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知道朱元璋是位心狠手辣的皇帝,但是再心狠的人也有例外。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得知应天府的打虎英雄竟然是自己的拜把子兄弟田兴,立马邀他相见,为此亲笔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朱元璋还御批为他建了一座打虎石坊,《田兴打虎》一文还上了民国的学生课外读本。那么,田兴是个什
张漱耳
都知道朱元璋是位心狠手辣的皇帝,但是再心狠的人也有例外。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得知应天府的打虎英雄竟然是自己的拜把子兄弟田兴,立马邀他相见,为此亲笔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朱元璋还御批为他建了一座打虎石坊,《田兴打虎》一文还上了民国的学生课外读本。那么,田兴是个什么样的人?朱元璋为什么要亲自给他写信?
功成名就不辞而别
与朱元璋拜把子的田兴,系明朝青州府安丘县白芬子乡大石庄(今安丘市兴安街道大石戈庄)人氏。该村在距离白芬子乡驻地东北向5里多路的丘陵上。田兴一家元末居此。他6岁入塾读书,9岁爱上武术而辍学,在名师指导下耍拳弄棒,舞刀抡枪,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精。成人后长得高大魁梧,并喜游历以做游侠为荣。与太祖拜把子的事,《明史》中以“紫衣人”为记,没有明确具名,地方笔记野史则确定田兴。《明代历史演义全书》有简略表述:太祖微时,与兴相遇,兴识英雄,出资周恤,并与太祖拜了把子。
众所周知,朱元璋原本就是社会底层人士,当过和尚、做过乞丐,逆袭成为明朝开国皇帝。
年少时朱元璋依靠给地主放牛谋生。有一年,家乡凤阳旱蝗交加,瘟疫又起,其父母、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先后死去。他家一贫如洗,父母亡去时难以归葬,多亏乡人刘继祖给了块地方,才埋葬了父母。为了糊口,朱元璋到皇觉寺削发当了和尚。然而,瘟疫并没有结束,灾情仍然很重,寺院香火不旺,和尚们不得不外出讨食。
朱元璋四处化缘乞讨,至正六年(1346年),流落到颖州(即安徽省阜阳)。那一年冬天下了暴雪,千里江淮朔风狂啸,茫茫一片。朱元璋单衣薄衫,饥肠漉漉,流浪途中一头栽倒在雪路上。
不知过了多久,外出跑单帮刚做成一笔大买卖的田兴也走在这条路上,发现了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的朱元璋。田兴没有嫌弃,将他背回家,抓药治病给他喂饭。朱元璋康复后,感念田兴济急扶危之大义,一定要和他“拜把子”义结金兰。时年田兴三十有余为兄,朱元璋18岁为弟。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定远人郭子兴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朱元璋还俗从军,投奔郭子兴。守卫中军大帐的士卒以为他是间谍,将其捆绑,押至郭子兴面前。郭子兴见元璋状貌不俗,亲解其缚,收于帐下为十夫长。此段文字系《明史》中语。但是此说恐与史实不符。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将其收下不假,但收下他的原因并非因为他的状貌,而是田兴的推荐。
原来,田兴早在郭子兴起事前就认识。他为了朱元璋能得到认可,“亟为游扬于郭”。但元璋发现作为郭子兴好友的田兴并不热衷帮助起义军,他不明白,询问其由。田兴对“拜把子”兄弟无话不谈,他认为,这些队伍只顾相互斗争,争抢地盘,不足以成就大事。反过来劝朱元璋瞅准时机,脱离红巾军自成一系。
朱元璋听从了,不久便自成一军。为了成就元璋的大业,田兴东奔西走,不遗余力,到好友常遇春的家乡,力劝极为善射、勇力无比的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常遇春于是归于朱元璋门下,与徐达共同领兵,累建奇功。不日,田兴又到濠州,劝说武友胡大海到朱元璋麾下效力。目不识丁的胡大海为人豪爽,极重感情,不仅一口应下,还折节下士,推荐刘伯温、宋濂、叶琛、常溢等才士一起投靠。
假如没有田兴做的这些,朱元璋笼络不到这些人才不说,能否灭元还是个未知数。按说这样一个人,此后就等着封王拜相,在史书中留下浓重一笔了。谁曾想,田兴选择功成身退,不辞而别。
究其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生性不拘,不适合当官?或许是太熟知朱元璋的性格,洞察他“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答案只有他知道,反正他在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一时间不见了。临别只去见了常遇春一面,透露将浪游四方。田兴表达的意思是,今大业已定,天下有主,我愿已足,从此将浪游四方,安享太平之福,不再留京多事了。
隐居止马岭除虎患
浪游四方实际是田兴的托词。他没有走远,选择来到南京应天府管辖的六合止马岭隐居。他选中了止马岭一处名曲涧的幽静偏僻之地安了家。
止马岭,又名芝麻岭,相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路经此地,因景色太美,坐骑都止步不前,因此得名“止马岭”。也传是唐朝大将薛仁贵征东时路过此坡,战马突然大叫不前,于是便在此安营扎寨,止马岭由此而来。
洪武三年(1370年),距田兴居住不远的山洼里有一群老虎,咬伤咬死多人。衙门多次组织人手去捕杀,都没有成功。无奈只能布告乡民予以警示。田兴看到布告后,操起大刀和钢叉只身进山,寻虎迹,入虎穴,寻找老虎与之肉搏。短短十多天后,竟打死了7只老虎(也有说打死10只)。此事震惊了官府。县太爷得知本地有这么一位壮士,立即登门造访。但询问其姓名,他笑而不答;赏赐给财物,他也不要,“赍金为谢,兴独不受”。
于是,地方官员便将事迹上报朝廷,详述了他的形象、模样、口音和勇敢之举,请求予以表彰。
朱元璋看罢,立刻想到是田兴,派人去查访,果然是他。朱元璋喜出望外,因为田兴当年悄然离开,朱元璋很失落,一直派人寻找,可惜一无所获,一度以为田兴已经离开人世,停止了对田兴的寻找。现在得悉了田兴行踪,遂大笑着说,我断定的没错,打虎英雄非田兴莫属!
