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葵,叶引风驱蚊作扇,籽肉白红眼成文玩,树身站道入园芽芯可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09:51 3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交流的密切,才发现原来不只是我生活的地方,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全国上下几乎都有同样的蒲扇(当然要非说你家只用羽扇,我也不犟,毕竟蒲扇、羽扇各有半壁江山)。

二三十年前,在我生活的地方,几乎每家都会有一把同样的蒲扇。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交流的密切,才发现原来不只是我生活的地方,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全国上下几乎都有同样的蒲扇(当然要非说你家只用羽扇,我也不犟,毕竟蒲扇、羽扇各有半壁江山)。

作为北方人,少年时总在想,究竟是什么树的叶子能大到直接可以做扇子,跑遍了田边、山间也终未寻得答案。

迷迷糊糊的靠它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炎热的夏天。

直到后来学了植物、做了农业,才晓得那能长出大叶子的树叫蒲葵,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南方地区,怪不得那些年跑遍山间、田边没得见。

现如今,空调吹去了夏天的炎热,蒲扇不再那么普及,即便家中还有,要么是留下的老物件,要么多是精致到不可方物的新气象。

蒲扇成了回忆,蒲葵依然站在那里,等待更多人去了解。

作为植物、经济作物,蒲葵的“故事”、价值可不只是能作扇那样简单,蒲葵待人了解,蒲葵值得被了解,我愿做这个“介绍人”,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蒲葵。

蒲葵,棕榈科蒲葵属多年生热带、亚热带高大乔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等省份,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

它茎干挺拔,株高可长至20多米,成壮植株胸径约在30厘米左右,基部更加粗壮,有的可达50厘米以上。

其最具特性的生理特征,无外乎就是它庞大的叶片,叶柄长1米以上,叶片直径也在1米以上,直观看叶片非常大,比成品蒲扇要大上一倍,这是因为自然生长的蒲葵叶片外缘向内呈掌裂状,一般开裂至中部为止,蒲扇是去掉裂叶之后的形态。

成壮的蒲葵树也开花,但花期因地域、生长条件、气候等因素的不同存在差异,一般四月份左右开花,花序呈圆锥状,长约1米,总枝花序上生分枝花序,长约30厘米,分枝花序上还有分枝,虽然花序很大,但它的花很小,淡黄色或黄绿色。

花后结果,果实椭圆形,未成熟时多为绿色,成熟后多为蓝紫色,果实大小如橄榄,挂满树时很漂亮。

整体来看蒲葵的样子与更被南北方朋友同时熟知的棕榈树很像,常被误认。

不过要辨别它们很简单,主要看叶,前面聊到蒲葵叶开裂至叶片中部,而棕榈则开裂至叶片根部。

当然除叶片外,结合叶柄有无密集倒刺、树干粗壮程度、果实大小等区别,辨别的准确率就更高了。

虽然见过蒲葵的人少,但蒲葵可不是一个“年轻”的植物,据科学家考证,蒲葵的祖先约在白垩纪晚期就已经出现在冈瓦纳古陆上,也就是现在的澳大利亚北部和东南亚部分地区,时间上距今约8000万年左右。

而后,蒲葵的祖先随着大陆板块的漂移,开启了它的种群扩张和演化过程,分化出了诸多植物种,蒲葵便是其中之一。

蒲葵非果也不是粮,但是它被人类种植的时间也很早,现在猜测最初人类有意识种植蒲葵的原因也是为了利用它庞大的叶片。

当前少有证据,证明蒲葵在我国存在的时间有多久,但多半是先有蒲葵后有先民在蒲葵生长区域居住生存。

在我国虽然没有关于蒲葵较早的种植记录,但是我们对其利用的时间非常早。

而它在古代最主要的一个价值就是做扇子。

但一开始蒲葵叶作扇并不是用来扇风,而是用来作仪仗,看过古代电视剧你就知道它是啥了,电视剧中皇家出行后面一帮人举着的长杆“扇子”的材料就是蒲葵叶。

除了做扇子,蒲叶还被用于做蓑衣、盖房避雨、做刷子等等,一方面体现了蒲葵的价值,一方面突出了古人善于利用自然的智慧。

至晚在汉以前,蒲葵叶就已经被做成手持扇了,用于引风驱蚊,最早的蒲扇很简单,只是将裂叶、柄刺去除,直接手摇扇风。

到了唐朝时期,蒲扇就已经成为日用品,白居易的《山池》中提到“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描绘了拥有蒲葵扇后悠然自得的夏天。

