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兰州北山地区特殊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生态修复与林果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机遇。兰州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作为区域生态修复与林果产业发展的核心单位,承担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双重任务。近年来,中心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了以冬果梨
冬果梨新技术揭秘!兰州北山的生态防控如何实现?
兰州北山地区特殊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生态修复与林果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机遇。兰州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作为区域生态修复与林果产业发展的核心单位,承担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双重任务。近年来,中心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了以冬果梨为主导的林果产业体系。然而,梨锈病的频发严重制约了冬果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梨锈病不仅导致果实品质下降,还削弱树势,增加冬季冻害风险,给果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兰州北山地区的生态特征与冬果梨种植实际,提出了一套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的梨锈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类似生态脆弱区林果病害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1 兰州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种植情况
兰州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位于兰州市北部,因其地理坐标分布及海拔等因素,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地区。该区域温差大、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造成无霜期短、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土壤以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较差的灰钙土为主。基于此,中心以生态修复为基础,发展经济林果种植逾133.33 hm 2 ,其中冬果梨占比 65%以上。为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种植区采用梯田式布局,并采用滴灌与喷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节水灌溉 。在施肥方面摒弃化肥,施用腐熟农家肥、实行绿肥还田等措施,对土壤结构进行改善,提升土壤肥力。冬果梨的种植密度为 4 m×5 m 保证树体的通风透光,便于机械化操作。同时通过品种优选和砧木改良,选育出一批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且具备高抗病能力的冬果梨(图 1)。尽管如此,受区域气候波动与病原菌传播的影响,梨锈病仍呈现高发状态,成为冬果梨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图1 兰州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冬果梨
2 冬果梨梨锈病成因及表现
兰州北山地区春季气温波动较大、降水集中,一种真菌性病害 — — 梨锈病(图 2),在冬果梨树上发生与传播。病原菌以冬孢子在桧柏等转主寄主上越冬,春天气温回升至 10 ℃以上时,冬孢子遇雨水萌发,产生担孢子,通过风力传播侵染梨树,该区域的生态特征为病原菌的萌发与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梨树叶片正面出现直径约 2~5 mm 的橙黄色圆形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背面会出现凸起状病斑,产生灰褐色毛状物,即病原菌的锈孢子器。严重时会出现病斑连片、叶片早落的现象,使光合作用下降,影响果实发育。当果实表面出现褐色锈斑时,受害的果实果肉会硬化,造成品质下降。监测数据显示,病害流行年的产量会损失 20%~30%,且削弱树势,增加冻害的风险。此外桧柏能成为病原菌的转主寄主,形成病害的循环传播链。因此对梨锈病进行防控,控制桧柏的分布与数量是关键环节。
图2 梨锈病危害状
3 冬果梨梨锈病生态防控技术应用
3.1 优化栽培管理
3.1.1 品种配置 对梨锈病防控来说,品种选择是基础。兰州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优先选择北山 1 号和北山 2 号这两种经过多年选育对梨锈病表现出较强抗性的冬果梨品系,同时其具备耐寒、耐旱等优良特性。中心将冬果梨接穗嫁接在抗病砧木(如杜梨砧木)上,进一步提高抗病能力。杜梨砧木抗病性强,能增加树体的抗病能力,更适应兰州北山地区的干旱气候。此外中心还将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到本地,结合生态条件对其进行杂交试验,选育出更适合的品系,逐步优化品种结构 。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会出现病害的风险,因此中心在品种配置过程中,通过对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进行多样性搭配,分散病害发生的窗口时间,减轻整体防控压力。同时为保证长期发展,通过建立品种的抗病评价体系,定期对现有品种进行抗病性监测,及时淘汰抗性下降的品种。
3.1.2 树体修剪 每年冬季,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对过密枝、交叉枝、病虫枝及弱枝进行系统修剪,使修剪后的树冠结构更合理,光照分布均匀,减少病原菌附着基数,降低梨锈病发生的风险。春季萌芽后,对病叶和病梢摘除,进一步防止病原菌扩散。修剪过程中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对修剪工具(图 3)在使用前后均进行消毒。通过科学合理的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率,促进果实健康且均匀地发育。
图3 修剪工具
3.2 生态调控措施
3.2.1 寄主隔离 兰州北山地区桧柏类植物分布广泛,而梨锈病的病原菌要在桧柏等转主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这无疑为病原菌的越冬和繁殖提供了条件。针对这一情况,中心在梨园周边 5 km 范围内改植抗逆性强的灌木,如沙棘、柠条等,逐步替换桧柏类植物,减少病原菌转主寄主。这些植物也能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对本地区干旱气候更适用。同时从源头上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通过与当地林业部门合作制定区域植被规划,限制桧柏类植物的种植范围。在实施寄主隔离时,注重维护生态平衡,避免因单一植物替换产生的生态问题。例如在替换桧柏的同时,要维持区域生物的多样性,适当保留其他树种。
3.2.2 间作调控 间作作为一种高效的种植模式,能有效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抑制病害发生。此外植物为天敌昆虫提供栖息环境,增强果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间作调控,能使梨园的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梨锈病的发生与蔓延得到有效控制。中心选择间作植物时,注重植物的多样性。例如紫花苜蓿不仅能固氮增肥,还能覆盖地表,减少水分蒸发,改良土壤。种植间作物时要保证与梨树的生长互不干扰,对其种植密度和布局进行科学的设计,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3.3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因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农药残留对环境及果实的影响,成为病虫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梨锈病的生态防控,中心采用枯草芽孢杆菌悬浮液对梨树叶面进行喷施,使枯草芽孢杆菌与病原菌竞争营养与空间,抑制病原菌萌发与生长 。试验表明,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后,梨锈病的发生率降低30%以上。喷施时需注意,为保证枯草芽孢杆菌活性,其悬浮液需在 24 h 内使用。喷施时应避免高温和强光对菌剂活性的影响,一般选择在清晨或傍晚。
3.4 农业措施强化
3.4.1 水肥协同 合理的水肥管理能提升树体抗病能力。中心推广滴灌技术,通过对灌溉量精准控制,减少叶面湿润时间,减少病原菌侵染机会。中心大力推广有机肥代替化肥策略,通过施用腐熟农家肥、绿肥还田等措施,对土壤结构进行改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树体提供全面营养,同时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3.4.2 病残体处理 冬季,病原菌会将病残体作为载体越冬。因此中心在每年秋季会对梨园内的落叶、落果及修剪后的病枝进行高温堆肥或深埋处理。堆体在高温堆肥过程中其温度可超过 60 ℃,能有效杀灭病原菌。病残体则通过深埋处理埋入地下 50 cm 以下,阻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通过对病残体的科学处理,梨锈病的越冬基数会显著降低,使次年病害发生率大幅下降。中心在病残体处理过程中,还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将部分病残体处理后既能杀灭病原菌,又能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同时中心为避免病害传播的隐患,建立病残体的监督机制,保证病残体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生态系统防控体系,能对梨锈病进行多维度的生态调控。通过优化栽培管理、强化生物防治、科学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不仅能减少病害对果实品质与产量造成的严重威胁,同时降低化学农药的依赖,还能契合兰州北山生态建设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需求。实践表明,该技术可使梨锈病的发生率降低 40%以上,同时改善果园微生态环境,提升冬果梨的产量与品质。此外加强果农技术培训,推广生态防控理念,也是实现区域林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