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唐朝似乎是一个“以胖为美”的独特时代。很多体型稍胖的姑娘甚至会开玩笑说,自己要是穿越回唐朝,铁定能成为大美人。但事实上,“唐朝以胖为美”这一观点,很可能是个流传已久的误会。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唐朝似乎是一个“以胖为美”的独特时代。很多体型稍胖的姑娘甚至会开玩笑说,自己要是穿越回唐朝,铁定能成为大美人。但事实上,“唐朝以胖为美”这一观点,很可能是个流传已久的误会。
从时间线来看,唐朝近300年历史,审美并非一成不变。初唐时期,女子流行身材纤细高挑 。从初唐时期的绘画、陶俑等文物中,我们不难发现,侍女俑身形苗条,面部清秀,身姿轻盈。初唐画家阎立本的人物画,人物线条流畅且纤细,体现出当时以瘦为美的倾向。那时的社会风气还保留着前朝隋代的影子,讲究“郎如洛阳花,妾似武昌柳”,美女要像杨柳一样纤细。而唐太宗李世民本人身材也较为匀称,并非肥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的审美导向。
将唐朝与“胖”联系最紧密的,当属盛唐时期。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唐朝以胖为美的印象,很大程度是受杨贵妃的影响。苏轼一句“环肥燕瘦”,让很多人认定杨贵妃是个胖子,进而觉得唐朝以胖为美。但实际上,关于杨贵妃的真实身材,历史记载并非如此。《新唐书》说杨贵妃“姿质天挺”,《旧唐书》记载她“太真姿质丰艳”,但“丰艳”只是说她丰满艳丽,并不能直接证明她肥胖。大诗人杜甫与杨贵妃生活在同一时代,他在《丽人行》中描述杨贵妃“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意思是杨贵妃肌肤细腻,身材胖瘦适中。唐人陈鸿撰写的《长恨歌传》也称杨贵妃“纤秾中度”,即丰而不腴。而且杨贵妃擅长跳舞,若真是肥胖,很难想象她能跳出优雅的舞姿 。
从考古发现来看,虽然盛唐时期出土的一些女俑确实呈现出丰满的体态,但也并非都是肥胖的。对唐代壁画、石刻图像等进行排比和统计发现,7世纪中叶以前,女性一般身材苗条;到了8世纪中期,女性身材才称得上丰颐,但即便在这时,也有身材修长类型的女性;9世纪考古发现的女性形象减少,且并非都是肥胖类型 。也就是说,“胖”只是这一时期部分女性的特征,并不能代表整个唐朝的审美。
另外,从皇帝的审美倾向来看,唐玄宗给自己儿子选妃时,要求是“细长洁白”,这表明在唐玄宗眼中,身材匀称、苗条的美女才是漂亮的。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其审美观念对社会风尚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由此可见,即便在盛唐,也不是所有人都以胖为美。
再看晚唐时期,审美又开始向纤细回归。晚唐及五代时期的名画《阆苑女仙图》中,“美若天仙”的女子都是细柳扶腰的形象 。唐朝诗人吴少微的《怨歌行》里“小腰丽女夺人奇,金鞍少年曾不顾”,也表明有着小蛮腰的美女在当时很受欢迎,可见此时的主流审美又回到了以瘦为美。
那么,为什么会有唐朝以胖为美的说法呢?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部分唐代传世画作,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描绘的宫廷贵妇形象较为丰满。但这些画作描绘的只是特定阶层的女性,不能代表整个唐朝女性的形象,更不能说明唐朝的审美标准就是以胖为美。另一方面,武则天当政到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包容,人们对美的定义更加多元,丰腴的身材被视为健康、富足和高贵的象征,所以这一时期部分女性的丰腴形象被放大,让人误以为唐朝以胖为美 。
唐朝并非简单地“以胖为美”,而是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且多数时候,胖瘦适中、体态匀称、气质优雅才是被广泛认可的美。所以,“唐朝以胖为美”真的是个流传甚广的谣言!
来源:重庆人力资源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