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环流三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其能量产生原理与太阳发光发热相似,因此被称为新一代人造太阳。最新实验数据显示,我国核聚变装置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参数水平,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向工程化应用迈出重要一步。专家表
3月28日,据中核集团消息,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度,综合参数大幅跃升,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环流三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其能量产生原理与太阳发光发热相似,因此被称为新一代人造太阳。最新实验数据显示,我国核聚变装置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参数水平,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向工程化应用迈出重要一步。专家表示,人造太阳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巨大,聚变资源储量丰富,主要产物清洁安全,被称为“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挺进燃烧实验,意味着可控核聚变走向应用的核心环节。下一步,科研人员将对“中国环流三号”装置进行能力升级,进一步获得可控核聚变反应的核心关键数据。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8419354525739043205&t=1743142840631&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997b7d05-35d2-453a-809d-11ef538f7e0e
3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牵头建设的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
细胞谱系设施旨在绘制人体中全生命周期的细胞时空演化图谱,打造数字细胞AI大模型,构建数字生理人,创新生物医疗检测新范式,开辟生物医药研发新赛道,在试剂、仪器、软件和数据等方面产出一批创新性科技成果和产品,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级大科学装置。近日,《自然》刊发浙大团队研发微缩LED的相关成果,他们研发的微米和纳米钙钛矿LED达到了传统LED难以触及的——90nm尺寸新极限,同时“降尺度”过程仅造成微弱的性能损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096625886642737&wfr=spider&for=pc
3月21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多模态的成像技术支撑,助力全景式解析生命奥秘。
其核心装置包括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装置一)、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装置二)、多模态高分辨分子成像装置(装置三)及全尺度图像数据整合系统,可对生命体从分子到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观测与精确测量。为何叫跨尺度?北大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孙育杰解释,装置一是医学成像装置,主要看宏观的人体和器官;装置二主要看细胞,从分米尺度跨越到了微米尺度;装置三主要看蛋白、DNA、RNA等,跨越到纳米尺度,“我们要做的是把跨越这9个尺度的数据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再用装置四进行整合,更全面地看待生命,解答疾病的问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263159505160347&wfr=spider&for=pc
睡着时记忆如何巩固?我国科学家发现“回声”效应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亮研究组揭示了慢波睡眠期间记忆重激活的“回声”效应。研究发现,在慢波睡眠期间播放声音刺激之后,记忆信息会出现两次分离的重激活现象,第一次发生在声音播放之后的1.6到2.6秒,第二次发生在2.8到3.8秒。这一结果表明,深度睡眠期间的记忆巩固可能需要多次重激活。这种现象好比记忆信息在大脑中以慢波振荡的节奏产生的“回声”,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皮层和海马之间需要通过多次的信息处理来实现记忆的巩固。
第一次重激活期间,记忆增强组的海马尖波涟漪活动显著增强,而在第二次重激活期间确没有此现象。与此相反,记忆增强组的皮层纺锤波活动在第一次重激活期间并没有变化,而是在第二次重激活期间显著增强。研究者进一步探究了海马-皮层同步性在两次再激活过程中的动态信息交互。结果表明,在第一次重激活过程中,记忆增强组海马-皮层的连通性显著增强,而在第二次重激活时连通性下降。这种海马-皮层连通性的反转效应可能反映了海马与皮层在记忆重激活早期的耦合和随后的解耦合对记忆巩固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结果,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动态模型来描述慢波睡眠期间记忆巩固的过程。慢波睡眠期间播放的声音线索会诱发多次的皮层重激活,而且在重激活发生期间通过皮层和海马之间交替的耦合与去耦合选择性促进记忆巩固。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1022725910559529247&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432dc313-e3fa-41ed-878e-574183205aa4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了世界首例将基因编辑猪的肝脏移植到脑死亡人体内的成功案例。
