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启动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多维记录各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火热景象,立体呈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
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启动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多维记录各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火热景象,立体呈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社会风尚向上向善的生动局面,集中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即日起,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文明+”传播矩阵,推出“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傍晚的圭塘河,风把暑气吹散,也把文明服务吹进了日常:一堂“爸爸的维和课”在教室里点亮家国观;一页写满推荐语的扉页,让陌生人开口成朋友;一间雷锋超市,把实惠与公益装进居民的“菜篮子”……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一条圭塘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连起42个文明实践点位,把“看得见、用得上”的服务铺在河岸边的每一步路上。
一堂课:把“老物件”讲成活教材
雨花家风馆设在砂子塘嘉和小学,约700平方米的展陈按“五个篇章、一个讲堂”展开:先贤家训、红色家风、醇厚家风、老物件、共育繁花,以及家风大讲堂,共同把“家风”从墙上请到身边、请进心里。展柜里是一封封家书、一件件旧物,讲解词里是“怎么做人、如何处事”的朴素道理。
雨花家风馆内陈列。长沙文明网 周子豪 摄
馆内陈放的老物件。长沙文明网 周子豪 摄
“一定要爱国,有国才有家。”一次家风活动上,2107班一位参加过非洲维和任务的家长走上讲台,把“有国才有家”的道理讲得实在:异国孩子的困境、和平生活的珍贵,在孩子们的追问和沉默里,一点点落成“可感的价值”。这堂“爸爸的维和课”,成为孩子们心里不易散场的记忆。
家风馆把“听得到的道理”延伸为“做得起来的实践”。《我爱我家》主题活动常态开展,“十佳家庭”评选形成持续激励,孩子和家长一起完成“孝亲实践”“家训共读”等打卡:给长辈做一顿饭、帮邻里做一次志愿、把“轻拿轻放、先学后玩”的家规贴在书桌前……德育从展厅走到餐桌、从课堂走进日常。
馆内的家风课堂。长沙文明网 周子豪 摄
馆方还联合社区、学校、共建单位,常邀“文明家庭”“最美志愿者”做分享,把清廉教育、文明礼仪纳入家风讲堂;也鼓励孩子当一次“小小讲解员”,在“讲给别人听”的过程中,也把话讲给了自己。每一次讲解,都在悄悄打磨一个可被信任的小小公民。
家风馆的工作人员常说:“我们不急着‘灌’,更在意‘润’。”润物无声的秘诀,是把“德育”做成“经验”:让孩子能说、能做、能被看见,让家长能参与、能复盘、能把方法带回家。文明实践,落在了可操作的细节上,也锁住了孩子与家庭最柔软的情感处。
一页纸:一本书的扉页,连起陌生人
羽燕湖畔,“和+”共享图书馆用“空馆开业”的方式发出邀请:“共享一本书,拥有一座湖畔图书馆。”一本书的扉页,写下推荐语、读后感,下一位读者从这页纸接力对话。“书在流动,读者在相遇”,成了这里最鲜明的气质。
“和+”共享图书馆。雨花区文明办供图
数据是温热的:共享者30089名、共享书籍70000余册、读者390000人次、借阅数据10万余次、志愿者923名,还有900多场活动把家庭教育、亲子阅读、非遗体验、名家讲座连成常态。
馆里流行“扉页接龙”。一本书借出前,馆员会在首页贴上一张小小的“接龙卡”,鼓励读者写下“我在哪儿读、读到了什么、想对下一位读者说什么”。当卡片被写满,就会被贴上“湖畔墙”。一面墙,细碎地记录了城市与书之间的双向奔赴:有人在清晨的长椅上读完《小王子》并写下“愿你永远有驯服与被驯服的勇气”;有人在夜班后借走《人类群星闪耀时》,留句“谢谢这本书让我不那么疲惫”;亲子共读区,一位妈妈提醒下一位读者“这章很适合和孩子一起读”。
