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医防共筑丨2025全国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专科医院规范化建设暨院长论坛精彩盘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19:13 1

摘要:2025年3月27日-30日,由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主办,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联合承办,《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杂志社、山东省麻风皮肤病防治协会协办的全国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暨美容与健康促进大会(CLA 2025)在海口召开。3月28日下

2025年3月27日-30日,由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主办,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联合承办,《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杂志社、山东省麻风皮肤病防治协会协办的全国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暨美容与健康促进大会(CLA 2025)在海口召开。3月28日下午,“专科医院规范化建设暨院长论坛”(以下简称“院长论坛”)作为核心议程之一,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医院管理者、学科带头人及专家学者,聚焦“医防融合”与“专科医院规范化建设”,共谋皮肤病防治高质量发展路径。本报整理精彩内容,与读者共享。

医疗科技革新

健康数据赋能

本环节由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士雪教授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刘红教授共同主持。

左:李士雪教授,右:刘红教授

新时代医学科技多元价值评价体系的思考

安新颖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安新颖教授系统阐述了中国医学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与实践路径。她指出,国家政策强调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并与国际趋势接轨,如英国以论文被《NICE临床指南》引用衡量临床研究价值,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重视科研社会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学科学院于2018年推出“科技量值”(STEM)工具,覆盖科技产出(70%)、学术影响(20%)和科技条件(10%)三大维度,旨在客观量化科研能力。该体系突出五大导向:强化高质量论文、专利转化等直接指标;弱化人才称号等间接指标;严惩学术不端(如数据清理、预警期刊剔除);实施学科分类评价(如呼吸科“肺癌”研究同时归类呼吸病学与肿瘤学);引导成果转化,涵盖标准制定等非经济价值。依托智能化平台,科技量值整合全球唯一临床指南引用数据库(CGC),收录超87万条数据,并通过AI技术实现自动化归类与区块链存证。目前,该体系已支撑百余家机构的学科竞争力分析,但仍面临基础研究量化难题。未来需构建“质量-数量-价值”三维模型,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

眼科学科发展的思考和经验分享

林浩添教授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深入探讨了眼科技术创新与跨学科融合的前沿进展。他首先强调了眼睛作为人体唯一可直接观察动脉、神经及免疫状态的“窗口器官”的独特性,指出眼健康与全身疾病的密切关联。针对婴幼儿视功能评估难题,其团队历时十年开发出基于人工智能的视频诊断技术,通过手机录制儿童行为视频即可筛查16类眼病,准确率超过80%。该技术已嵌入政府医疗平台并实现产业化,在新疆、海南等偏远地区的大规模筛查中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疗效率。

此外,团队于2017年率先开设眼科人工智能门诊,2023年推出垂直类医疗大模型“EYEGPT”,通过手机端实现精准问诊,尤其在老年黄斑变性等疾病中获患者高度评价。在医疗模式革新方面,团队打造的“移动眼科医院”——集成检查与治疗设备的5G智能巡诊车,去年覆盖全国29个省份、108个城市,筛查超3000例患者。未来计划升级为“空天地海”立体化服务体系,开发车载、船载及机载移动手术室,并推进眼科手术机器人研发,突破远程精细操作的临床瓶颈。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连续多年位列国内外学科排名前列,并依托大湾区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医疗合作。在建院60周年之际,中山大学眼科中心计划深化与皮肤科、妇产科等学科的交叉探索,推动眼健康与全身疾病研究的整合,同时加速技术国际化布局,构建全球眼科学术生态。

海南省三医平台数据资源汇聚与数据要素交易考虑

王存库教授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王存库教授指出,海南省积极推动数字健康经济发展,以数据汇聚与要素化开发为核心,构建数字经济新生产力。省政府牵头打造全国首个卫生、医保、药监三部门共建的省级数据平台,整合全省医疗、医保、药品全周期数据,覆盖3000多家医疗机构,实现数据标准化与互通共享。该平台不仅为临床科研、新药研发及医学人工智能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持,还探索数据确权与交易机制,明确数据持有方、加工方和运营方的权益分配规则,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数据安全与合规使用。

