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革勒车镇,平均海拔800米的桑树坪村正悄然蜕变。这个拥有329栋闲置老屋、300多亩有机藤茶基地的村庄,近年来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挖掘文化特色、发展民宿经济,走出了一条“环境塑形、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的乡村振兴新路。
极目新闻通讯员 牟凡
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革勒车镇,平均海拔800米的桑树坪村正悄然蜕变。这个拥有329栋闲置老屋、300多亩有机藤茶基地的村庄,近年来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挖掘文化特色、发展民宿经济,走出了一条“环境塑形、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的乡村振兴新路。
环境整治+文化浸润,让村庄“靓”起来
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是“第一印象”。桑树坪村从“扫干净、摆整齐、清通透”入手,建立“公益性岗位保洁+村民自治”的长效机制,每周落实“一扫二净”(全面清扫1次、捡拾垃圾2次),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环境变美了,文化也要“活”起来。村里将闲置仓库改造成多功能活动室,既是非遗传承的舞台——土家漆筷制作、牛皮大鼓表演在这里直播出圈;也是村民的“文化充电站”——通过乡贤捐赠、社会众筹,聚集了3000多册图书,打造“屋檐下的图书馆”,让“耕读传家”的老传统焕发新活力。
坝坝茶+民宿经济,让乡村“火”起来
如何让游客留下来?桑树坪村想出了“坝坝茶”的点子。在村委会前的院坝摆上藤编桌椅,用村集体种植的藤茶待客。一杯清茶,让院坝变身村民议事的“民主茶馆”,也成为游客交流的“乡村会客厅”,更在短视频平台上意外走红,被网友称为“武陵山版星巴克”。
民宿经济则是桑树坪的“重头戏”。村里引入社会资本,将老屋改造成高端民宿群,标杆项目“舍予舍院”投资超千万元,既保留土家吊脚楼的古朴风貌,又融入智能家居等现代元素,古色古香的建筑、小桥流水的景致,让这里成为打卡地。同时,村里整合藤茶采摘、云海观景、农耕体验等资源,推出“民宿+”业态。
“我们既要留住乡愁,也要创造价值。”村党支部书记姚俊说。如今的桑树坪,正以“小步快走”的方式,探索一条“环境筑基、文化铸魂、产业富民”的振兴之路。随着周边村庄纷纷效仿“坝坝茶”模式,来凤县将这里列为民宿发展试点,这个武陵山深处的小村庄,正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写下自己的答卷。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