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爹爹收藏上万张结婚证:一纸婚书见证70年变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4:23 3

摘要:在长沙收藏爱好者朱新望的柜子里,藏着上万张结婚证——从1950年丝绣的江浙婚书,到千禧年的便携式手册……翻阅这些,就像打开了一部微缩的“中国近现代婚姻凭证史”,里面记录着中国人最私密也最宏大的情感变迁。

在长沙收藏爱好者朱新望的柜子里,藏着上万张结婚证——从1950年丝绣的江浙婚书,到千禧年的便携式手册……翻阅这些,就像打开了一部微缩的“中国近现代婚姻凭证史”,里面记录着中国人最私密也最宏大的情感变迁。

“这些旧纸片不是废品,是中国人庄重的誓言。”9月1日,这位满怀热忱的收藏家摩挲着一张泛黄的证书,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分享起这上万张结婚证背后的故事。

75年前的一纸契约

朱新望的结婚证收藏之路始于一场美丽的意外。原本是集邮爱好者的他,在旧货市场被一张精美的老式结婚证吸引。“那上面龙凤呈祥图案太精美了,还有工整的毛笔字……”

从那时起,他开始在全国各地搜寻这些被时间遗忘的“爱情凭证”。江西、浙江、广东……每到一地,他必去当地的古玩市场“淘宝”。三十多年来,他的收藏成果令人惊叹,有三四百个品种,上万张之多。

在朱新望的收藏中,1950年的一张丝织结婚证堪称“镇馆之宝”。

这一年,新中国颁布首部《婚姻法》,而这张来自江浙地区的证书,上面用丝线绣出喜鹊登梅的吉祥图案,婚书正文用工整的楷书写就,除了新婚男女双方的名字之外,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的名字都排列在上,并都郑重地盖下私章。

“那时候盖私章比签字更郑重,就像在说:‘这段婚姻我们共同作保。’”朱新望说,“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人对待婚姻,无比地郑重和认真。”

一纸婚书,半部社会史

随着收藏的深入,朱新望发现结婚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

1950年代的证书上常见齿轮、麦穗,见证着“劳动最光荣”的年代;1960年代的婚书印着“互敬、互爱”的标语,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1980年代开始出现国家政策和法规宣传,也有了更多彩色图案装饰;而到了新世纪,结婚证变成了便携的小册子,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随着他的讲述,各式各样的结婚证在桌上铺开。不同时期的结婚证,就像一部生动的时代史书,展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脉络,也反映了不同年代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和期许。

“它们不是废品,是中国人庄重的誓言,是承载着岁月温度的生命契约。”抚摸这些被时光浸润的纸张,朱新望的眼里泛起柔光,这些流落在旧物市场上的结婚证,大多是在搬家、拆迁时被遗弃或遗失的。没有人知道它们的主人是谁,也无人知晓每一张结婚证背后藏着怎样浪漫动人的故事。

朱新望常常在想,或许有一天,这些结婚证能辗转回到他们的后人手里,让后人了解先辈们的爱情故事;又或许它们会漂泊到更远的地方,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但无论如何,每张结婚证所代表的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和契约精神将永远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婚姻的意义,珍视每一段感情的真挚与美好。

来源:今日女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