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陵城区借助乡村产业振兴政策,帮助农民办起合作社,为部分“土特产”注册了品牌,获得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糜镇西葫种植、临齐街道猕猴桃采摘、宋家镇蚂蚱养殖、丁庄镇龙虾饲养……全区近千个行政村发展起了数十个特色种植、养殖产业。
日前,陵城区借助乡村产业振兴政策,帮助农民办起合作社,为部分“土特产”注册了品牌,获得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糜镇西葫种植、临齐街道猕猴桃采摘、宋家镇蚂蚱养殖、丁庄镇龙虾饲养……全区近千个行政村发展起了数十个特色种植、养殖产业。
小小土特产牵动大民生。近年来,德州市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发展路径,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活“土特产”大文章,不断推动乡村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诸如夏津桑椹、宁津驴肉、平原签子馒头等,300余种“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招牌”、群众增收的“金饭碗”。
扎根于“土”。正所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德州沃野广袤、耕地富饶,有着天然的绿色生态沃土,每片水土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作物。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发乡土资源,用好一方水土,这是“土特产”的自然之根。各县市区要在做好基础产业的前提下,从源头提高特色农作物产量;利用无人机施肥、播种、喷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田间装上物联网设备,可以随时监测田地的土壤温度、湿度、光照度以及农作物长势等。要利用科技的力量,由以往的靠基础资源求产量,转为靠标准化生产求质量,向创新技术要“含金量”,让德州土特产种得更好,结出更多“金瓜”“金豆”。
彰显于“特”。乐陵金丝小枣、德州梁子黑陶、夏津珍珠琪、宁津打柳面……近年来,德州许多拥有显著地理标识的土特产品进入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土特产”之“特”,是一个地方的优势资源禀赋的集中体现。各县市区都要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发展之路,率先占领市场,形成竞争优势。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紧紧依托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比如平原要深耕乡村风景,发展生态涵养旅游业;夏津深挖黄河故道文化,做活桑椹旅游节文章;禹城拓展大禹文化,发展农家乐、民宿、露营等服务业。各县市区要从单一“卖产品”向“卖文化”“卖风景”“卖体验”“卖服务”转变,扩大土特产附加值,打造特色产业体系。
形成于“产”。“土特产”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德州市把农业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敲门砖”。目前,平原签子馒头、武城辣椒、宁津家具、陵城西葫等渐成产业,并且通过持续不断注入人才、科技、品牌等“新鲜血液”,将昔日百姓身边的“冷资源”盘活成走向国内外的“热经济”。要按照市场需求,对本地“土特产”加以改革创新,推动从传统的个体小农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向品牌化、品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要立足德州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不断延长产业链。各地要借助历史文化、红色基因,融合农、文、旅,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化学效应。与此同时,各县市区还必须跟上时代,玩转AI、抖音等新业态,放大“流量效应”,以“互联网+”的思维与方式,着力在价值链挖掘、产业链拓展上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放大做强德州“土特产”价值,真正让“小特产”成为大产业。
来源: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