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摘要:在2014年高考前,江西的少年柳艳兵和易政勇因为见义勇为,不幸重伤,结果没能参加高考,两位少年的事迹一经报道,就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赞扬、鲜花和各种荣誉随之而来。
编辑丨hx
在2014年高考前,江西的少年柳艳兵和易政勇因为见义勇为,不幸重伤,结果没能参加高考,两位少年的事迹一经报道,就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赞扬、鲜花和各种荣誉随之而来。
尽管他们没能参加高考,国内不少高校都为他们开启了绿色通道,只要他们愿意,便能轻松进入理想的大学,甚至包括众多学子向往的清华大学,可他们却没选任何一条捷径,心里唯一的愿望,就是想靠真实的成绩顺利考上大学。
2014年,江西宜春的夏天格外闷热,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焦灼的气息,尤其是对即将踏入考场的高三学生来说。易政勇和柳艳兵就是这万千考生中的一员。他们都是宜春三中的学生,家在农村,背景相似。那天,他俩像往常一样,结伴坐上回家的中巴车。
柳艳兵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在他三岁时就去了浙江打工,几年才能见上一面。为了照顾他高考,母亲特地在学校附近租了个30平米的小屋陪读,月租400块,屋里简单到只挂着五件衣服,其中两件还是校服。
他学习很刻苦,从不跟人攀比,更不沾烟酒游戏。他心里早就盘算好了,高考一结束就去深圳打工,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易政勇的家境也差不多,父母文化不高,靠着四处打杂的微薄收入支撑着这个家。两个少年,都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5月31日,距离高考仅剩一个星期。那天下午,一辆载着35名乘客的中巴车行驶在路上。车上乘客大多是女人和学生,没人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
一个名叫邱干华的26岁男子,因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心里早就埋下了报复社会的种子。他怀里揣着两把水果刀和一把菜刀,像个幽灵一样混在人群中。
其实当天上午,他上过另一趟车,但看车上壮年男性多,没敢动手。下午这班车,成了他眼中最理想的目标。汽车驶出市区大概50分钟,在一段郊外公路上,邱干华突然站了起来。他从怀里抽出雪亮的菜刀,没有任何征兆,疯狂地砍向离他最近的乘客。
车厢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尖叫声、哭喊声混成一团,短短十几秒,就有六名乘客倒在血泊中。其中两个高一的女孩,头部和左手鲜血直流。乘客们吓得四散奔逃,根本没人敢上前制止这个疯子。
就在这时,易政勇第一个反应过来。他几乎是本能地扑了上去,后背结结实实挨了一刀。他想用手去挡,手臂上又是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他忍着剧痛,死死地和歹徒撕扯在一起。
柳艳兵见状,也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用尽全身的力气抱住歹徒持刀的手,两个人合力把歹徒按倒在地。混乱中,易政勇因为失血过多,气息越来越弱。可他嘴里还在用尽最后的力气嘶喊:“快……快去帮柳艳兵!”
柳艳兵一边死死压制歹徒,一边大声呼喊着易政勇的名字,生怕他一闭眼就再也醒不过来。最终,他成功夺下了那把致命的菜刀。或许是求生欲的爆发,歹徒趁着柳艳兵体力不支的瞬间,挣脱束缚,夺路而逃。三天后,这个恶魔被警方抓获归案。
战斗结束了,但两个少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柳艳兵直到被送上救护车,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也受了伤。他的后脑勺被砍开一道长达12厘米的口子,颅骨都裂了。医生后怕地说,再深那么一点点,后果不堪设想。
可他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拉着医务人员的手,苦苦哀求:“先救易政勇,快救他!”易政勇的伤势更重。他的左边肋骨被砍断,手筋也断了,送到医院时已经因为失血过多陷入休克。那件白色的T恤,被血染成了触目惊心的褐红色。
手术持续了四个多小时,主治医生说,光是手部的筋骨,想要完全康复,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当两个少年从昏迷中醒来,距离高考只剩下三天。他们用生命守护了一车人的安危,却注定要错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
父母们赶到医院,看着病床上的孩子,既为他们的勇敢感到骄傲,又为他们的伤痛而心碎。很快,这件事通过媒体传遍了全国。《新闻联播》做了重点报道,《人民日报》更是在6月8日将他们的事迹刊登在了头版。
教育部和当地政府授予他们“希望之星见义勇为好青年”的称号。荣誉和机会,像潮水一样涌来。南昌大学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愿意破格录取他们。紧接着,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澳门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纷纷伸出橄榄枝。
有的承诺本硕连读,包揽五年学费。澳门大学更是由校长亲自签发录取通知,不仅免除全部学费,还提供生活补贴。
甚至连国家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都找上门,提供公派去美国接受直升机培训的机会,考核通过就能成为一名飞行员。一时间,整个社会都在为他们欢呼,“为众人抱薪者,绝不能让其冻毙于风雪”,人们相信,这个世界正在用最温柔的方式回报这两位献出善意的少年。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两个少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他们婉拒了所有学校的破格录取。在受伤整整32天后,他们拖着还未痊愈的身体,坚持走进了为他们单独设立的补考考场。