彼时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蒲扇不再是一片简单的叶子,开始有了制作工艺,蒲葵扇实用的同时变得更加美观、耐久。

明清时期,蒲葵扇和蒲叶制品已经形成产业,一些高档的蒲葵扇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价格也不低,有了产业就有了突出的区域,广东新会便是其中之一。

新会蒲扇在明清时期很受欢迎,据相关史料记载,新会蒲葵产业当时已不局限于采野,彼时便已开始规模化种植,从植物到作物,蒲葵产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近现代在电风扇、空调平民化之前,蒲扇需求很大,不说人手一把也至少可以说一家一把,早有积淀的新会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成就了“葵乡”美誉。

而“好”往往只局限于特定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空调开始普及,蒲扇的身影少见了,不过也没必要过于落寞。

扇动千年中国风的蒲扇并未消失,反而成了非遗,二三十年前普通的蒲扇如今有,精致到不敢问价的工艺扇成为当地创收和传播文化的载体。

除了叶片,蒲葵的种子也有大用,其具有一定的药性,古代诸多药学典籍均有记载,现代医学对其也有一定的研究。

不过谈蒲葵果实、种子我要和大家详聊的不是这些,而是蒲子被利用犯下的“错”。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接触过佛眼菩提,佛眼菩提周身洁白如玉中心带有红色如眼睛的点缀,做文玩串成手串,相当漂亮,曾有一段时间备受热捧。

了解的朋友知晓,早年间,一串品相较好的佛眼菩提价格着实不低。

没错这佛眼菩提就是蒲葵子做的,这事在产区的朋友一定知道,但蒲葵在我国的分布相对太过局限,所以不乏有花高价购买蒲葵子这“珍贵文玩”的朋友。

至于蓝紫色的蒲葵果实怎么成了肉白红眼的文玩佛眼菩提。

很简单,将老熟的蒲葵果去壳打磨后就是,咱自己在家都能做,相信不少产区朋友有过绿化带捡果回家磨串的经历。

又一次印证了,南方绿化带北方宝贝疙瘩这句话。

提到绿化带,蒲葵还是极其优质的绿化植物。

其株高挺拔,叶绿、果美,不论是在道旁还是园林,都是一处美景,当然除了是景观,它还具备一定的生态用途,能够净化空气。

不过目前来讲,作为绿化树种,由于蒲葵极不耐寒,范围只局限于南方部分地区,最北露天种植蒲葵的地区至少也要求冬天气温不能低于0℃,且低温时间不能过长。

或许有北方朋友会说在北方见过,那只能说要么是盆栽、要么是露天种植的棕榈(棕榈的耐寒性比蒲葵好,但种植区域也不会太北)。

所以北方朋友要想种植蒲葵,得根据客观气候条件斟酌。

除了做景,蒲葵还能吃,比如有产区会将蒲葵果实和肉一起炖煮,有一定的养生作用。

据说其树芯、嫩芽也可以食用,这一点可能很多产区的朋友都没有吃过,有人称味道不错。

但是我个人认为吃蒲葵的树芯和嫩芽有些猎奇了,极其不建议,一方面目前来看树芯、嫩芽也没啥功效;另一方面大家想想看你怎么才能吃到蒲葵树芯,不得砍了吗?

要知道蒲葵的树龄很长,可以健康生长几百年,当下百余年树龄的蒲葵在广东、广西、福建的部分地区还很常见。

另外,野生蒲葵可还是易危植物,能吃的东西太多了就别盯上蒲葵的树芯、嫩芽了。

最后从农业角度来看,蒲葵可以开发利用的价值还有很多,愿未来蒲葵经济能有更好的发展。

不知道当下读者朋友家中还有没有蒲扇,如果有,手摇蒲扇,再看蒲葵,别有滋味。

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赘述不详,欢迎探讨!

来源:依农看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