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招!轻松应对大樱桃灰霉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04:05 4

摘要:灰霉菌又名灰葡萄孢菌,是葡萄孢属中占比很大的一个类群。 灰霉菌适应性和抗逆性极强,常以菌核、分生孢子、菌丝体等多种形态越冬,气温上升至 -4 ℃ 即可萌发,气温超过 0 ℃ 开始生长 。 灰霉菌以分生孢子形态存在于果树病残体中,同时在空气、水源、农具甚至人类的

掌握这招!轻松应对大樱桃灰霉病!

李宴宾

灰霉菌又名灰葡萄孢菌,是葡萄孢属中占比很大的一个类群。 灰霉菌适应性和抗逆性极强,常以菌核、分生孢子、菌丝体等多种形态越冬,气温上升至 -4 ℃ 即可萌发,气温超过 0 ℃ 开始生长 。 灰霉菌以分生孢子形态存在于果树病残体中,同时在空气、水源、农具甚至人类的衣物上都可短时间存活。 设施大棚生产环境相对密闭, 可为病菌存活繁殖提供适宜环境。 虽然每年果实采摘结束后都会用石硫合剂、辛菌胺、异菌脲、腐霉利等化学药剂对设施大棚进行清园处理,但病菌仍会通过灌溉、通风、农事活动等环节进入设施大棚, 伴随棚内温湿度的升高对大樱桃花、叶、果进行侵染危害 。

笔者从 2016 年开始接触设施大樱桃生产管理,并监测关中平原东部气候变化。 通过 10 多年的记录可以看出, 关中平原东部地区 3 月底 4 月初经常出现连阴雨天气,而且往往伴随低温。 为防止低温连阴雨天设施大棚内气温下降,避免雨水进棚,只能关闭通风设备,使设施大棚处于封闭状态,导致棚内湿度急速上升,造成有利于灰霉菌发育的低温高湿(温度10~23 ℃ 、湿度大于 90% )环境,造成灰霉病爆发。

1 不同物候期设施大樱桃灰霉病的症状

设施大樱桃灰霉病可发生在花前(蕾期)、花期、幼果期和果实膨大着色期、果实采收包装期。 具体表现:花前,主要是病原菌繁殖和侵染前期,病菌主要存在于干枝烂叶上,几乎没有症状;花期,病原菌从残花开始侵染,造成花瓣腐烂,病部长出淡灰褐色霉层;幼果期,病原菌主要侵染叶片、果柄和果实虫鸟害伤口,病部出现水渍状斑块、干斑块、空洞等;果实膨大期着色期,病原菌主要侵染果实表面、裂果伤口处和果实虫鸟害伤口处,造成局部水渍状溃烂,扩散至大面积腐烂,直至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采收包装期, 病原菌从病果侵染至好果, 果实表面全部腐烂,被灰褐色霉层包裹。

2 设施大樱桃灰霉病防治实践

1 )花前(萌芽期)以消灭病原菌为主,全面清理设施内的残枝烂叶并集中处理, 从源头减少病原菌数量;喷施 1.8% 辛菌胺 600 倍液 +50% 异菌脲 1 000倍液。

2 )幼果期(花后 7~10 d ),叶面喷施 50% 异菌脲1 500 倍液 + 俏丰氨基酸 800 倍液,滴灌碳藻王·根有机水溶肥 1 000 g/ 亩, 在防治病害的同时补充养分,提升树体抗逆性。

3 )硬核期如果多阴雨天,棚内温度低于 15 ℃ ,叶面喷施 50% 异菌脲 1 500 倍液 +50% 腐霉利 1 500倍液 + 生力液 600 倍液 +150 g/L 钙宝 600 倍液。

4 )膨大着色期是灰霉病造成减产最严重的时期, 如遇连阴雨天气或因为浇灌等原因导致棚内湿度大于 80% ,必须选用内吸性治疗剂治疗。要用对灰霉真菌有强烈灭杀能力的药剂, 如 42.2% 唑醚氟酰胺 3 000 倍液 + 生力液 600 倍液 + 糖醇钙镁( Ga+Mg≥100 g/L ) 600 倍液。

5 )采摘阶段一旦棚内温湿度适合病原菌生存,容易引起灰霉病爆发, 病原菌通过传播介质侵染果实,短时间内即出现溃烂软化现象,尤其是包装后的果实会在 12 h 内全部感染。 通过多年实践,采摘前喷 50% 异菌脲 1 000 倍液 +45% 咪酰胺 2 000 倍液防治灰霉病效果显著,已感病果实不再扩大损伤,未感病果实可得到保护。

3 设施大樱桃灰霉病防治技术探索

综上所述,在生产实践中相对有效的灰霉病防治措施均选用了化学农药。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国,生产了全球约 70% 的农药原药 ,同时也是农药使用大国。 根据以往统计数据 ,我国单位面积的施药量是发达国家的 2~3 倍,并且还在以 10%~15% 的速度增长。 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可能会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加, 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 虽然目前用于设施大樱桃灰霉病化学防治的药剂相对安全, 但随着化学农药副作用逐渐凸显,加之其生物富集作用,亟需探索更优化的防治措施。

3.1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增加生物制剂进行复配

植物免疫诱抗剂是一种能诱导植物自身产生防卫反应的特殊化合物,其主要来源有病原微生物、生防微生物、寄主植物,在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也能够产生 。植物免疫诱导剂本身基本不具备直接杀菌、抗真菌、抗病毒的活性,其作用原理主要是触发植物免疫机制, 即通过植物细胞表面受体或细胞内受体对诱抗剂进行识别, 在没有病原菌入侵的条件下仍能够进行 ROS 产生、 SA 产生等生化反应,从植物内部对多种病原物产生抗性 。 因此,植物免疫诱抗剂又被称为“植物疫苗”。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用量大、效果好的植物免疫诱抗剂主要有寡糖、蛋白多肽两大类 。