面对镜头,柳艳兵平静地解释:“我挺身而出,不是为了那些自己配不上的回报,我只是想做到问心无愧。”易政勇的话更简单,甚至带着一丝腼腆:“我不过是去挡了一刀而已。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那些荣誉,就把它遗忘了吧。做一个平凡人,回报社会,就好了。”
在他们看来,参加补考,凭自己的真实能力交出一份答卷,才是对社会各界的关爱最好的回报,也是对教育公平最真诚的守护。
最终,易政勇考上了江西财经大学,而柳艳兵则被南昌大学录取。他选择南昌大学,是出于一份感恩的心,因为那是第一所向他伸出援手的学校。
很多人以为,故事到这里就该画上句号了。英雄回归平凡,过上安稳的大学生活。但对这两个少年来说,当年的热血从未冷却,那份赤诚之心,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大学期间,柳艳兵一到暑假就积极报名去乡村支教。他每天接送那些留守的孩子们上下学,耐心地照顾他们的生活。他说:“我得到了社会的帮助,所以我也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一些我能帮助的人。”
毕业后,柳艳兵入职中铁集团,成了一名普通的员工。他跟着项目在全国各地奔波,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地发着光。易政勇的路,同样充满了奉献。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请缨,选择到基层去,驻村扶贫。
从2019年开始,他成了一名扶贫干部。他一家家上户走访,跟贫困户们一起下地劳作,曾经白净的皮肤晒得黝黑。他给家里条件差的孩子们补课,还想方设法帮助残疾的贫困户开起了小店,带着他们一起致富。
他说:“曾经的我一腔热血,现在的我将继续饱含热情,循着初心前进。”11年过去了,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年公交车上的那一腔热血,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已融入骨血的品格。
他们是这个时代“美好环环相扣”最生动的注脚:勇敢撕开了黑暗,温暖守护了正义,在得到善意的回馈后,又用自己的光芒去点亮更多的人。
这个故事,总能让人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易政勇和柳艳兵的经历,或许给出了最好的答案。真正的教育,不是培养出考试机器,而是塑造出在危急时刻敢于担当,在名利面前懂得进退,在平凡生活中彰显精神的人格。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一张名校的文凭可能会随着时间褪色,一次考试的成绩也终将被遗忘,但那种植根于心灵深处的修养和品格,却能照亮人的一生。
这让我想起俞敏洪的故事。他小时候,母亲就用言传身教告诉他什么是善良。有一年下暴雨,母亲宁可自家的稻谷被淋湿,也要先跑去帮邻居收谷子。家里粮食最紧张的时候,她也会分出一半给断了粮的邻居。
这种朴素的教育,塑造了俞敏洪正直善良的品格。后来他创业,最困难的时候,是北大的同学们因为信任他的人品,才愿意把钱投给他,最终成就了新东方。
家庭教育的核心,从来都不是知识的灌输,也不是对成绩的盲目追逐。它关乎的是品格的培养,是让孩子拥有一颗坚定的内心,敢于担当,懂得传递善意,并愿意为这个社会承担责任,创造价值。
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高级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傅雷家书》里,傅雷教给傅聪的,更多是关于教养和修为。这些都体现在日常小事里,比如学会分享,主动承担家务,做错了事要道歉,自己的行为要自己负责。
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一个情商高的人,往往共情能力很强,他们善解人意,也乐于助人。当父母能够蹲下来,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时,孩子才能学会去关注和体谅他人。
通过适度的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逆商”。教育家约翰·杜威说,我们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成功中学到的要多。当孩子犯了错,比如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父母要做的不是包庇,而是引导他分析原因,并勇敢地去道歉、赔偿,承担起责任。
教育的本质,从来都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就是孩子内心的善良、正直与担当。
易政勇和柳艳兵的故事,有力地反驳了那些给年轻人贴上的“佛系”、“利己”、“娇气”的标签。它让我们看到,热血的好儿郎其实遍布神州大地。
无论是河北保定居民楼大火中,挨家挨户敲门救人的六名初中生。还是南京街头,骑着共享单车冲上去拦截行凶者的外卖小哥,和那个勇敢大喊“快报警”的女生。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决定一个人最终能走多远的,不是分数的高低,而是为人的高度。
从那辆摇晃的中巴车,到灯火通明的大学校园,再到各自平凡却闪光的岗位。易政勇和柳艳兵的品格之光,如同薪火,生生不息。
他们不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温暖了这个时代。他们的故事,也将继续激励着更多的人,在各自的人生航道上,以正直、善良和担当为舟,乘风破浪。
来源:青史难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