据悉,中国科学院院士窦科峰带领西京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以一只经过6处基因编辑的猪为供体,将猪的肝脏移植到一名已脑死亡但身体基本机能仍被维持的人的体内,人类受体自身的肝脏被保留,以此模拟临床肝衰竭患者的替代支持治疗过程。移植的经基因编辑的猪肝脏在人体内能够发挥生理功能,正常分泌胆汁,血供和病理结果均良好。在移植后的10天观察期内,未见超急性排斥反应,未发现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在人体传播的情况。移植的肝脏各项生理功能表现良好,这将有助于解决移植器官短缺问题。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704729845658352&wfr=spider&for=pc
据武汉轻工大学消息,该校江雪玉博士团队的一项研究把莲藕变成破解人类骨骼修复难题的“神奇材料”,用于骨骼修复与再生,实现了现实版的“用藕重塑肉身”。
骨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传统治疗方法,如打石膏、植入金属固定物等,存在诸多弊端——打石膏不仅限制患者行动,长时间固定还可能导致肌肉萎缩;金属固定物则可能引发排异反应,且需二次手术取出,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藕纤维支架的出现,为骨折治疗开辟了新思路。藕纤维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与人体组织和谐共处,降低了排异风险。其独特的多孔结构,就像为细胞打造了一个个温馨的“家”,加速骨折部位的愈合。此外,藕纤维支架在体内可逐渐降解,无须二次手术取出,避免了患者再次遭受手术之苦。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5/3/383837.shtm?id=383837
燃油泵被誉为航空发动机的“心脏”,输油管道就如同“心脏动脉”,高速止推轴承就发挥着血管“支架”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航空发动机燃油泵高速止推轴承因采用铜合金材料,质量重且不具备自润滑功能,制约着性能提升。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一支年轻的学生科研团队历经3年攻关,通过自主研发新材料制备国产轴承,将国产轴承使用寿命从不足1000小时提升至6000小时,实现了与国际顶尖技术的全面对标。科研团队提出以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替代传统铜合金的技术路线,依托团队带头人、中国工程院蹇锡高院士提出的扭曲非共平面分子结构设计理论,创造性引入混料实验设计方法,成功制备出了短切碳纤维增强杂萘联苯聚芳醚自润滑功能复合材料。经6家国内外机构检测,新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达280℃以上,弯曲强度突破200MPa,摩擦系数低于0.1,耐磨性能较传统材料提升74%。
在尝试将新材料制成轴承产品时,团队首创“挤出—模压—机加工”复合制造技术,制备出的轴承元件质量仅为铜合金产品的1/6,且无需额外润滑涂层。在用户单位组织的极端测试中,新型轴承以12000转/分钟转速连续运转6000小时,超过国际一流标准要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255454462630414&wfr=spider&for=pc
AI如何助力蛋白质设计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日前,上海交通大学洪亮教授团队发布最新蛋白质设计模型“Venus”,把蛋白质生产由“缓慢的试错”变为“高效率的精准设计”,开启AI蛋白质设计新阶段。
据介绍,Venus系列模型具备两大核心功能:“AI定向进化”与“AI挖酶”。“AI定向进化”可优化蛋白质性能,让其成为满足应用需求的“六边形战士”。而“AI挖酶”则是Venus基于其海量的未知功能蛋白质数据集,可以“海选超能力战士”,去精准发掘满足苛刻应用需求的具备超常规功能的蛋白质,比如极度耐热、极度耐酸、极度耐碱、极度耐胃肠消化等。这些超常规功能的蛋白质在生物技术、医药研发和工业生产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能够为相关领域带来创新和突破。
3月2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帆团队与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储军团队合作,在《自然—物理》发表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细菌信号分子cAMP(环磷酸腺苷)的极限通信能力,破解了生命系统从蛋白质功能到系统功能涌现的机制。这项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人工生命系统理性设计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采用合成生物学的工程化手段,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铜绿假单胞菌中3个关键基因,构建出信号传递“纯净”的简化系统。团队创新性地引入光遗传控制模块bPAC和高灵敏度探针PF2,在光的波长上实现对信号“写入”和“读出”的解耦。从而首次实现在活菌内对信道容量大小的绝对定量。在此过程中,由储军团队开发的PF2探针是一种特别设计的蛋白质,由cAMP结合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构成,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捕捉对cAMP信号分子的微小变化,为解开细菌内部信号传递的神秘面纱提供了重要工具。最新高校人员任免动态一览表:据温州肯恩大学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包刚已任其学校长。
据兰州大学消息,曹红已出任兰州大学常务副校长。
☟精彩内容回顾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导报》期刊内容要点,报道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事件、科学人物,打造与纸刊紧密联系又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平台。科技导报公众号聚集了数万名专心学术的未来之星和学术大咖,添加编辑微信,让优秀的你有机会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来源:科技导报