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是盛产太上皇的时期,它们分别是唐朝和宋朝。唐朝历史上有 6 位,而宋朝历史上也有 6 位太上皇。在大多数时候,很少有皇帝愿意主动退位,毕竟大多数太上皇都没有实权。一个实权天子一旦失去实权,搞不好就会被软禁起来。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是盛产太上皇的时期,它们分别是唐朝和宋朝。唐朝历史上有 6 位,而宋朝历史上也有 6 位太上皇。在大多数时候,很少有皇帝愿意主动退位,毕竟大多数太上皇都没有实权。一个实权天子一旦失去实权,搞不好就会被软禁起来。
唐朝历史上的 6 位太上皇,除了唐睿宗是主动把皇位交给儿子李隆基之外,其余 5 位都是被迫退位的。但是宋朝却完全相反,其中宋钦宗是被迫跟着父亲宋徽宗去东北 “打猎”被掳。还有后面的小皇帝宋恭帝赵㬎,他被蒙古人抓走时才5岁,别说太上皇了,估计连皇帝是什么都不知道。
除掉这两个倒霉的,剩下的4位皇帝全都是自己主动且迫不及待、态度坚决地要求退休的。而且这其中光是南宋就连续出现了三代太上皇,创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天子扎堆退休养老的纪录。这就奇怪了,怎么?大宋的皇帝都长 “痔疮” 了吗?还是皇位宝座上有刺?这还真别说,大宋的这个皇位自打第一位太上皇宋徽宗之后,那真的是谁坐谁倒霉。
而让赵家皇帝们如坐针毡、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此难以忍受的原因,就是因为赵家的死敌金朝。
就像兼职做皇帝的大宋艺术家宋徽宗。他禅让发生在北宋宣和七年,这个时候金国人眼看就要打到开封了。结果宋徽宗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怎么抵挡,而是要怎么逃跑。于是,宋徽宗表示:“这北边的蛮夷来了,儿子你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了,该为为父分分忧了,你就待在此处,不要乱走,为父出城,去给你买两个橘子再回来”
结果这个时候李纲一把拦住了他,说:“皇上,你这是要扔下孩子,自己开溜啊!你这个当爹的说走就走,把大宋这江山都交给太子去扛,他那身子骨能扛得动吗?” 宋徽宗不高兴了,说:“你可拉倒吧,咱大宋哪有那么大江山?缩水版的他都扛不住,那他也太没用了。”
李纲不同意,说:“当年安史之乱,李隆基就是你这副德行,自己去四川,儿子没跟着,结果爷俩闹掰了。最后唐玄宗做了那么多年皇帝,自家儿子一句话就让他成了太上皇。晚年他连口鲜荔枝都吃不着,还弄得大唐军队四分五裂。你要是想甩包袱,那也行,咱提前把这皇位给他,以后我们就听你儿子的,免得金国人打过来,你在大老远还瞎指挥,咱大宋这会儿可没有船能送你到岛上去。”
于是宋徽宗只能够把皇位扔给了儿子,然后一溜烟跑出城去了。不过,金国人跟宋徽宗开了个大玩笑,他跑了这一次,开封啥事都没有,结果他回来之后,金国人就把开封给攻破了。金国人说:“你既然这么喜欢‘打猎’,那你就和你的儿子一起去东北打吧。” 就这样,徽钦二帝全部被掳走。大宋这缩水版的江山只能交给老九宋高宗赵构来扛着。
赵构这一辈子,皇帝做得相当憋屈。光是禅让,他就经历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建炎三年,南宋将领苗傅、刘正彦发动了兵变,赵构被迫禅让给自己的儿子。后来兵变虽然被平定了,但是赵构这唯一的儿子没过多久也夭折了。赵构作为太宗的后代,冥冥之中感觉可能是老祖宗宋太宗这一脉皇帝 “体验卡” 到期了,就把太祖系的后代赵昚认做养子。虽然接班人的问题解决了,可是赵构患上了 “女真恐惧症”。一听说完颜家要南下,第一个想法就是逃跑。