氨基寡糖素又称农业专用壳寡糖, 它不同于传统化学农药,不能直接作用于有害生物。 程璐等 通过黄瓜叶片活体试验发现, 氨基寡糖素替代 5 种化学农药用量的 50% 后, 仍能够有效抑制灰霉菌生长繁殖,甚至能够提高灰霉病防治效果,其中嘧霉胺 +氨基寡糖素的抑菌率是 33.09% , 啶酰菌胺 + 氨基寡糖素的抑菌率是 76.39% ,腐霉利 + 氨基寡糖素、异菌脲 + 氨基寡糖素、 啶酰腐霉利 + 氨基寡糖素的抑菌率基本达到 100% 。 尽管氨基寡糖素具备对环境友好、对人类健康安全无害等优点, 但其必须在发病前喷施。 这要求设施大樱桃生产要及时预见天气变化,精准选择喷药节点,避免喷早或喷晚,效果不佳。 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小范围试验进行喷施技术探索。

3.2 使用植物性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 华南农业大学徐汉虹教授曾经提出,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性农药的植物源活性成分在环境中无残留,特别适用于蔬菜、水果、茶叶等可供人食用的作物,对作物不产生药害, 其作用机理与常规化学农药差异大, 活性成分复杂, 能够作用于害虫的多个器官系统,有利于克服害虫抗药性;它不对害虫天敌产生直接杀伤作用,对非靶标生物比较安全;大多数植物性杀虫剂对哺乳动物低毒,防治谱较窄,甚至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多数植物性杀虫剂可刺激作物生长,促进增产。

植物性农药是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 因其具备特异的生物活性,能够起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不少品种已经逐渐替代化学农药进入农业生产 。

1 )丁子香酚。 存在于桃金娘科丁子香属植物丁香中,是一种可以直接提取的天然杀菌剂,含芳香烃等成分,易挥发, 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首次在蔬菜上测试其杀菌效果 。 对龙眼 、香蕉 、水稻 、番茄 等作物的试验结果表明, 丁子香酚主要通过改善病菌生长微环境和抑制疫霉菌腺嘌呤苷脱氨酶活性、干扰病菌有丝分裂过程达到杀菌效果, 它属于治疗性杀菌剂。

丁子香酚具有杀菌谱广、毒性低的优点,推荐剂量0.3% 丁子香酚可溶性液剂有效成分用量 4.5~5.4 g/hm 2下能有效防治真菌、细菌病害,如灰葡萄孢菌、腐霉菌、双翼霉菌等。 该制剂必须在发病初期连续喷施,否则可能造成防治不及时或多次用药增加防治成本的问题。 在生产中需要经过小范围试验,核算投入产出比后综合考量。

2 )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是植物受到刺激时产生的一种非黄酮类多酚有机化合物, 具备天然抗毒能力,能够抑制菌丝生长或孢子萌发,其作用原理是增加菌丝细胞膜通透性,导致其出现电解质渗漏现象,同时降低菌丝体内蛋白含量。 已有试验证明 , 0.2%白藜芦醇可溶性液剂使用量为 1 800 mL/hm 2 时,对灰霉菌的抑制效果为 90.7% ,且持效期长达 21 d 。 考虑到白藜芦醇具备杀菌作物谱广、 提取资源丰富且与环境相容性好等优点, 可将其作为今后设施大樱桃灰霉病等真菌类病害防治用药之一。

3.3 使用生物菌剂改善根系环境,提升树体自身抗病能力 设施大樱桃吸收水分和养分主要靠根,根系发育良好,能够向地上部分不断输送水分和养分,促进树体生物量积累,同时根系还能够进行水杨酸、茉莉酸、赤霉素、乙烯等物质的生化合成,短时间达到增强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能力 。 因此,促进根系发育是防治设施大樱桃灰霉病等真菌类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微生物菌剂是一种天然的生物肥料, 可以通过条施、穴施等方式对大樱桃根系进行保护。 它能够提高脲酶、蔗糖酶等生物酶活性 ,促进难溶性养分的分解 ,抑制病原菌生长 ,从而改良根际环境,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同时促进根系吸收利用矿质养分能力, 为根系生长发育提供有利条件 。 余冬冬等研究表明 ,多黏类芽孢杆菌、寡雄腐霉菌和哈茨木霉菌对草莓灰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性, 具体区别在于多黏类芽孢杆菌通过拮抗、 溶菌、 竞争等途径抑制病原菌,同时诱导草莓植株产生抗病性;寡雄腐霉菌和哈茨木霉菌通过拮抗、 竞争和重寄生等方式抑制草莓病害发生。

大樱桃属于多年生植物,从长远来看,提高树体抗病性对防控灰霉病爆发效果更好, 但因为生物菌剂需要结合土壤环境发挥作用, 故而只能将施用多黏类芽孢杆菌作为防治灰霉病的辅助措施。

3.4 补充设施大棚中 CO 2 , 降低微环境相对湿度

设施栽培中, 增施 CO 2 气肥成为有效的增产措施之一。 有试验证明 , 增施 CO 2 能够延缓番茄灰霉病病程 10~15 d ,降低灰霉病发病率 40%~80% 。但此种方法只能在光照较好的晴天使用, 否则效果不佳。

来源:杨双说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