馆内,市民们在阅读、自习。雨花区文明办供图
这里还把“理论宣讲”做得很“温柔”。每逢主题月,图书馆会把理论读物与主题绘本、短视频展播、读书沙龙打包呈现;讲座越来越像“邻里聊天”,议题从家校沟通到垃圾分类,从城市记忆到公共文明,既严肃、也轻松。市民愿意坐下来,因为这里的“知识”不压人,而是帮助人。
“和+”也是一间“公共性工坊”。编目、整理、荐书、组织活动,许多人完成了从“读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有人专门给小读者讲“怎么写扉页”;有人设计“小小馆员体验日”,孩子学礼貌、学流程、学如何把书“还给下一位读者”,每位参与者都在无形中成为了文明的传播者。
图书馆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雨花区文明办供图
夜色落下,湖面泛起风。自习区里敲下最后一行字的青年合上电脑,老人把书小心放进布袋,亲子区传出轻轻的朗读声。书暂时合上,人与人的距离却又近了一些。文明的温度,正从这一页页纸缓缓散开。
一家店:把公益做到“菜篮子”里
五月下旬,东塘街道政院社区雷锋超市新店迎来首批顾客。它延续“社区+公益组织”的运营机制,把“就近、可及、可感”的便民与公益,做进十分寻常的买菜路径。
货架简洁、动线明晰,“今日惠民”“公益公示”两块区域格外醒目。一端是居民最常买的米面粮油、蔬菜果品、肉蛋水产,另一端是同步更新的帮扶信息与活动预告。对低保户、重度残疾人、劳模模范等特定人群,新店参照已运营门店的成熟做法,实行“按月免费领”基础物资;面向常住居民,则在保障品质与溯源的前提下提供亲民价格。具体标准与优惠幅度,以门店现场公示为准。
东塘街道政院社区雷锋超市。雨花区文明办供图。
在“一老一小”的细节上做加法。政院社区“邻聚力·邻里中心”配套阅读角同步落地,成为放学等候与周末亲子阅读的温暖去处;对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与特殊家庭,探索建立“上门配送、电话下单”便捷机制,把便利送到家门口。
公益如何可持续?新店遵循“阳光化运行”的原则:参照已运营门店“公益收益公开、公示”做法,探索建立“收入—支出—去向”的透明链条;将志愿服务、帮扶活动的开展情况定期张贴、适时线上同步,接受居民监督。
更聪明的“优惠”,来自更贴心的时间与人群设计。围绕即期商品,探索推出“友好价格”以减少损耗、惠及夜归人;围绕常住居民,鼓励凭居住凭证享受“社区友好价”;同时面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居民,探索以“志愿时长”等方式给予适当回馈。
周末的小广场也“热起来”。与社区单位联动的义剪、家电便修、用药指导、法律咨询、志愿招募等便民服务定期摆到店门口,一并把“我能为你做点什么”的诚意带到更近处。买菜的市民顺手量个血压、剪个头发,邻里搭把手的温情,和超市里飘出的烟火气,一起弥散。
雷锋超市新店面对的是最日常的需求,也解决最具体的问题:困难家庭可在这领取物资,普通居民能以合适价格补齐“菜篮子”,志愿者能找到“愿意做点什么”的舞台。价格表下沉、服务台前移,公益不再“高悬”,而是被做成一种可以每天发生的社区日常。
家风馆让“价值”落地,“和+”共享图书馆让“关系”靠近,雷锋超市新店让“实惠”可及。它们的共同点不在“说多大”,而在“做多实”:把理念拆成具体场景,把服务拆成明确动作,并以可验证、可复用的机制沉淀下来。
沿着圭塘河,这样的“文明相遇”还有很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点把理论宣讲和便民服务做成“逢集必到”的摊位,特色场馆把非遗体验、科学普及变成“家门口的周末课”,文明实践“嵌入式”地进入百姓生活。42个点位像42颗“文明星子”,把一条河岸点亮,也把一座城区的公共生活点亮。
文明不在远方,就在书页翻过的沙沙声里,在家训被轻声读出的每一个字里,在菜篮子被装满的一刻里。顺着这条河走,随手就能捧起一段温热的日常——这,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最好注脚。
分享
在看
留言
来源:雨花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