后来为了息事宁人,赵构主动向金国称臣。就这样,宋朝成了金国人的附属国。他的这一称臣举动,直接把几百年之后修《宋史》的元朝蒙古人给弄懵了。修《宋史》的时候,辽、宋、金哪家是正统,谁都说不清楚。汉族大臣想认宋朝,可是南宋称臣这件事绕不过去。女真人想认金朝,蒙古人不干,一旁的契丹人就表示:“既然你俩都不当,那就我来当呗。” 结果汉臣和女真人同时反对,这就和联合国开大会一样,弄得忽必烈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以至于《宋史》从元世祖忽必烈一直讨论到元顺帝。这个时候别说《宋史》了,朱元璋再过几年就要建立大明了。最终元朝眼看要灭亡之前,勉强把《宋史》给修编了。既然大宋称了臣,那就别提什么大一统的事儿了。辽、宋、金三朝史书同时修编,就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样,宋朝300年也只是唐朝以后的一个大分裂时期。
不过赵构称臣也没消停几年。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的“变态皇帝”完颜亮领着人就要打过来,发誓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赵构接到消息,第一个反应就是赶紧逃跑,这回大臣们可不干了,好说歹说,才把赵构拦了下来。
幸亏南宋打赢了这一仗,而且没过多久,金国那边就后院起火,完颜亮直接被杀。可是赵构觉得皇位实在坐不下去了,毕竟赵构之前已经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要是再干几年,非得崩溃不可。最终,在绍兴三十二年,赵构宣布把皇位让给养子,自己安心养老去了。这时赵构已经60多岁了,他心想自己还能活几年呢,还不如赶紧享受享受。但是赵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不上班真的能够延年益寿。他这个太上皇一口气做了25年,差点把宋孝宗也给熬走。
淳熙十四年,宋高宗去世。他在做太上皇期间坚决反对宋孝宗北伐,搞得宋孝宗对这位高宗皇帝感情非常复杂。你要说恨吧,毕竟自己的皇位是人家给的;可要说喜欢,这25年太上皇的所作所为确实挺让人糟心的,毕竟做太上皇的有几个不干涉儿子的呢?就像乾隆一样。
等到宋孝宗真正能够自己做主的时候,他人也已经老了。对于皇帝这个位子,他是真的一天都不想多干。大宋这个光景,与其冒险折腾,搞不好赔个精光,还不如躺平靠着上一代的“积累”过日子,就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宋光宗,自己学先帝养老去了。
而事实证明,这个时候大宋的皇位确实有 “问题”。宋光宗一开始人还是好好的,结果因为“立储”的问题和父亲发生了矛盾。可能在孝宗皇帝眼里,当皇上哪有不受太上皇气的呢?我不也这么熬过来了吗?可是宋光宗的抗压能力明显不够,没过多久就被憋出了精神病,不仅拒绝去看望退位的父亲,就连父亲去世的时候也拒绝主持葬礼。这种行为可是极大的不孝,于是太皇太后以皇帝的名义宣布宋光宗退位,由嘉王赵扩接班,这就是宋宁宗。
南宋也因此完成了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三代连续太上皇的事件,两宋交替期间出现这么多太上皇,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当时时局太动荡了,皇帝本身有守护国家的义务。金国人每次打过来,都是奔着给赵家皇帝搞“斩首行动”,为了保护自己,皇帝们就必须壮大军事力量。可是军事力量一旦壮大,皇帝又害怕这帮武将再学自己的老祖宗赵匡胤玩一次 “黄袍加身”,这也让南宋内部的争斗非常严重,皇帝变得非常焦虑。而这些皇帝又大多不太喜欢承担责任,与其内耗不如“放飞自我”,于是就出现了这么多皇帝争当太上皇的情况!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