在应用层面,海南在数字疗法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通过游戏化App、穿戴设备等数字化手段,将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儿童孤独症干预、糖尿病管理等场景纳入创新实践。此外,海南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规划建设数字健康产业集群,聚焦数字疗法、数字营养、微生物药物等领域,吸引人工智能企业、药企及科研机构合作,推动“软硬一体”的产业生态。通过整合省内医院专科资源(如皮肤病、眼科等),构建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未来,海南将持续完善数字健康新基建,建设数据开放平台、个人健康账户等基础设施,并借助自贸港政策吸引高附加值技术产业落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力争打造全国数字健康经济创新高地。

生殖医学学科发展的思考和经验分享

秦莹莹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秦莹莹教授提到,山东大学生殖医学团队在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防治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为应对我国生育率下降、不孕不育率攀升及出生缺陷高发等挑战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团队依托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全链条研究。

基础研究方面,突破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调控机制,创建全球唯一的孤雄单倍体干细胞模型,揭示母源基因表达规律,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Science等顶刊,被哈佛学者誉为“颠覆生殖领域的三大科学进展之一”。临床研究方面,建成国际最大生殖疾病资源库(样本量280万),鉴定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新致病基因,将病因诊断率提升至23.5%。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规范冷冻胚胎移植及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应用,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推动国际辅助生殖诊疗标准化。

转化应用方面,研发第四代试管婴儿技术阻断线粒体病遗传,开发胚胎冷冻载体等国产替代产品,覆盖全国23省市及美国200家中心,获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未来,团队将聚焦全生育周期健康维护,拓展青春期至子代健康研究,强化原始创新与临床转化,培育国际一流人才,助力国家生育政策与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

医防融合聚力

皮肤病专科联盟启航

在本环节,中国麻风防治协会正式公布首批“医防融合皮肤病防治专科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名单,标志着联盟全面启动。联盟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排名不分先后)5家权威机构发起,联合全国65家核心单位及38家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引,聚焦皮肤科法定传染病、慢性非感染性皮肤病、罕见病防治及医学美容四大方向,强化“医防融合”机制,促进皮肤疾病的早诊早治与规范管理。

从左至右依次是:史玉玲教授、顾恒教授、张福仁教授、郑道城教授、吕成志教授

皮肤病专科联盟2025年发展规划

张福仁教授

国际麻风防治协会副主席、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16届候任主任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院长张福仁教授系统阐述了联盟的成立背景、核心目标及未来发展规划。他强调,联盟的成立是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旨在构建覆盖全国的皮肤病医防融合协作网络,推动麻风、梅毒等法定传染病及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慢性非感染性皮肤病的防控与研究。张福仁教授指出,皮肤科医生在公共卫生领域承担着双重职责:既要应对传统法定传染病(如麻风、皮肤炭疽等)的防控挑战,也要解决银屑病、白癜风等慢性疾病的诊疗难题。当前,我国麻风病已基本实现消除目标,但新发再发感染性皮肤病仍存在漏诊风险,而慢性皮肤病的高致残率与低治疗依从性亟待改善。

联盟将通过“医防融合”机制,整合全国65家核心单位和38家成员机构的资源,强化跨区域协作,推动早诊早治、规范诊疗及科研转化。在合作模式上,联盟将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等5家发起单位为枢纽,建立“轮值主导”机制,每年由不同单位牵头推进重点任务,如技术培训、多中心研究及公益筛查。同时,联盟鼓励综合医院皮肤科加入,打破临床与公卫的界限,形成“预防-诊疗-研究”闭环。

针对学科发展,联盟计划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强化麻风病耐药机制研究及宿主靶向治疗策略;二是推动银屑病等慢性病的全病程管理,建立患者数据库并优化生物制剂应用;三是构建皮肤病诊疗标准体系,发布临床指南与技术规范。此外,联盟将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探索皮肤健康与全身疾病的关联机制,如通过皮肤病变预测肝衰竭预后等前沿领域。

