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载:“尹昌衡,字硕权,四川彭县人。少倜傥,有大志。读书目数行下,尤好孙吴兵法。”
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初九,成都府彭县龙兴场尹宅诞下一子。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载:“尹昌衡,字硕权,四川彭县人。少倜傥,有大志。读书目数行下,尤好孙吴兵法。”
其父尹仕忠曾任云南巡检,据《彭县县志·人物志》载:“尹氏世居彭县,祖尹大任为嘉庆朝武举,父仕忠精骑射,藏书千卷,尤重兵家典籍。”可以说是武将世家,又重文教。
家中藏有《孙子兵法》《纪效新书》《读史方舆纪要》等书,尹昌衡五岁能诵《三字经》,七岁作《咏竹》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尚虚心”,乡塾师周凤翔叹为“神童”。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尹昌衡入成都锦江书院,与刘咸荥、颜楷等交游。
《锦江书院课艺集》收录其十二岁作文《论班超定西域》,中有“男儿当效傅介子,斩楼兰首以报国”之句。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参加成都府试,得名第一。《民国四川人物传记》详载:“知府唐承烈出题《赋得大将龙旗掣海云》,昌衡作‘龙旗卷日三军肃,虎帐连云万马嘶’一联,唐公击节称赏,拔为案首。”
次年入尊经书院,师从经学大师廖平,与吴玉章、张澜、刘光第等结为同窗。
《廖平年谱》记载:“昌衡每论时局,慷慨激昂,尝于书院壁上题‘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功’,同侪皆奇之。”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推行新政,四川总督锡良遵旨选拔军事留学生。
《清实录·德宗实录》卷528载:“光绪二十九年七月癸未,谕令各省督抚选派聪颖子弟赴东洋学习陆军,每省定额四十名。”
尹昌衡以《论川藏边防策》入选,策中提出“欲固川疆,必先治藏;欲治藏地,首在练兵”之论,与刘存厚、唐继尧、罗佩金等同批赴日。
唐继尧
在日本成城学校接受三年预科教育期间,《日本外务省档案·清国留学生名册》登记:“尹昌衡,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十月入学,身高五尺七寸(约170cm),面白,右颊有痣。”
据程潜《护国之役回忆录》载:“成城学校中国留学生秘密组织‘革命同志会’,尹昌衡、李烈钧、唐继尧等皆为首脑,每周末聚于东京神田区‘明善堂’密议。”
明治四十年(1907年)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与阎锡山、孙传芳、李根源同窗。
日本教官井上辰三在《支那留学生观察记》中记录:“尹生常言‘以骑射定西域’,每晨必策马富士山道,风雪无阻。尝与日本同学比试马术,跃障七重无失。”
阎锡山
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考试,尹昌衡获骑科第二名,《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名录》载其评语:“精骑术,通战术,性刚毅。”
清廷授予“武举人”出身,分发广西陆军小学堂任监督。
《清史稿》载其“在桂期间,与蔡锷论兵,常彻夜不寐。蔡锷语人曰:‘尹君胆略,吾不及也。’”
蔡锷
宣统二年(1910年),尹昌衡因与广西巡抚张鸣岐冲突辞职返川。
据《张鸣岐日记》宣统二年三月条:“尹某狂生,竟当庭斥余‘不知兵’,岂可留用?”
返川后任四川督练公所编译科长,主持编纂《四川陆军速成学堂讲义》。
时值保路运动兴起,《清实录·宣统政纪》卷59记载:“宣统三年六月壬戌,川人争路,聚众数万围督署,赵尔丰下令开枪,伤亡数十。”
赵尔丰
尹昌衡秘密联络新军第十七镇官兵。
《民国四川史稿》详述:“九月七日,赵尔丰诱捕蒲殿俊、罗纶等九人,昌衡连夜策马至凤凰山军营,持剑谓官兵曰:‘赵屠夫杀我川人,丈夫宁不为父老复仇耶?’众皆泣下,愿效死力。”
九月十五日(公历11月5日),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尹昌衡任军政部长。
《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第142期刊文:“尹部长莅任,即下令剪辫,官兵应声持剪互薙,顷刻辫发盈筐。”
《清史稿·赵尔丰传》记载:“宣统三年十月十八日(公历12月8日),巡防军哗变,蒲殿俊、朱庆澜遁走,成都大乱。”
次日军民公推尹昌衡为都督,时年27岁。
《申报》1911年12月12日报道:“尹都督就职即布告三事:一、释放赵尔丰以安旧军;二、整编川军为三镇;三、派兵进驻打箭炉、松潘等藏区要隘。”
十二月初三(公历1912年1月21日)凌晨,尹昌衡率亲兵百人包围督院街赵宅。
《清实录·宣统政纪》末篇记载:“尔丰方起梳辫,兵突入,斩其首,年六十七。”
次日布告全川:“逆贼赵尔丰,屠川民如草芥……本都督为民请命,寸磔此獠。”(见《四川军政府公报》第3号)
从当都督到诛杀赵尔丰仅14天,《东方杂志》第九卷第三期评:“尹氏霹雳手段,实为川省光复后第一功。”
民国元年(1912年)四月,藏军在英国支持下东犯,连陷理塘、巴塘等32城。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向袁世凯施压:“若川军入藏,英必干涉。”(见《英国外交部档案FO371/1326》)
6月14日,袁世凯任命尹昌衡为西征军总司令,《政府公报》第74号载其誓师词:“昌衡此去,不收复失地,不生入玉门!”
西征军分南北两路:南路由朱森林率步骑四千出打箭炉,北路由刘瑞麟率三千人出松潘。
《西康战事档案》详录战况:“七月十七日克复理塘,九月朔日收复昌都。昌衡亲率骑兵绕道雪山西麓,断藏军粮道,敌遂溃。”
至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收复金沙江以东全部失地。
《申报》1913年3月5日报道:“尹经略使奏请设西康省,提出改土归流、屯垦实边、修筑川康车道三策。”
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袁世凯以“咨询边务”为名召尹昌衡进京。
《袁世凯秘档》收录其手谕:“尹某在西康威权过重,可调京‘荣养’。”
抵京后遭软禁,《申报》1914年1月20日载:“各界万人空巷迎尹督,然军警密布,迎者不得近。”
后以“亏空公款三十万两”罪名下狱,实则因其拒绝袁世凯收买而被诬陷软禁。
《止园诗抄》载狱中诗《雪夜》:“铁窗寒彻骨,肝胆尚余温。梦斩单于首,醒看壁上痕。”
直到民国六年(1917年),才由黎元洪特赦出狱,前后共计囚禁3年7个月零9天。
出狱时对《晨报》记者言:“袁氏囚我身,不能囚我志。所恨者,西藏问题未竟全功耳!”
晚年的尹昌衡,隐居成都少城、庐山枯岭等地,《民国四川人物志》载其每日功课:“晨起练八卦掌百式,午后临《石门颂》千字,夜则注《老子》。”
九一八事变后,以57岁高龄致电国民政府:“请缨抗日,愿为前驱。”(见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档案》)
蒋介石复电:“硕公壮心可嘉,然年事已高,宜善自珍摄。”
1953年5月26日,尹昌衡病逝重庆。
《人民日报》5月28日刊讣告:“前四川都督尹昌衡先生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其自撰墓志铭现存成都博物院:“生于清,仕于民,囚于袁,归于新。一生功罪,留与后人。”
来源:巴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