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为麦琳争红眼,到底是抱不平还是抢流量

B站影视 2024-11-22 14:09 2

摘要:随着综艺节目《再见爱人》的播出,麦琳成了舆论焦点。甚至诞生了诸如“麦学”“麦琳是一个形容词”“麦琳是一种处境”等概念,以及“熏鸡事变”“青团事件”等夸张式表达。

当下网络中的麦琳,已经被流量异化为了一个符号,被人虚构,供人消遣,最终引人开麦,结果是流量狂欢

随着综艺节目《再见爱人》的播出,麦琳成了舆论焦点。甚至诞生了诸如“麦学”“麦琳是一个形容词”“麦琳是一种处境”等概念,以及“熏鸡事变”“青团事件”等夸张式表达。

麦琳为何会引发如此轰动效应。哲学家韩炳哲指出,“轰动事件”意指一种窥淫癖式的窥探,这与有距离的顾及即尊重相悖。麦琳之所以引发轰动,或许源于公私界限的模糊,没有距离、缺乏尊重下的无限度窥探或审视。事实上,在这场舆论风波中,麦琳所犯的“错”和网友对她的“评”与引发的轰动是不成正比的。

麦琳与李行亮

互联网时代,人们慢慢失去了深入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耐心,而是急于贴上一个简单的标签。这当然可以减少认知成本,但也容易导致认知偏差。标签会不断强化某个特征,加深某种印象,激化某些情绪,麦琳正遭遇这种困局。无论网友怎么逐帧分析,逐句解读,那都只是镜头前、屏幕里的麦琳。画面外的麦琳我们没看到,日常生活中的麦琳我们更不了解。

节目中,麦琳的确不讨喜,有些言语刺耳,有些毛病伤人,但绝非十恶不赦。或许因为她不懂如何在镜头前隐藏缺点,所以才让我们看到这些。她有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甚至常在我们的“雷点”上蹦跶——有人联想到情绪不稳定的父母,折腾不休的同事等等,怒气瞬间被点燃。

于是,有人为李行亮抱不平,为那盒“打飞的”买的青团,为那张被嫌弃的专辑,为那个油漆桶做的垃圾桶……但也有人看到了镜头前的片面真实以及过度审视,于是为麦琳抱不平,为全职太太的困境,为生育过两个孩子的妈妈,为一屋子隐而不见的家务……

理由一个比一个扎心,可能出于一腔朴素的正义,也可能来自不合时宜的投射和代入。但可能尴尬的是,人家两口子日子照旧过,网友却争得面红耳赤。争论会让人上头,忘了为何而吵,有人最后只求输赢而大放厥词。但扪心自问,麦琳的事值得这样去探讨吗?看综艺需要如此身心投入吗?

当一些人因为朴素的正义争论时,一些人正借汹涌的流量搞事情。在某些“有心人”眼里,当麦琳成为网络热点时,就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流量之下的绝佳素材,稍微加工就能拿下源源不断的转评赞。这就导致了麦琳被解构又重构,最终成了流动于不同人笔下的概念。

有人以麦琳为话题策划活动,拿下热搜;有人以麦琳为题材写诱导性公号文,收获10万+。流量的激励,让一些网感十足的博主,进一步加工素材,撩拨情绪。所以,当下网络中的麦琳,已经被流量异化为了一个符号,被人虚构,供人消遣,最终引人开麦,结果是流量狂欢。而麦琳内心到底怎么想的,是怎样一个人,或许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想关注。

当网友从围观转向争吵,少数人走向了极端的网暴,甚至咒骂麦琳的地步。那些刺眼文字,不过是打着公理的旗号泄愤,追着流量的节奏施暴。殊不知,在他们顶着网名敲下字符的时候,屏幕映照的正是他们的“小”。

讨论这么多,当然不是想让大家不再探讨节目、议论麦琳,当她选择上综艺,就意味着让渡了部分隐私,网友就能说三道四,但围观和评价都应该有个度。毕竟,放过麦琳,也是放过自己。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编辑 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来源:红星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