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一边炒菜一边听她念叨:“我最近咋这么容易累?腿脚也沉。”我家老大在旁边插了句嘴:“姥姥是不是又缺什么维生素了?”这话说得我一愣,孩子一句玩笑倒提醒了我:糖尿病人补充维生素,真是个大事,还真不是瞎说。
前两天我妈来我家住了几天,做饭这事儿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我身上。她现在血糖控制得还算说得过去,但测早上的空腹血糖,总是飘在7.2上下,吃完饭升的也挺快。
我一边炒菜一边听她念叨:“我最近咋这么容易累?腿脚也沉。”我家老大在旁边插了句嘴:“姥姥是不是又缺什么维生素了?”这话说得我一愣,孩子一句玩笑倒提醒了我:糖尿病人补充维生素,真是个大事,还真不是瞎说。
我妈平时饭量不小,蔬菜水果也吃,但她这个年纪,吃得再多也不一定吸收得好。尤其是有糖尿病的老人,代谢能力本身就有点紊乱,有些关键的维生素就算吃进去,也不一定能变成身体能用的状态。比如维生素B1,它是糖代谢里特别关键的一环,糖尿病人常常缺它,缺得还不轻。
我爸身体倒没啥大毛病,就是特别爱吃肉,蔬菜能少就少。前阵子他脚麻得厉害,还以为是年纪大了,结果我一查,是维生素B12缺得厉害。这事跟糖尿病也有关系,很多糖尿病人搞不清楚,神经病变其实很多时候和B族维生素的缺乏脱不开干系。
前些天邻居张阿姨来找我,说她老伴儿最近眼睛老发干,看东西也模糊,以为是老花严重了。我随口问了句他是不是有糖尿病,阿姨一愣,说有啊,吃药好几年了。
我告诉她,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维生素A缺了,糖尿病人容易有这种事儿。眼睛干涩、夜盲、角膜问题,很多时候都跟维生素A有关,特别是血糖高的时候,身体的利用率会变差。
再说回我妈,她有时候饭后会头晕,我怀疑是维生素D不够。其实维生素D跟骨头有关系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它对胰岛素的分泌也有影响,糖尿病人要是不补,血糖波动会更大。阳光晒得再多,年龄一大皮肤合成能力也下降了,所以靠晒太阳补D根本不够。
我家那口子,平时不太管自己的事儿,但对吃倒是讲究得很。前阵子单位体检,血糖刚好压边,他吓了一跳,跑来问我该吃什么。我说,你维生素C肯定也缺得不轻。
他还不信,说我天天吃水果怎么会缺?我告诉他,血糖高的时候,维C的吸收效率会被葡萄糖“抢位置”,你吃进去的不一定能用得上。
说穿了,这些维生素的问题,跟糖尿病本身的机制息息相关。血糖高的时候,身体的代谢异常,很多营养素就容易被“冲”走,肾脏过滤得多,尿里排得也多。像维生素B6、B12、叶酸这些水溶性的,几天不注意就容易亏空。
我一个朋友的妈妈,前段时间突然心慌得厉害,后来一查,原来是镁和铬两个微量元素都低了。她有糖尿病十几年了,平时吃饭还算规律,但就是不注意这些细节。镁是胰岛素受体正常运作的帮手,铬则是胰岛素的“小助手”,少了它们,血糖不稳就很容易发生。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只盯着一个“糖”字就行了。它其实是一个“全身性”的代谢病,不仅是胰岛素不够用,更多是整个身体的系统都出了点问题。这时候,如果不从营养上做个“底层修补”,再多的药也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我妈有时候会发牢骚,说以前吃饭也这么吃,怎么现在就不行了?我告诉她,年纪上来了,新陈代谢慢了,胃肠吸收也跟不上了,哪怕吃得再好,缺的维生素也补不上来。这时候就得靠外源性补充,比如吃点复合维生素,或者针对性补一点。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要一股脑儿去补维生素。我给家人补的时候,都是先从饮食查起,看哪里缺,再决定要不要额外补。就像我妈那段时间爱累,我就给她加了点B1和B6,过了两周她自己说腿脚轻快了不少。
我爸那阵子脚麻,我没着急给他吃药,而是让他先吃了点B12和叶酸,配合调整了下饮食。结果没几天,他就说晚上睡觉不再被刺痛感惊醒了。这说明身体对维生素的反应,其实是很快的,关键是要补对了,别瞎补。
其实我们家现在的饭桌上,菜色和过去比是更“精细”了。我每天会变着法子做点富含维生素的菜,比如用糙米和藜麦混合煮饭,炒菜不再只用油炒,而是搭配颜色丰富的蔬菜,甚至会给孩子做点“维生素小饼干”,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营养的重要性。
我家老大有次看我给姥姥吃维生素,问我:“妈妈,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缺这些东西?”我说:“因为他们身体就像用了几十年的旧机器,零件老化了,能量转换效率也低了。”孩子听完点了点头,说以后他也要多吃蔬菜水果,不能等身体出问题再来补。
我们家现在吃饭前,常常会多一道“家庭维生素检查”流程。我会问问大家今天吃了什么,有没有绿色蔬菜,有没有摄入蛋白质,有没有吃水果。这一点小动作,其实就能大大减少维生素缺乏的风险,比事后补救要轻松多了。
我有个表姐,年轻时候血糖就高,但她很佛系,一直不管。结果前不久查出视网膜有问题,医生说她维生素E缺得厉害,加上血糖控制差,眼底出了毛病。维生素E是抗氧化的关键角色,糖尿病人如果不注意摄入,身体里的“氧化压力”就会大到吓人。
说句实在话,糖尿病人如果能早一点重视这些营养细节,很多并发症压根儿不会找上门来。不光是维生素,像钾、锌、硒这些矿物质也得注意,它们在胰岛素的工作流程里都有份,少了哪一个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我妈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一周会固定吃三次富含B族的全谷类,比如燕麦、荞麦片,有时候我还加点亚麻籽进去。她自己也会根据身体的反应来调整,比如今天觉得累点了,就主动补点B1,她说“现在身体比以前听话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营养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一个“看得见的调养”。不是吃得多就是营养好,而是吃对了、吸收了、利用上了,才是真的有用。尤其是糖尿病人,身体的“利用率”已经不高了,更不能靠“吃进去”来判断是不是够。
我家现在饭后有个小仪式,大家一起测个血糖,顺便聊聊今天吃了啥。这点小习惯,其实就是在不断提醒自己:糖尿病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全家的生活方式调整。从饮食习惯,到营养补充,每一个细节都能拉开差距。
愿每个有糖尿病的家庭,都能从细节做起,让营养成为最贴心的“医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2023年版
2. 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MicronutrientsandDiabetes.DiabetesCare,2022
3. 刘翠华等.糖尿病患者维生素摄入状况与血糖控制关系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4. 王志宏.维生素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探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
5. 吴春芳.糖尿病患者维生素缺乏的营养干预策略.《实用临床医学》,2022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