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庭审能吸引全县百姓围观,而今天却被遮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4 19:43 1

摘要:在古代,县太爷坐堂审案,常常敲响惊堂木,四周百姓围满了热闹的看客。他们比看戏还兴奋,案件的真相犹如明镜,大家心中早有定论。

古代县太爷审案时全县老百姓都可观看,为何现在不行?

"为什么不公开庭审记录?"——这是党志军被判死刑后,网民们纷纷发出的呼声。

在古代,县太爷坐堂审案,常常敲响惊堂木,四周百姓围满了热闹的看客。他们比看戏还兴奋,案件的真相犹如明镜,大家心中早有定论。

然而,如今的法庭却大门紧闭,案件审理像是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公众对审理的过程知之甚少。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拿党志军案为例。2024年4月,他骑着电动车与一辆小车发生轻微碰撞,交警认定对方全责,但他却未能如愿拿到赔偿款,反而因此心生不满,住院花费不菲,情绪更加低落。

接着,党志军将案件起诉到法院,但法院判决的赔偿金额远低于他的预期。这一切让他的愤怒火焰愈发旺盛。

2024年8月的某个夜晚,党志军潜伏在法院家属院的停车场,携带利刃,准备对判决他案的法官王女士实施报复。王法官毫无防备,被他用刀猛然刺杀,最终倒在血泊中,未能再起。

这一事件如同炸弹一般引爆了网络舆论,许多人开始质疑:为何庭审不能公开?难道法院有隐情不想让公众知道?

其实,事情并非法院故意隐瞒。《民事诉讼法》规定,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党志军案件中,医院的病历、个人地址等信息,都属于隐私范畴。如果公开这些信息,可能导致人肉搜索、二次伤害,甚至有人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不法行为。

这虽然是法律上的合理考虑,但普通百姓仍然心中有疑问:“曾经的审案,像是开大戏,百姓皆可围观;而如今,案件处理却像是哑剧,信息几乎不见了。”

更让人感到寒心的是,党志军在实施犯罪后,竟试图服用安眠药结束自己的生命,所幸警方及时赶到,将他从生死边缘拉回。

2024年12月,安阳中院判处党志军死刑。起初他表示不服,计划上诉,最终又决定放弃。2025年3月,最高法院确认死刑判决,党志军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起案件无疑揭示了司法公开性的问题。在保护个人隐私与满足公众知情权之间,如何找到恰当的平衡点,确实不容易。

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民众对司法的信任感正逐渐流失。曾几何时,我们说“有理走遍天下”,但现在却听到了“有理不如有钱,有钱不如有权”的说法。曾经崇高的法官形象,逐渐被“法官也是人,人人有七情六欲”所替代。

这种信任危机日益蔓延,不公开审理成了人们指责的焦点。

当然,法院方面也在努力做出回应。“庭审直播,你看了吗?”“裁判文书公开,欢迎大家查阅!”“阳光司法,我们一直在努力!”

然而,光有形式上的公开,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真正需求。普通百姓要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纸冷冰冰的判决书,他们渴望亲眼目睹公正的司法,感受到法律背后温暖的力量。

可以说,党志军案如同一记沉重的敲打,警示着司法公开的瓶颈。但这并非司法改革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让公平正义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公民,让司法真正为人民服务。

时代在不断变迁,司法也在逐步适应新的环境。没有绝对的公开,也没有绝对的不公开,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回想六十年前,谁能预见到如今我们可以在线上观看庭审直播?

今天,我们也应当思考:当人工智能成为司法判决的辅助工具时,如何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如何重建民众对司法的信任?

党志军案件就像一面双面镜,既反映了司法系统的困境,也映照出司法改革的前进步伐。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被尊重,每一项判决都应该公正公开。

期待有一天,法律真正成为社会的根基,而不是任由“人治”决定一切。

来源:墨墨墨墨不是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