朱元璋立即口谕诏请田兴回朝为官。可派去的人田兴避而不见。朱元璋又让翰林院的才子正式写邀请函,再次派人携函去请田兴。
元璋亲写书信劝归
然而,第二次派去的人仍然没有请回田兴,只带回他不想当官一句话。朱元璋听罢,突然脑门一拍:嗨,我怎么能让你们这些文人写信邀请呢,你们写信是文采有余,人情味不足,我兄弟游侠出身,看了这些酸巴巴文绉绉的东西,他更不来了。这信得由我来写。
于是,没什么文化的朱元璋很有人情味的《与田兴书》诞生了——
元璋见弃于兄长,不下十年,地角天涯,未知云游之处,何尝暂时忘也。近闻打虎留江北,为之喜不可仰。两次诏请,而执意不我肯顾,如何见罪至此。兄长独无故人之情,更不得以勉强相屈。文臣好弄笔墨,所拟词意不能尽人心中所欲言,特自作书,略表一二,愿兄长听之。昔者龙风之僭,兄长劝我自为计。又复辛苦跋涉,参谋行军,一旦金陵下,告遇春曰:“大业已定,天下有主,从此浪游四方,安享太平之福,不复再来多事矣!”我故以为戏言,不意真绝迹也。皇天厌乱,使我灭南盗,驱北贼。无德无才,岂敢妄自尊大?天下遽推之。陈友谅有知,徒为所笑耳!三年在此,访求山林贤人,日不暇给。兄长移家南来,离京甚近,非但避我,且又拒我。昨由去使传言,令人闻之汗下。虽然人之相知,莫如兄弟。我二人者,不同父母,甚于手足。昔之忧患,与今之安乐,所处各当其时,而平生交谊,不为时势变也。世未有兄因弟贵,惟是闭门逾垣,以为得计者也。皇帝自是皇帝,元璋自是元璋。元璋不过偶然做皇帝,并非一做皇帝,便改头换面,不是元璋也。本来我有兄弟,并非做皇帝,便视兄长如臣民也。愿念弟兄之情,莫问君臣之礼。至于明朝事业,兄长能助则助之。否则听其自便,只叙弟兄之情,不谈国家之事。美不美,江中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再不过江,不是脚色。
这信写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诚意满满。朱皇帝居然放下身份,口呼兄长,谦称自己“偶然做皇帝,并非一做皇帝,便改头换面,不是元璋也”。直言两人虽不是同胞兄弟,却一起出生入死,情同手足,永世难忘。
末尾两句则玩笑中严肃摊牌,表明:“(你)再不过江,不是脚色”。意思是您如果再不过江,就不是好汉。
写毕,派出田兴挚友、开国名将常遇春持往。常遇春一见他就游说,称你我好友,和你直说了吧。兄长在建国之初不辞而别,圣上不仅不予计较,反而因你夜不能寐。今兄长露面,喜不自禁,接二连三下诏,此次亲书一封,你先好好阅读。
这封信果然句句打动了田兴的心。要知道,朱元璋一辈子刚硬强悍,多疑残忍,对待功臣是杀,对待贪官是杀,对待任何违逆者都是杀,什么时候对人如此客气过?现在姿态摆得这么低,又委派好友游说,再违圣意不肯去见,那就太不近人情了。
于是,田兴“野服诣阙”,与常遇春一同赶往南京。朱元璋果然以兄相敬,亲自出城,迎之于龙江。正阳宫里,为田兴摆下盛筵,叙长话短,情谊如初。朱元璋询问当年出走原因,田兴答,看天下已定,你成了一国之君,而且是一位明君,我就不想多事参与朝政了。离开你去云游,享受在你治理之下的太平盛世,岂不乐哉?
当朱元璋希望他此次留京继续辅佐时,田兴还是坚持初心摇头婉拒。他说,这次只是来看看你,当官真不适合我。
此后,虽然田兴一再辞行,可朱元璋不放啊。在京师第二年,田兴打算带着两个儿子故技重施悄悄离开,不料竟得急症辞世,卒时50岁。朱元璋异常悲痛,亲自为其扶柩归葬。他悲凄地说:“与我共患难而不共安乐者,斯人而已。”时人亦赞:贫时济之,达时远之,堪称交友楷模。
田兴堪称战国鲁仲连所谓的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可这样的高士,在安丘当地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可能与他离开太早,携家眷落户六合有关。
后来,朱元璋下诏将田兴打虎的那个无名山洼命名为“打虎洼”,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打虎坊,大儒宋濂亲自在石坊上题写:“大明洪武三年九月,田兴打虎处”,以此来纪念田兴的事迹(可惜石坊已无存)。
同时,朱元璋降旨让田兴的两个儿子留京师,授锦衣卫指挥之职。二人克已职守,秉公廉洁,为人仗义,深有田兴遗风。
数年后,为实现父亲遗愿,兄弟俩恳请辞官,执意回六合。朱元璋见其去意已决,就放他们回到止马岭定居。
从此,在山清林密的止马岭上,在淼淼明澈的大泉湖畔,田兴的后代过着淡泊逸然的山野生活,直至终老。兄弟俩在此开枝散叶,成为今六合山区田氏始祖。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