件是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畅通对接。“我们搭建起这样一个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希望削平‘双链’间的信息差,让清华大学前沿创新成果能落地转化,持续助推创新项目在成都乃至四川实现产业化。”活动现场,清华大学电机系长聘教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说道。
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发布
在每年的“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清华系”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发布,都是当日的“重头戏”。现场,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了包括“复杂环境长大水工隧洞整体安全稳定控制关键技术”“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系统”等在内的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涵盖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型储能、智能电网、能源交叉融合等创新应用场景。
此次集中发布的前沿科技成果,均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于解决行业痛点和技术瓶颈。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已有多个创新项目在成都进行了示范应用与转化。
“在成都,我们的科技创新成果真正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活动现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陈永翀展示了一组特殊电池——全球首款本征安全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这项革命性技术不仅入选当天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更在成都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一跃。这项始于2010年北京实验室的原理研究,历经13年技术攻关,最终在成都结出“产业之果”。
“去年7月,我们在成都市武侯区建成了全球首条设计产能100兆瓦时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示范产线。今年我们还将扩大产线,进一步拓展市场。”陈永翀介绍道,该技术产品预计到2030年全球应用超5GW,市场规模达150亿元。
在成都开展示范应用的还有研究院能源消费智能化研究所所长高浪团队所牵头主导的“低碳综合能源智能仿真规划系统”项目。“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风光储电氢冷热’多能协同规划,支持多维敏感性分析及现金流自动生成,提升经济性评估精度。”高浪介绍道,该系统已在入选四川省首批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的天府总部商务区总部基地以及多个省级电网及能源企业先行先试,撬动低碳项目投资逾4000万元,有效推动园区、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同时,此次活动还聚焦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及自动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化工、电子信息、绿色环保、新材料新工艺、科教文化等领域,发布了127项清华大学科技成果。
活动现场
成果转化再添动能
多个院企院系项目签约
活动现场,由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联合四川天府新区、能源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的“政产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揭牌。这个以“转化”命名的基地,将通过技术协同、场景共建加速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链及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政产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已正式启动,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按照专业方向和产业链,联合各方创新主体,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在现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向科技企业抛出“橄榄枝”,希望汇聚合力,共同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自2016年落地成都以来,研究院见证了城市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刘毅也分享了自己近年来在成都工作、生活的体会:“我们赶上了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的十年,科技研发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很大,成都这座活力之城对年轻人才极具吸引力,兴隆湖周边的基础设施配套也越来越好,未来成都、四川、西部地区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城市创新环境,研究院团队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如今500多人的规模,“欢迎大家加入到基地建设中,我们共同推动更多成果加快转化。”
同时,除了研究院发布的重大科技成果外,现场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包括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与天府清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的4个院企项目,以及2个院系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落地转化。
活动现场
如何实现低空“高飞”?
场景创新是“破题”关键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航空发动机研究中心副主任兰旭东在《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新经济结构》主题报告中提到,未来,低空经济将着手于打通“物流上的卡点和堵点”,积极做好基础建设和技术合作,促进建造、物流、服务、交通等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四川拥有良好的地理优势,成都也有着扎实的航空建设历史和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因此在低空经济的发展上已经具有了较好的条件和可能。
谈及成都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兰旭东认为,成都已经具有了相对成熟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可以通过政企联合打造低空飞行器试飞航线,进一步开放600米以下的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场景,以示范性应用牵引法律法规完善以及低空飞行器产品更新迭代。
此外,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金峰,就当下堆石混凝土技术在不同困难场景下的适应性以及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的数智化发展发表报告;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柔直首席专家曹均正,展现了企业在高端电气产业,清洁能源生产、输送和消纳各环节,创新研制和应用的各项技术装备;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雪松描绘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政务工作、文旅服务、数字人和视频生成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并展示了全球首个通话AI工具和模拟人在手机和浏览器进行复杂任务的自主智能体AutoGLM的功能和应用场景……
路演环节
前沿技术“组团”路演
创新矩阵展现硬核科创实力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创新项目供需对接沙龙上,分设“能源科技创新成果”和“多元科技创新成果”两大路演专场,近30个独具特色、极具潜力的创新项目集中亮相,前沿技术成果与产业需求在成都碰撞出创新火花。
“我是成都人,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也希望将企业相关业务及生产线落地成都,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扎根低空经济领域,希望能与成都相关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大家协同把产业做大做强!”“非常感谢这个活动平台,我刚刚与身旁的参会企业简单沟通了下,就发现双方有大量的潜在合作点。”……现场的“清华系”企业代表们都表示,此次活动收获满满,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快与成都科技创新资源对接。
看好成都科创发展前景,北京岁月之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抢先布局成都。“去年12月,我们已经落地四川大学双创基地,并在成都组建研发团队。”该公司CEO张琤淙带领团队首创“叙事疗法+AI智能体采编”服务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中老年群体留存、整理并传承生命记忆,打造“数字生命档案”,帮助用户珍藏人生故事与家族文化。
与此同时,公司相关成果也已在成都落地应用。张琤淙介绍,公司已与温江区、武侯区等区域的众多银发经济领域的相关机构达成合作,希望借助AI的力量,用这种回忆录的方式更好地陪护老人,“当下,成都正通过场景创新释放新需求、推动新应用、培育新产品,我们也希望积极参与到场景建设与应用中,让科技产品更好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路演专场活动中,“成都军团”本地科技企业带来的创新技术同样备受各方关注。在“多元科技创新成果”专场上,从生物医药到高端智造,本土企业组团展现“成都智造”的创新力量。
成都循迹加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介绍了“SA-Emo循迹情感智能大模型”,联合创始人刘文怡分享结束后,来自达州的一家大模型企业便前来进行对接,寻求合作。
“公司目前已经与华西医院、阿斯利康医药(成都)有限公司等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本次参加活动,主要是为了寻求融资和算力支持,希望能够与潜在合作伙伴达成对接。”刘文怡说道。
从“清华系”企业的深度联动,到川外企业的“孔雀西南飞”,再到本地“军团”的强势崛起,在成都,实验室里的硬科技正加速转化成为生产线上的新动能。
(成都市科技局供图)
编辑:许成嵩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