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尴尬时刻:坐在会议室里,气氛正紧张,你的肚子突然“咕噜”一声,接着——“噗”。你拼命想用椅子挪动的声音掩盖,却还是被同事瞥了一眼。回家后打开手机,一条热搜跳出来:“频繁放屁是肝不好?”这下更慌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尴尬时刻:坐在会议室里,气氛正紧张,你的肚子突然“咕噜”一声,接着——“噗”。你拼命想用椅子挪动的声音掩盖,却还是被同事瞥了一眼。回家后打开手机,一条热搜跳出来:“频繁放屁是肝不好?”这下更慌了。
别急着自我诊断。放屁这件事,虽小,却牵扯着人体内部一套复杂的“发酵系统”。它既可能是消化不良的信号,也可能是饮食习惯的问题,更有时候,是身体某些器官在悄悄“求救”。但,频繁放屁=肝病,这说法并不成立。
那屁,到底从哪来?又和谁有关?
屁,其实大多数是吞进去的空气,剩下一部分,是肠道细菌在分解食物残渣时的“副产品”。这些气体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得找出口——你就“放了个屁”。
但如果你总是放,连自己都觉得频率不对劲,甚至伴有腹胀、臭味异常、排便紊乱等问题,那就不能只当笑话看了。医生这边总结了6个跟“屁多”关系密切的原因,讲清楚这个身体信号背后的真相。
第一关:吃出来的屁
老王来门诊,说他最近放屁特别多,尤其是晚上吃完火锅那顿,第二天“屁声连连”。他怀疑自己是不是肝出了问题,毕竟网上说的“屁多肝不好”。
但一看饮食记录,问题就明了了——火锅里豆腐多,大葱多,饮料喝了一肚子,饭后还来个雪糕。这些食物在肠道里易产气,尤其是富含果寡糖、乳糖、可发酵多糖(FODMAP)的食物——它们到了肠道会被细菌发酵,产气自然就多了。
那些吃完豆类、洋葱、苹果、全麦的人,是不是也常“屁声响亮”?这不是肝的问题,是肠子在干活。
建议:记录饮食,尤其是饭后特别爱放屁的那几小时,看看是不是某种食物“惹的祸”。可以尝试FODMAP饮食干预,这是一种通过排除高产气食物的方法,来测试和调节肠道反应。
第二关:吞进去的空气
你别小看“吃饭说话”这件事,很多人一边吃一边聊天、喝含气饮料、嚼口香糖、甚至紧张时狂咽口水,这些都会让空气大把大把被你“吞”进去。
这些气体一部分被打嗝排出,剩下的,就从下边走,变成了你的一连串“通气演奏”。这种叫吞气症,在焦虑症和功能性胃肠病人中常见。注意,这些人不仅放屁多,还常伴随腹胀、打嗝频繁、焦虑情绪等。
建议:慢吃饭,闭上嘴咀嚼,戒掉碳酸饮料。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咽口水”“抿嘴打嗝”,可能是焦虑在作怪,可以尝试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放松训练,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协助。
第三关:肠易激综合症
表妹今年28岁,朝九晚五的文员,每天一到下午肚子就开始胀气、放屁,有时候还腹泻,有时候却便秘,肠子像个任性的小孩。
这种看似“情绪化”的肠子,有个名字:肠易激综合征(IBS)。研究显示,IBS患者肠道对气体更敏感,一点点产气,也会觉得肚子胀得不行,屁就频繁。
2023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刊文指出,IBS在中国成人中患病率达5.7%~10.6%,女性更常见,常和压力、作息紊乱有关。
建议:IBS不是“忍忍就好”,需要规范管理。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肠道调节药物,并配合低FODMAP饮食。写“排便日记”也是个好办法,追踪肠子的情绪。
第四关:乳糖不耐受
有些人喝完牛奶就“咕噜噜”,屁多、腹泻、肚子痛。不是牛奶不干净,是你体内缺了张“乳糖门票”——乳糖酶。
乳糖不耐受在亚洲人群中非常常见,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中高达9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乳糖在小肠没被分解,就会被送到大肠,被细菌分解后产气,自然屁多。
建议:可以尝试一周不喝奶,看症状是否缓解。若确实乳糖不耐,可以选择低乳糖或植物奶,也可酌情补充乳糖酶片。
第五关: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里的细菌,是一支庞大的“微生物部队”。它们既能帮你合成维生素,也能帮忙消化食物。但一旦失衡,比如抗生素滥用、久坐不动、饮食单一,就可能让“坏细菌”占上风。这些坏家伙喜欢“发酵”——你吃的碳水越多,它们越高兴,产的气越多,屁也越臭。
2024年《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研究提到,菌群失衡可显著增加肠道气体生成,且与慢性炎症、代谢综合征有关。
建议:吃点“真菌粮食”,比如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全谷物,补充益生元。长期便秘、反复腹泻者,建议做粪便菌群检测,找找肠道“势力分布”。
第六关:真有可能是肝,但很少见
话说回来,“屁多是不是肝不好”,这个说法从哪来的?
从中医角度讲,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可能影响脾胃运化,会导致腹胀、屁多。但在现代医学中,只有在严重肝功能衰竭、门脉高压、肝性脑病等极端情况下,才可能因肠道菌群紊乱引发气体增多。
肝硬化患者因氨代谢紊乱,肠道细菌异常增殖,确实可能表现为屁多、臭味重。但那种情况,往往还伴有乏力、黄疸、腹水、意识模糊等症状,不会只靠放屁来判断。
建议:如果你除了放屁多,还出现黄疸、右上腹隐痛、食欲减退、皮肤瘙痒等情况,那就该警惕肝病了,尽快去医院查肝功能、B超、甲胎蛋白等项目。
屁,是身体的信号,但不是万能的“诊断书”。该重视的,要上心;不该焦虑的,别吓自己。
有时候,屁多,就是吃太快、坐太久、饭太油、肠子太累。不是肝不好,是生活节奏太急,身体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提醒你”:别硬扛,该歇歇了。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刘建国.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4):321-325.
[2]张黎.中国成人乳糖不耐受状况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3):210-213.
[3]王志强.肠道菌群失衡与功能性胃肠病关系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4,36(2):89-93.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