张福仁教授强调,联盟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皮肤病防治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防控”转型,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未来三年,联盟计划将成员单位扩展至100家,覆盖所有省份,并依托“一带一路”医疗合作网络,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输出中国经验,为全球皮肤疾病防控贡献智慧。

临床创新与管理升级

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本环节由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史玉玲教授、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丁艳教授、大连市皮肤病医院吕成志教授共同主持。

从左至右依次是:史玉玲教授、丁艳教授、吕成志教授

聚焦临床研究型医院建设,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刘红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刘红教授指出,山东省皮肤病医院作为国内麻风病、性病防治的领军机构,通过“医防融合”模式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医院依托覆盖全省189家医疗机构的防治网络,聚焦三大核心任务:法定传染病管理、新突发传染病监测及疑难罕见皮肤病双向转诊。

在麻风病防治方面,医院深入解析麻风病遗传风险基因,绘制遗传图谱,揭示仅1%感染者发病的机制,并开发风险预测模型,助力山东省提前实现国家消除麻风危害目标。团队将防治经验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国际培训并输出技术,获国际认可。针对麻风耐药问题,团队探索宿主靶向免疫治疗,提出增强免疫状态的新策略,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等顶刊。

梅毒防控方面,医院发现山东省梅毒漏诊率高达临床报告数据的10倍以上,通过建立监测哨点与网络直报系统,强化筛查与干预,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在新突发传染病领域,医院构建皮肤科主导的监测体系,成功处置多起炭疽、疥疮等疫情,突显皮肤科医生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关键作用。

疑难罕见皮肤病诊疗方面,医院搭建感染性疾病精准诊断平台,利用全基因组测序等技术破解复杂病例,如发现罕见基因结构变异致病的案例,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临床研究上,团队完成重症皮肤病15年队列分析,优化治疗方案,并探索利妥昔单抗等新疗法,显著提升患者预后。

未来,医院将继续深化“临床诊疗为主体,公共卫生与科研为两翼”的发展模式,强化国际合作与学科建设,推动皮肤病防治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防控”转型,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山东经验。

创新管理理念,促进学科发展

史玉玲教授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史玉玲教授指出,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作为国内领先的三级皮肤专科医院,近年来通过专业化管理与学科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医院年门诊量超152万人次,连续五年皮肤病学STEM排名全国前二,2020年位列第一。学科建设以“10+3+3”模式推进,重点打造银屑病、皮肤肿瘤、特应性皮炎等十大诊疗中心,并依托三大检测平台(性病检测、皮肤无创诊断、皮肤健康产品评测)和三大治疗平台(光医学、医学美容、中医外治)实现精准诊疗。

银屑病研究所是医院核心优势学科,为全国唯一银屑病专病研究所,累计发表SCI论文70余篇(IF≥10分11篇),牵头制定诊疗指南1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研究所构建“临床-科研-转化”一体化模式,开发病程管理系统和智能评估工具,患者随访率提升至92%。光医学治疗科在国际首创“预防+治疗+姑息”一体化皮肤肿瘤康复体系,制定ALA-PDT治疗“中国参数”,牵头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10项,技术辐射全球。

医院管理方面,推行精细化运营与数字化转型,上线智能预问诊、全病程管理系统,实现15分钟精准预约和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日间手术中心年服务超2.1万人次,床位周转率提升18%。人才策略上,实施“雏鹰计划”“优秀骨干培养计划”,柔性引进朱学骏等学科泰斗,并与华为、平安健康等企业合作打造智慧医院。未来,医院将深化专科联盟建设,推进长三角皮肤病诊疗一体化,目标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研究型专科医院。

