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以为他会因为新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再度掀起一波浪潮,结果人家不但掀起了波澜,还给自己招惹了一群“风头更劲”的敌人。
罗永浩这一次,真的是“火”得有点出乎意料。
你以为他会因为新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再度掀起一波浪潮,结果人家不但掀起了波澜,还给自己招惹了一群“风头更劲”的敌人。
让我们从头说起。
有谁能想到,这次的风波竟然源自他的一场“口误”——“女权主义者”这四个字,他的粉丝以为他一不小心惹了几位不太高兴的女性网友,没想到却搞出了一个有组织的“回击”。
在他的节目下面,差评如潮,有人说他节目不够有深度,有人说他一直在抢镜头,有人说他这不是访谈,而是单纯的说话秀。
更离谱的是,鲁豫和于谦这两位“重磅人物”也被拉进了这场舆论战,成了这次风波的无辜牺牲品。
听起来像个都市传奇,是不是?
事实上,罗永浩的节目本来是抱着“把不同领域的大佬拉来谈谈”这个愿景去的,企图再造一个《圆桌派》般的轻松深度对话平台。
但你知道的,哪有“完美”的节目,所有尝试都得付出代价。
这个“十字路口”,看似选择多,实则坑多,老罗越是引起话题,越是被“杠”得深入,搞得网络上热议,差评铺天盖地。
不过,这些事对老罗来说,似乎早就习惯了。
他毕竟不是第一次在风口浪尖上站着。
你不禁要问,节目到底有什么地方触动了观众的敏感神经呢?
说实话,罗永浩这场“播客秀”并不是毫无亮点。
节目一上线,他就请来了李想——理想汽车的创始人,话题感强,观众也乐意听。
接着请来了小鹏汽车的何小鹏,两大汽车圈大佬一同登场,简直就是职场大佬的“江湖传奇”。
看起来一切完美,没问题嘛?
但真正的“问题”来了。
第三期,罗永浩让脱口秀的“新王”何广智加入了这档节目的阵容。
结果,却碰上了网友的“锋利评论”。
有说他主持风格过于抢镜头的;有说他把节目弄得像“个人表演”;有说他根本没准备好问题,访谈内容薄弱。
网友的批评就像一阵风,没头没尾,随风飘过,但却带来了一阵强烈的反响。
这种反差,一下子让节目从“炙手可热”变成了“焦点争议”。
这种公众人物的“过激反应”,有时就像在暴风雨中张开双臂,不惧一切的姿态,但风暴过后,早已疲惫不堪。
让我们再来看老罗的回应:在微博中,他称自己被“女权主义者”盯上,甚至拿鲁豫和于谦开刀,认为他们也被牵连其中。
可问题是,抛开“水军”组织的说法不谈,节目本身是不是也有些问题呢?
比如他过于强调自己的存在感,嘉宾的发言却被他不经意间“搅乱”,这样的话,观众不仅不满,还会觉得节目原本的“交流性”变得没有了。
在这一点上,我倒是有话说,老罗作为一个话题制造机,有时候真的是个“能说会道”的天才,但他缺少的,可能就是对话的“呼吸感”。
你想想,如果他能多给一些时间让嘉宾去展现自己,去讲述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观点,恐怕效果就不一样了。
但在这个一切都讲究流量的时代,谁会心甘情愿消耗时间在一个不知深浅的“访谈”里呢?
节目内容的确存在“只讲深度”的难度,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听那种典型的“做作深度”。
如果节目本身无法充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那后面引发的差评也就不奇怪了。
别看他一开始有了李想、小鹏汽车的大佬加持,但如果没有真实的内容支撑,粉丝一旦失去耐性,什么“女权主义者”都能拿出来给你送个差评。
那么,罗永浩该如何调整自己呢?
或许,他可以试着放慢节奏,不再急于求成。
节目能不能走得长久,靠的不是在每一期节目里“吸引眼球”,而是内容本身的深度和真正的价值。
不管你是开车的还是做脱口秀的,都能有一个共同点——访谈内容,不是单纯展示个人风格,而是让更多人从对话中收获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即便引发争议,大家还是会为下期节目抱着期待,毕竟,谁不想在“十字路口”找到自己的出口呢?
你怎么看?
罗永浩这次,真的是“凭实力”招惹麻烦,还是“舆论场的套路”在作祟?
来源:宅了一只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