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良吏韦仁寿、崔知温:和少民打交道我们在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19:06 2

摘要:但是中国很大,在地方还是有一些官员尽职尽责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比如蜀郡司法书佐韦仁寿。只要是他断的案子,就没有冤枉的,罪犯即使被他判了罪,甚至判了死刑,也说:“这是韦君断的,死了也不恨。”甚至去闹市处斩了,还给自己加一道程序——先面朝西为韦法官礼佛。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甚至有些地方哪怕隋炀帝觉悟了下令救灾了,基本的执行力也没有保障了。

但是中国很大,在地方还是有一些官员尽职尽责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比如蜀郡司法书佐韦仁寿。只要是他断的案子,就没有冤枉的,罪犯即使被他判了罪,甚至判了死刑,也说:“这是韦君断的,死了也不恨。”甚至去闹市处斩了,还给自己加一道程序——先面朝西为韦法官礼佛。

在唐朝的统一战争中,唐高祖夺取关中,恩威并施,巴蜀纳入版图。唐朝使者以高祖名义,拜韦仁寿为巂州都督府长史。

当时南宁州西南夷在首领爨弘达带领下内附,唐朝也派了使者安抚,可是这些使者都受贿,百姓没有安全感,甚至作乱。高祖知道韦仁寿有能干的名声,人也在附近,就调他检校南宁州都督,也就是代理,地方在现在的云南,但韦仁寿的代理都督临时办公场所却在越巂,也就是他原来上班的巂州,也就是原地就能履新,地点在今四川。高祖的意思是韦都督只要每年去南宁州安抚一次就可以了。

韦仁寿性情宽和仁厚,有见识和度量。他受命后,带五百士兵到西洱河,把治下的数千里地都走了一遍,蛮族的酋长豪强都来归顺觐见。韦仁寿按朝廷的意思,设置七州十五县,任命地方豪强担任刺史、县令。由于专业技能过硬,他治下法令清正严明,人们都高兴。

任务结束了,韦仁寿就得回去了。酋长们可能不知道这是朝廷的安排,大声哭着问,您不是皇帝派来镇守地方的吗,哪有南宁州都督不在南宁州长留,说走就走的道理?

韦仁寿也没说实话,可能想委婉一点,就说是因为城池没建好。

结果酋长们当真了,为了留住韦都督,加班加点地修城池、建立官署房屋,才十天就都造好了。

这下韦仁寿只能说实话了,朝廷只让我一年来一次,没让我长留,我不能自作主张。

既然韦仁寿要走是不可更改的,当地父老只能挥泪相送,还派遣子弟随其入朝,进贡土特产。

武德七年(624年),韦仁寿回朝,高祖很高兴。韦仁寿这时提出,南宁州都督可以把治所搬过去,带着兵常驻了。

高祖下诏,韦仁寿在南宁州可以便宜行事,并敕令益州刺史窦轨发兵护送。

虽然窦轨嫉妒,说蜀中山獠反叛,力不从心,没有派兵,但韦仁寿还是顺利就任。

一年多后,韦仁寿病死于任上,他的故事到此为止,但已经足够精彩。

唐朝初年能够和少数民族搞好关系的能吏并不少,比如在《旧唐书》作为良吏和韦仁寿同传的崔知温。但崔知温生于贞观元年(627年),两人完全背靠背。

崔知温的家族出自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的许州鄢陵房,祖父崔世枢,官终唐朝司农卿、使持节陕州诸军事、陕州刺史、散骑常待、上大将军,封清河郡开国公;父崔义直,官终长安县令、纪越二王府长史、使持节陕州诸军事、陕州刺史,也封清河郡开国公。爵位还可以是袭的,两父子的官职也重合就巧了。

崔知温出道后曾任左千牛;唐高宗麟德(664年-665年)年间,任灵州都督府司马。灵州边界有浑、斛薛两个游牧部落,虽然降顺了唐朝,却数次侵掠居民,导致百姓被迫学习骑射以自保,没空务农了。

崔知温建议:把他们迁到黄河以北。

不愿背井离乡是人之常情,两族不同意;将军契苾何力之前刚立有战功,或许因为自己出身铁勒族,也支持游牧部落的主张。最终唐高宗拒绝了崔知温的建议。

但是架不住崔知温有决心,他前后十五次上奏,终于通过了,游牧部落不情不愿地迁走了。

后来,有一次斛薛首领入朝长安觐见高宗,路过灵州,就想找崔知温聊聊。

各位看官是不是很为老崔捏把汗?不需要,也许崔知温自己也早有预判,明白对方是来做什么的,不是来找茬的,反而是来致谢的!

原来,游牧部落一肚子怨气搬家以后,才发现原来崔知温给他们找的是牧地肥沃的好地盘!既照顾了被骚扰的百姓,也照顾了他们这些骚扰者,崔知温的主意没有亏待任何人!

在感谢崔知温的建议为族人造福后,斛薛首领拜伏而去。

这样,所有人都看出崔知温是个处理少民事务的人才了。四次迁官后,他任兰州刺史。

和游牧部落还是内部矛盾,但敌人不会给他面子,崔知温还得面对新的考验。

一次,党项羌军三万攻打兰州,州治内几乎没有唐军,众人大为恐慌。不曾想崔知温现场致敬诸葛亮,大开城门,装作无事。党项军果然以为有伏兵,绕行走了。

后来朝廷派将军权善才率救兵杀到,打败了党项,多数党项军投降。权善才起初想杀光他们,但崔知温指出这可能引发暴变,阻止了。权善才觉得崔知温的建议很好,想送他500降人。崔知温说,我这个建议是为了让国家得益,又不是为了让我自己得到私利。

党项余部得知崔知温如此积德,就向崔知温投降了。可想而知,如果崔知温按权善才的意思做,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后效的。

崔知温没有老死在边疆,大富贵在后头。后来,他被召回任尚书左丞。永隆元年(680年),唐高宗想拜他为宰相,因为他的官秩不够高,拜他为黄门侍郎,特诏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头衔,与侍中郝处俊、左庶子高智周、给事中刘景先兼修国史。开耀元年(681年),迁中书令,成为了中书省长官,但是同时薛元超也是中书令,双核。

永淳元年(682年),高宗想任用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检校中书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为宰相,对崔知温说:“待举等资任尚浅,且令预闻政事,未可与卿等同名。”于是授郭待举四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头衔,从此外司四品以下知政事者皆如此。

弘道元年(683年),崔知温去世,以礼葬,赠荆州大都督,谥忠;唐德宗年间,得以绘图凌烟阁。

崔知温的妻子叫杜德(642年—719年1月10日),是赵州长史杜延福之女,历封武城郡夫人、清河郡太夫人、齐国太夫人,658年成婚。

崔知温有三子崔泰之、崔庆之、崔谔之,各自入仕,崔泰之和崔谔之分别参与平定了二张之乱和韦后之乱。崔泰之追赠了清河郡开国公。也就是说从崔知温的祖父到儿子,整整四代人只有崔知温身为宰相反而没有封清河郡公的记载,也不知道是确实因故没封,还是史书漏记了,还是其实袭封了,只是小编读书少不知道。

来源:韩完别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