以运营管理为抓手,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郑道城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郑道城教授聚焦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实践与成效,强调其核心在于“科学配置资源、提升服务效率”。他提出,运营管理需遵循公益性、整体性等五大原则,并依托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工具。以某皮肤专科医院为例,通过设立运营管理委员会,分解年度预算目标并实施季度考核(如预留10%绩效工资动态发放),医院2024年出院量增长11.94%,日间手术占比提升至35.6%。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上线DRG管理系统和临床路径系统,优化病种收治结构,CMI值稳定在0.79。在费用控制方面,医院通过医保智能审核降低药占比,但生物制剂的广泛使用导致收入结构失衡,需进一步优化。社会效益方面,医院成立全省首个皮肤病专科联盟,覆盖76家机构,并通过互联网医院服务10万患者。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外科候床时间长、CMI增长缓慢、资源配置未达最优。郑道城总结,运营管理需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未来将强化分级诊疗协作、推进检查结果互认,并借助AI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增长。

破茧成蝶,倾力打造海南自贸港标杆医院

丁艳教授

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丁艳教授提到,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海南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始终聚焦皮肤病、性病及艾滋病防治工作,现已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省级公立医疗机构。医院规模持续扩大,目前拥有龙华、江东两大院区,开放床位91张,职工538人,其中高级职称57人、博士9人。在防治业务方面,医院承担全省麻风病、性病及艾滋病防控任务,2022-2024年累计筛查麻风可疑病例9605例,发现新发患者4例,梅毒筛查覆盖5.5万重点人群,艾滋病治疗覆盖率、病毒载量检测率及成功率均提前达到国家“三个95%”目标。

学科建设方面,医院重点打造皮肤科与整形外科两大省级临床医学中心。皮肤科通过专病门诊建设(如银屑病、白癜风)、柔性引进国内外专家团队(如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并依托“院包科”模式提升技术水平,2024年手术量增长10.5%,门诊收入增长27.5%。整形外科整合皮肤外科资源,开展额部扩张皮瓣鼻再造等创新技术,并与多学科协作形成诊疗闭环。科研方面,医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2项,发表SCI论文45篇,研发院内制剂5种,并搭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及生物样本库。

未来规划中,医院将以“一院三防”(麻风、性病、艾滋病防治)为核心,建设海南省皮肤疑难疾病诊治中心与整形美容培训中心,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完善信息化平台,并依托海南自贸港区位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医疗合作,目标建成现代化、人性化的区域标杆医院。

“专科+专病”:银屑病专病建设经验

李兆研教授

辽宁省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李兆研教授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强调皮肤科专病建设对提升医疗水平、优化服务及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皮肤专病建设需从技术引进、流程优化和人才培养三方面入手。例如,大连市皮肤病医院通过引进激光治疗、生物制剂等前沿技术,结合智能预约系统和一站式服务,显著缩短患者候诊时间,误诊率降低10%。在团队管理上,医院组建了涵盖专家、护理及辅助科室的专业团队,并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与学术交流,如邀请权威专家授课、组织国际会议学习先进理念。专病建设的核心在于“以患者为中心”,大连医院通过成立银屑病家园俱乐部、开展长期患者管理计划,提升患者归属感与治疗依从性,使脓疱型银屑病发病率下降20%。李兆研教授总结,专病建设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医疗模式的重构,需通过规范诊疗标准、强化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最终树立医院在皮肤病领域的权威地位。

CLA 2025院长论坛以“协同创新·医防共筑”为主线,全面展现了我国皮肤病防治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实践成果。医学科技评价体系的智能化革新、海南省三医平台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生殖医学全链条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以及“医防融合皮肤病防治专科联盟”的全国性布局,会议凝聚了行业顶尖智慧,为皮肤病防治注入新动能。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等为代表的标杆机构,通过临床研究型医院建设、精细化运营管理及专病诊疗创新,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树立典范。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依托自贸港优势,着力打造区域医疗标杆;大连市皮肤病医院则以“专科+专病”模式重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患者体验。本次会议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更通过跨区域协作、多学科融合及技术国际化布局,推动我国皮肤病防治迈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新阶段。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 殷聪颖 发自海口

张福仁教授 尤家宝医师 审阅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